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清算律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k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读了一些关于转型和赦免的书。这是计划外的,因现实问题及争论带来的。所谓现实问题及争论,即中国如何向民主宪政转型,动力何在,转型时如何处理历史问题,如何把阻力变成动力。我提出了“以特赦促政改”的设想,引起了争论,必须到中外历史中寻找依据和规律。
  中国史方面,开头读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赦宥考,马先生的活儿做得比较粗。再看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中的赦考,分类细致,考证详实,省却了后人许多麻烦。读了沈先生的考证,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种赦,为什么赦,赦宥时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大体就明白了。
  沈先生没做清朝部分,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得出中国历史上的赦免数据: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2132年,以中原正统王朝计,有1716赦,平均1.24年一赦。为何如此频繁?简单说来,就是交易合算。皇帝在各方面买好,铲事,所付不多,所得不少。
  世界史部分,一查才发现,讨论转型的书还真出了一些。中国出版界没有缺位。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第三波》早就读过,带着问题再读,又有新的收获。后者描述了各国威权政府向民主宪政转型的历史,亨廷顿发现一种矛盾:追求正义和真相,有时可能威胁民主。因此,他建议民主派遵循这条准则:如果官方主导的转型过程启动,不要试图因为其侵犯人权罪而惩治威权政府的官员。这种努力的政治代价将会超过道德上的收获。
  《第三波》记载,1985年,乌拉圭军人政权向民主政权转型成功,民选总统桑格内蒂提出了一揽子对军方的大赦计划。在关于大赦法的辩论阶段,民意调查表明,72%的公众反对大赦,但立法机关仍然通过了大赦法。反对派发起签名运动,要求把大赦法提交全民公决,四分之一选民签名。军方则威胁说,不会默认废除大赦法。1989年4月16日公决,53%的乌拉圭民众赞成赦免,追讨惩罚性正义的人们再次失利。
  林茨和斯泰潘的《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讨论南欧、南美和苏东的转型经验,有史有论,质量上乘。我们可以了解已经历过转型的地区如何出事,如何转型,和其他政体相比有什么优势,又有哪些弱点。
  朱云汉等人的《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金雁的《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读来也有类似的体验。
  奥唐奈和施密特的《威权统治的转型》是一套四卷本大作中的最后一本,为前三卷做结论。在他们笔下,转型好比一场大戏,有开幕,有发展,还有高潮。不同的角色在戏中互动,有分有合,各有各的算计。可惜前三卷未译成中文,结论固然精彩,却少了史实的铺垫。
  苏联转型,有科兹和威尔合著的《来自上层的革命》。从官僚集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解读苏联转型,出人意料又言之成理,读了颇受启发。确实,苏联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是一个常量,变化不大,变化最大的是官僚集团的想法和行为。那么大的一个集团,他们想什么?追求什么?如何实现?追问下去,苏联转型动力的另外一面便浮现出来。
  英国教授瑞格比的《暴力之后的正义与和解》,专论历史罪行的清算与赦免。从“二战”之后的欧洲清洗,说到苏东转型之后,横跨南非、拉美和中东。从世界史的角度一看,其对阶级敌人的清算是最彻底的,极右的西班牙佛朗哥也不相上下。两端相似,中间则大打折扣,一折再折。从历史后果的角度看,打折比彻底好。
  上述书中有一例涉及赦免的法律问题:1991年,前南斯拉夫在转型中发生了种族战争,四年间死亡25万人,其中九成是平民。200万人流离失所,三四万妇女被强奸。1993年2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前南斯拉夫国际法庭,负责审判1991年以来严重侵犯人权者。1995年10月,经过国际斡旋,交战各方达成停火协议。问题在于,实现停火、维护和平均需要一些政治家和指挥官的参与,而这些人正是谋杀、强奸、虐待和种族清洗的直接行动者或怂恿者。一种声音认为,许诺大赦也许更为妥当,它将对军事和政治领袖产生强烈刺激,促使不同派别达成和平协议,挽救更多的生命。面对两难处境,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办法是:拖延14个月后,才任命了特别法庭的总审判官。第一年的特别法庭工作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而且,特别法庭无权查找和逮捕那些被起诉的人犯,国际部队也不执行捉拿通缉犯的任务。
  在这个案例中,法律落空了,但和平实现了。
  阿塞莫格鲁和罗宾逊的《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满篇数学模型,但抽象出来的几个影响转型的变量及其关系,确实既有新意,又有见地。他们认为,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级缺乏,将造成民主的困境。一极想共产,一极想自保,在冲突如此激烈的社会里,民主如何诞生,又如何巩固?南美民主制度的几次反复,由此可以得到解释。
