感受唐朝霞的教学艺术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
  高 辉
  
  唐朝霞老师善于从美学的角度感受教材,欣赏教材,运用教材。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获得审美享受。①联系文中词句想象“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危峰兀立、云雾迷蒙……”让各种美景活现在脑海里。②品味文中比喻、排比等美的修辞:“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让山水之特色浮现眼前。③感悟课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把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突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把桂林的山和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突出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④抓文章美的结构,从读学写:开头写了“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最后一段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总——分——总”的结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浑然天成。⑤抓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感,有旋律美、音韵美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涵咏、感悟,就像亲身美美地神游了一趟桂林。
  在语文课上,唐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情趣的展现,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那山川河流的神奇美,花草树木的生机美,名胜古迹的壮丽美,还有那人情美、人文美……无不通过唐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流淌出来。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唐老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美、生活情境的美、自然风光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更重要的是唐老师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美、品味美的过程中,催生了学生心中“创造美”的种子。
  每次听完唐老师的语文课,都能让我久久回味。她在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无不显示出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功底。真正面对面地看着,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投入,真正的激情,真正的对话。她用浓浓的情感架起了师生心灵对话的桥梁,带着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再走进文本。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近了。这样的课堂,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灯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当唐老师带着淡淡的馨香,衣着典雅又不失活力地走上讲台时,她带给学生的是脱俗而雅致的美!
  当唐老师面对一张张纯真稚气的脸,面带笑容,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时,她带给学生的是关爱的人性美!
  当唐老师告诉学生孝敬父母不在锦衣玉食,不在豪宅洋房,而在一声关爱的问候,一个小小的生日贺礼时,她带给学生的是感恩的美,忠孝的美!
  当唐老师洋洋洒洒,用她多年的知识积淀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王国,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时,这种收获之美,充实之美无以言表。
  
  “谐”
  杨芸萍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唐朝霞老师始终坚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唐老师常说,有一种语言是世界通用的,那就是微笑,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欢乐带给学生,这就是现代教学的魅力。因此,每当唐老师走进教室,总是面带微笑给学生一声问候,她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欢乐愉悦的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她不仅面带微笑面对学生,还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来配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与诱导。在课堂上,不管是哪一个学生发言,唐老师都会非常仔细地倾听,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问题的症结。在上《匆匆》一课时,唐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算一算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大概有几岁。举手的同学很多,唐老师请了一个男同学回答,他答错了。这时,唐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错了,也没有让其他同学帮他纠正,而是耐心地指导他重新算了一次。当他说出正确答案时,唐老师大声地表扬了他。当时,我们明显地感到,唐老师的喜悦绝不亚于这个同学。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小事;对这个男同学来说,这却是一件大事。一个简单的计算,他就错了,说明他平时的学习有困难。能够举手回答问题,对他来说是不易的,如果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或许他再也不会举起手……唐老师没有忽略这个细节,她宁可耽误几分钟,也要让这个同学对学习充满自信。唐老师用她温柔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语言,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实践着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教学中,唐老师努力营造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她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
  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唐老师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抢答,设计一些有趣笔答题竞赛,并进行评比。经常让学生当“小老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使学生更加自信。
  走进唐老师精心演绎的每堂语文课,如同进入了一个师生心灵交流的驿站,在她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忽而满目荆棘,忽而曲径通幽,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情感的交流在话语中传递,生动的课堂在尊重中焕发生机,体验、发现、猜测、推理……无不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原来是尊重、快乐、和谐的。
  
  “博”
  鲁 蕾
  
  作为唐朝霞老师的徒弟,我感到非常自豪。唐老师身上有一种精神,那就是执著于教育的精神——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勇往直前、无悔奉献。这种精神,我们称为“朝霞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样,每一个学生必然热爱你,必然喜欢你所教的课程。”这其中就包含了博爱。“我喜欢孩子,我热爱教育!”名师唐朝霞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为师者的心声。
  唐老师常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老师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学生。有博爱之心,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30多年来,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把所有的日子都献上,全身心地去爱她所教的每一个孩子;她把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贡献给了孩子们。
  唐老师不论是对待好学生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一个样,在课堂上,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每当看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露出疑惑不解的目光时,唐老师总会给予特别的帮助。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个有些胆怯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还没有开口,脸就红了,一开始说话就结结巴巴,唐老师马上走过去抚摸着这个同学,鼓励他继续发言,她和全班同学一起认真倾听。
  唐老师的爱渗透在她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爱事业、爱学生、爱同事,同时也爱我们这些“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名师工作室”一成立,她就忙着为我们设计学习内容,不顾自己承担着才接手一个五年级班的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的繁重工作,坚持每周活动一次。她亲自为我们开专题讲座、上示范课,指导我们读书,点评我们的课堂教学,帮助我们完成写作任务,带领我们外出学习。只要是能促进我们专业发展的工作,唐老师都尽心尽力地去做,让我们在这个集体中备感温暖,这是她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博爱。
  唐老师的“博”得益于她终身学习的态度。“一切须学而知之”,她无论怎样忙碌,始终不忘学习。在我的印象中,唐老师能背的诗词不计其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教育教学新动态,她十分关注;教学方法及策略,她如数家珍……
  读书是她最大的享受,她常对我们说:“读书太好了!人,要想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你穿再贵的衣服,买再高档的化妆品,仅仅是外在的修饰,岁月会无情地将其抹去,但读书却能使你永葆魅力。”确实,已是特级教师的她,现在仍在勤读书、勤看报、勤做卡片、勤反思,唐老师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
  作为“唐朝霞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我有幸经常观摩唐老师的语文课,其中《槐乡五月》和《丰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两篇风格迥异的课文,旨在引领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韵味的美——沉醉的美和悲壮的美。这两堂课充分体现了求真、求实、求美的教学风格,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朝霞精神中“博”的风采。课后,我不禁为唐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所折服!“唐老师,您在课堂上是那么激情奔放,那么思维敏捷和知识广博,这样的‘神功’是怎么练就的?”我找到唐老师,将心中疑问向她请教。“呵呵,要想有深厚的教学功底,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边教、边研、边学,苦练内功啊!”唐老师笑盈盈地说。“苦练内功?”“是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激情满怀、洒脱自如地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摄取其他领域的知识啊!”
  唐老师的博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生成了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发人深思的《匆匆》,令人陶醉的《槐乡五月》,感人肺腑的《丰碑》,唐老师用她深厚的文学底蕴,把学生带入课文之中,使人动容,令人回味。
  
  “趣”
  黄新娜
  
  谈“趣”、道“趣”,必先弄清何为“趣”。“趣”,“风趣”抑或“情趣”。前者言谈诙谐幽默,饶有兴味,后者情感风雅细腻,格调高雅。“趣”谈朝霞,就从这两方面谈起。
  记得唐老师上的一堂作文课,整堂课同学们笑语串串、欢声连连。本节作文课唐老师让学生蒙上眼为黑板上所画的男孩“戴”眼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体验、实践为基础,写一篇记事文,重在把自己观察的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眼睛。
  且看教学片段:一上课,唐老师就面带微笑,神秘兮兮地把衣袖一卷,把大笔一挥,虽不是科班出身,却把一个愁眉苦脸、头长四毛的小男孩栩栩如生地绘在黑板中央了。一个同学好奇地叫起来:“是三毛,老师怎么画成四毛?”只听唐老师说:“这是三毛的弟弟四毛,三毛生长在旧社会,穿不暖、吃不饱,而四毛生长在新社会,不愁吃,不愁穿,却苦于高度近视,就是一只大老鼠从他面前穿过,在他看来只是移动的黑点,谁来帮帮他!”
  唐老师将男孩设计成“四毛”,真是妙不可言,非常有趣。因为同学们对三毛很熟悉,借用三毛提高四毛的知名度,在瞬间就拉近了学生和男孩的距离,也就更贴近了写作要求。用大老鼠变黑点来说明高度近视的程度,童趣十足,在学生的习作中,对大老鼠的描写较多,可见学生对此印象之深了。
  在学生给“四毛”贴“眼镜”之前,老师说:“获奖者有一份奖品,这份奖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品,男生可获得一块心灵感应手表,女生可获得红玛瑙手链。”同学们情绪高涨,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或紧张、或欢呼、或遗憾。关于领奖时的情景,摘录学生的一段作文:
  颁奖仪式开始了,唐老师神神秘秘地从包里拿出一样东西在男女冠军的手上画了起来。哦!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奖品是画在手上的呀,唐老师居然给我们开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国际玩笑!唐老师还挺会自圆其说:“画在手上的表,你想让它是几点,就是几点,这不是心灵感应是什么?”这次活动在我们欢乐的笑声中落下了帷幕。
  情趣人生,人生就充溢着浪漫和欢笑,这样的人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唐老师就是这样悄悄地把情趣的触角伸进了语文课堂,伸进了语文实践活动。
  这个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唐老师经常利用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连接点,进行适当整合,带领学生去寻找美。
  音乐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欣赏曲,一曲《动物狂欢节》唐老师让学生边听边联想,根据音乐的轻、重、缓、急、悠扬、激昂,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动物们狂欢的画面,然后与同学们交流,再动笔描述。
  美术课上的涂涂抹抹,学生总是爱不释手,唐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京剧脸谱,了解脸谱背后的故事——讲义气的红脸关公,奸诈的白脸曹操,刚直的黑脸包公……在说说做做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精深博大,让情境中的人、事、景、物叩开学生的心扉。唐老师给学生变魔术“剪不断的线”,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不同,当学生自己变了一次魔术、骗了别人一次,就明白其中的人生哲理了。
  情趣课堂,让学生感到语文如此灵性,如此润泽,似万紫千红,如春意盎然。
  “趣”,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美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她让人们在纷繁杂乱的尘世中心胸如海一样宽广,心怀如空谷一样纯真。唐老师就是这样,“趣”得高雅,“趣”得无痕。
  