  读中国史,我很想按照老路子找找定律,但没有找到。读世界史,不敢有找規律的抱负,却和一条疑似的定律撞了个满怀。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写到,威权向民主宪政的转型大概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改革,执政党主导;第二种是替代,民众推翻政权;第三种是改替,官民势均力敌,上下协商改革。在亨廷顿笔下,这三类转型与清算的关系非常清晰:官方主导的转型不会有清算;民间主导的转型会有清算;官民协商的转型比较折腾,通常以揭露真相代替清算。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亨廷顿没说。依我之见,在各国的转型历史上,赦免程度,甚至揭露真相的程度,都是由官民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其背后的道理是:赦免和清算的力度,由决策者的利害计算决定,也就是说,由决策者的成本收益决定。在官方主导的转型中,决策者趋利避害,自然会努力降低成本,自己赦免自己。实力对比和利害计算都是真家伙、硬东西,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
  在我看来,三种转型与清算的对应关系,分明就是一条定律,可称为“转型清算律”。简单说来只消一句话:政府主导的转型没有自我清算。不过,没有对加害方清算,对受害方的补偿还是会有的,如果受害者努力争取的话。只是平反补偿的比例高,清算的比例却低得不值一提。   
吴思谈“以特赦促政改”
2012年5月,我谈了一种设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以特赦作为激励机制,有可能调动贪官污吏的积极性,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
具体做法是:在某个特区设定一套政改的指标,例如乡镇县市等级别的直选,差额选举,政治人物公开竞争,人大代表专职化,司法独立,媒体开放等等。一旦验收达标,该地区就实行特赦。官民的政治经济罪过,无论已发觉或未发觉,皆在赦免之列。我认为,某些政改的反对者有钱有权,但缺乏安全感,以特赦为悬赏,将使他们转变立场。
这个设想中的政治交易得到了一些赞扬,但更多的是批评质疑。批评质疑大体不出五个方面:
1.置公平正义于何地?2.置法律于何地?3.民众将如何反应?4.官员将如何反应?5.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公平正义问题。这是一揽子交易,特赦与政改的交易。单讲特赦而不提政改是误解。讲特赦时单提官场而不提民间也是误解。
——法律问题。中国《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十七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特赦职权。”只要遵循法定程序,特赦就是合法的。法律尊严早已大成问题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正是要把人治社会建成法治社会,确立法律的尊严。在转向民主宪政的广阔进程中,既有守法,也有变法。
——民众态度问题。中国民众对腐败的容忍度颇高。某个能干的贪官倒台了,常常听到惋惜之论:贪点就贪点,办实事就行。这显示了一种交易心态。更根本的是:这种政治交易不必说服民众,民主社会才必须说服民众。在官强民弱的转型案例中,转型完全由官方主导,民众参与极弱。赦免和清算背后的历史规律是:赦免和清算的力度,由决策者的利害计算决定,利与害又由拥护者和反对者实际力量的对比决定。
——官员态度问题。一类是让支持政改的清官和循规蹈矩的官员心理不平衡,另一类是置疑:赦免承诺可信吗?依据中国经验,很容易想到“坦白从严”和引蛇出洞;依据世界经验,很容易想到“阿拉伯之春”中一些官员的下场。已有的规律支持:官方主导的转型成功了,民间主导的转型中的清算风险就永远解除了,连移民或逃亡后的引渡风险都不必承担。
——政改路径问题。把赦免看作和平轉型的必要条件,不仅依据其他国家的历史,也依据中国现实的利害关系。特赦交易,可以化对抗为合作。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平反清算周期律》,依据的是明朝史实。现在扩展一下,进入世界各国的转型史,就成了转型清算律。时空距离遥远,但背后的道理相同。明白了这条定律,不仅可以预测未来,各种势力如何主动运用,趋利避害,更是引人遐想。
  中国的转型尚未完成,我们是后发国家。后发有后发的优势,那就是通过读史,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吸取失败者的教训。
作者为《炎黄春秋》杂志总编辑,著有《潜规则》
其他文献
我们掌握了施暴者的大量证词、证言和自白:有些来自法庭,有些来自采访,有些包括在书籍和回忆录中。在我看来,这些材料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对于目睹事实和所犯罪行的描述并不存在问题:它们与受害者的陈述充分一致,鲜有冲突之处,且随着法庭的判决,便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往往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动机和理由: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意识到自己正在犯罪吗?  他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非常相似,尽管被询问的人