  “情”
  毕雪燕
  
  唐朝霞老师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她常常提及马卡连柯的一句名言:“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师。”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是富有激情的人,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有尽情流露真情实感,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激情。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手势,都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课堂上,她的情感变化常伴随着教学内容而波澜起伏,有时感情激动,有时感情沉郁,有时感情浓烈,有时感情淡泊……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她常以饱满的激情引领学生徜徉在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里,有挥洒自如的洒脱,有纵横驰骋的大气。她始终以热烈而深沉的情感带领孩子经历一次次难以忘怀的生命体验的旅程。多年来,她始终在实践“构建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风格。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有太多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需要情感的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槐乡五月》一课教学片段为例,一窥唐老师充满浓浓情感体验的课堂。
  老师出示句子:抱在一起的槐花,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多么可爱的槐花呀,让我们看看这“玉雕的圆球”(出示图片)。看着这可爱的槐花,你想说什么呢?
  生1:我看到许多洁白的槐花,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一朵挨着一朵,中间不留一点儿缝隙,就像是一个圆球。
  生2:这些花开得很多,也很旺,它们就像是一群团结的小伙伴,它们紧紧地簇拥在一起,所以作者说它们抱在一起就像是玉雕的圆球。
  师:大家看,一个“抱”字,不但把槐花写活了,而且使槐花变得更美了,就像是玉雕的圆球。为什么又说它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呢?
  生:因为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长。
  师:你们想看看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吗?(出示画面)你看,她们的辫子可真多呀,一条一条披散在肩头,难怪作者由一条一条的槐花联想到了她们的辫子。在作者眼中,那抱在一起的槐花,远看像(引读)……;那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引读)……。在你眼中,那槐花又像什么呢?
  生1:它像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挂在枝头。
  生2:那槐花让我想到了一盏盏挂满水晶珠子的大吊灯。
  生3:那挂在枝头的槐花在我眼中就像一串一串的蝴蝶。
  师:那一串一串的蝴蝶在干什么呀?你能说一说吗?
  生:春天到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它们累了就停歇在一根小枝上,还不时地扇动着它们那美丽的翅膀。
  师:是呀,这抱在一起的槐花一条一条的,多像成群的蝴蝶在枝条上休息呀!谁能把槐花的姿态美读出来?
  唐老师通过深情并茂的讲述和恰如其分的引导,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再到深化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为孩子的情感发展开掘了一条人与花,人与槐乡,人与自然的情感通道,学生在这花的海洋里,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在谈到如何激发学生情感时,唐老师常说,课本是语文教学所凭借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的,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作者对人和物的情感因素,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在课堂上,唐老师总是针对不同的文体,表达不同的感情变化。唐老师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努力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人们对伟人的深厚感情,努力使学生与作者“心心相印”,使缅怀哀悼之情、崇敬赞美之情自然生成;在《向往奥运》一课中,体现出的则是兴奋豪迈之情,欢欣鼓舞之情;在《假文盲》一课中,体现出的又是鄙薄蔑视之情,憎恶愤慨之情和向往追求之情……
  语言,这些看似平淡的符号,却能启发感觉,激活思维,点燃感情。学生上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获得感悟和体验的凭借与基础。在课堂上,唐老师以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一种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唤起了情感上的共鸣。下面,是唐老师《丰碑》一课的教学片段:
  (当学生读到军长已明白这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
  师:(眼角湿润)孩子们,你们觉得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对英雄的崇敬心情,就怎么读。用你们的一颗心,用你们的一片情,把对英雄的崇敬心情读出来。
  (学生满怀深情地自由读此部分。)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给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军需处长立一块碑,你会怎么写碑文?
  生1:(激动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2:(热泪盈眶)热血铸就的长城。
  师:这就是军需处长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动写照!(出示碑文)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
  (学生深情地读碑文。)
  师:(流着泪,哽咽着)让我们用更自豪的语气再读一读“有了这样的精神,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
  (学生自豪地深情地读此句,有同学流泪了。)
  师:(激动得脸微微发红)是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的,不可战胜的!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强烈的情感表达是唐老师教学成功的基础,她着力于运用鲜明的形象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波澜,矗立在茫茫草地上的烈士丰碑会移到孩子们的心中。唐老师在教学中能创造出饱含感情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扉,真正做到了“以情带读,以读悟情”。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从理论的阐述、探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了从困惑、反思到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走向了科学、辩证、理性的和谐境界,“和谐”“回归”成了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语文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在较深的层面上进行剖析,探索改革的途径。  回眸2007年的语文教学,无
期刊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实际和认知规律,本节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中“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实践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主题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期刊
“做法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当今流行的箴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要让农村孩子成为学习英语的主人,学会学习,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听、读习惯    听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听得清,才有可能模仿;听得准,才能说得对。在农村小学英语课时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听配套录音磁
期刊
在实际教学中,生成既可预料,也有意外。真正有效的动态生成应该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这个目标对生成内容进行合理的扬弃,使课堂教学既不背离教学预设,又能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发展,从而使课堂的生成更具有效性。  1.捕捉生成亮点。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说出
期刊
一、数学随笔的诠释    新课程实施以来,与“语文日记”类似的“数学日记”逐渐火热起来,教师们都想通过数学日记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由于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学生的感受,效果往往不理想。日记是每天一记,但对于数学而言,这是不现实的。写数学日记也是需要灵感的,有好的内容、题材,学生才有话可写,所以把数学日记一词改成“数学随笔”,旨在写数学随想不受时间限制,只要感受深
期刊
什么是名师,有很多说法,课讲得好的、能教书的、善猜题的、所教学生成绩优异的……从教27年的我,接触过的教师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具备名师特质,然而,让我对名师的内涵有全面而深刻理解的,唐朝霞老师是其中的一位。  唐朝霞是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与唐老师相识,是在2002年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上,听着她入木三分、娓娓道来的点评,看着她才思横溢、亦庄亦谐的风采,心想这位小学老师有点不一般嘛。之
期刊
注视写下的这个题目,我的心头涌上阵阵被孩子们纯真生命撞击的感动。若干年前,关于“园丁赞”、“蜡烛颂”的几次真情告白,初为人师的记忆已被23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风干成一种时间的印痕。  三个六年,一百多个生命个体的跃然眼前,让我刹那间回到了自己班主任历程中的每一个时段:青春的记忆,让我受益终身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我和五十多个弟弟妹妹吸收、积淀、憧憬,沐浴爱中;平实的岁月,带着对生命个体的思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理念倡导教师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拓展延伸,补充遴选。但是,这种拓展和整合并非随心所欲。在文本资源开发的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贪多求全——大珠小珠落玉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若要使观察“丰富见闻”,有“独特感受”并能作为“习作素材”,就不能只停留在狭义的“看”上,而应当对事物作全方位的观察。  观察,学生常常只理解为用眼睛看,在“认真看、仔细看”,“静态看、动态看”上下功夫,观察的结果都只是感性的东西;虽然丰富了见闻,但是独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