期刊
3月27日,影响台湾媒体发展走向的壹传媒出售案宣告破局,让担心台湾媒体受少数财团控制的社会力量松了一口气。但是,由于媒体环境仍待完善,台湾媒体掌控权之战随之进入了另一轮的商业博弈和政治角力。  由于不堪电视业务亏损,在台湾同时拥有《壹周刊》、壹电视等机构的香港壹传媒集团,去年11月底决定以新台币175亿元的价格,将其在台的印刷及电视业务出售给台湾最大媒体集团——旺旺中国时报集团(下称旺中集团)为首
期刊
2001年8月13日,竞选时承诺参拜靖国神社的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警告,断然践约。从此,中日关系进入长达六年的“靖国冰川期”:一方不厌其烦地提出严正交涉,一方在众目睽睽之下每年冲锋参拜。直到2006年10月“小泉后”的安倍晋三首相以“参拜与否就是不说”为妥协展开“破冰之旅”,中日关系才从“抗议疲劳症”解脱出来。  如何理解安倍带来的“柳暗花明”?中国学者强调:“体现了日本主流民意”,符合“
期刊
宫古岛是远离冲绳本岛的一个岛屿,位于琉球群岛南方,所以人们常说,站在宫古岛南端,就能看到台湾的宜兰。  那年我在东京外国语大学教书,饱览宫古岛秀美的海岸线和壮丽的森林景观。岛内地形复杂,山岭交错,繁盛的原始森林覆盖了岛屿大半。当地居民依山傍海地建起村落,我在此见过珊瑚礁砌就院墙的传统民宅。如今宫古岛居民也不能免俗地大多改用水泥盖房砌墙,但现代生活方式对这里的入侵程度似乎还不那么彻底。  早听说过宫
期刊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大家都看,其实他的第一本独立著作是《论美国的民主》,也是他的成名作,是最值得推荐给今天的中国人的。  我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后的感觉是,其实人类是很无知的,我们每天做的事,想达到的目标和实际后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一个加强统治的方式也可能变成摧毁统治的结果。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改革也好,革命也好,不要想着只要脑子里有个目标,有个顶层设计,就可以达到目标。好多改革的成功,都
期刊
3月14日,美国纽约联邦地区法院经陪审团一审裁决认定,在2002年-2006年3月期间,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北制药,600812.SH)及其下属河北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河北维尔康)等维生素C生产企业联合抬升价格,垄断操控美国维C市场,触犯了美国反托拉斯法,以“3倍损害金额”的原则被处以1.623亿美元巨额赔偿。  这是中国公司首次在美国的法庭成为反垄断案的被告。3月21日,华北制药发布
期刊
19世纪末,俄国知识分子面临大变革的前夜,他们很幸运地遇到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亚历山大二世。那些去做第三类工作的知识分子,在经济上基本是独立的。他们有一个比较体面的职业,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的做人的尊严。他们可以离开圣彼得堡、莫斯科到远东或者其他地方去工作,有这样的职位在等待他们。这一点可能是他们做出选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1949年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和择业状况
期刊
微信会不会收费?  从2月底开始,一则关于电信运营商要向微信收费的传闻引发行业震荡。有消息称,工信部已经在短短半个月内,两次召集三大电信运营商、相关OTT企业(Over The Top,互联网企业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如谷歌、腾讯),针对微信业务对运营商网络资源的占用问题展开讨论。  发起这场讨论的运营商认为,微信占用中国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带来10%的流量,而运营商只对流量收
期刊
一则“山东潍坊地下水疑遭排污”的消息,迫使水利、环保和国家发改委三部委高官在“两会”期间出面答疑,中国地下水的安全问题也就此浮出水面。相比被不断曝光的江河等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理困难拉响了更严峻的警报。  在中国,有六成人口是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农村一些地区甚至直接饮用地下水,而地下水一旦被污染,由于其流动缓慢且具有隐蔽性和延时性,没有技术能够彻底清污,生态破坏更是不可逆转。 
期刊
北京市东三环建外SOHO, 67岁的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罗辑的办公室设在其中一栋楼的顶层。他曾是最高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下称反贪总局)首任局长。  离开反贪总局十多年后,而今罗辑仍然忙碌于各种案件,只是位置已由公职人员变为律师。谈起以往反贪总局大力查处大案要案的年代,他兴致盎然,对一些案件细节娓娓道来。从江苏邓斌案中,他发现了北京市原常务副市长王宝森案的初期线索,并由此引发北京市原市委书记陈希同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