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平水仙茶在福建乌龙茶类里面不算大品种,但作为福建乌龙茶类里唯一的紧压茶,却因其独特的方形茶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漳平市政府通过各项举措,积极投入到水仙茶的发展中,在南洋、双洋、拱桥、官田、永福、象湖、吾祠等乡镇,连绵百亩以上的水仙茶青翠欲滴。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漳平水仙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各种尝试。总之,今天,漳平水仙不再是空谷幽兰,不再是深闺佳人,而是以更多样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期的“鉴茶圆桌”我们选取了目前漳平三个水仙茶主产区的茶样,分别是南洋乡的营仑、梧溪和双洋镇的中村,三个茶产地从地理环境到制作工艺都略有不同,但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根据三地水仙的品质特色,我们以具有岁寒三友之美誉的“松、梅、竹”作喻,希望能给茶友们一个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松——双洋中村
  
  漳平市双洋镇中村是漳平水仙茶发源地,中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间云雾缭绕,烟雾弥漫。史料记载,从唐朝中期开始,就有茶树在此扎根生长。
  文人墨客笔下的“松”,象征着坚毅及长寿。把“松”定位为传统的中村风格,主要取其历史悠久,坚持传统的特色。品味如“松”的中村漳平水仙给人一种清冷、沉郁的感觉。
  


  
  品鉴
  中村的漳平水仙属于纯正的水仙品种,
  采用较为原始的制作工艺,保证四遍以上的摇青,炒锅的温度不是太高,坚持用柴火炒锅。茶叶的采摘要求很严格,要等叶面有些发白、发黄的时候才能采摘。
  口感上有轻微的苦涩,汤水金黄,喉韵较足,挂杯香好。叶底大张,能看到明显的“三红七绿”,逆光下透明感强。
  
  梅——南洋营仑
  
  漳平市南洋乡营仑村四面环山,森林密布,常年云雾缭绕,全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年降水量1400~1650毫米,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营仑村的茶叶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代初期,这里的先辈就从石冻高山上移植“水仙茶”。上世纪30年代初,营仑村开始走上规模种茶、制茶的发展道路。从此,水仙茶传统的栽培、制作技术在村里代代相传。
  “梅”喻意品格高洁坚贞。梅级别的茶叶定位为营仑一带的风格,取其制作讲究,工艺严谨之意。
  


  
  品鉴
  营仑的漳平水仙既有传统的味道又有现代工艺的特征,介于两者之间,感觉较中庸。
  营仑村茶农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制茶设备,当地茶农师傅做茶认真仔细,制作过程非常严谨,基本都采取空调压饼工艺。
  
  竹——南洋梧溪
  
  漳平市南洋乡是水仙茶的“茶乡”,而在南洋乡,梧溪村又以其占全乡1/3的茶叶产量备受外地客商青睐。梧溪村海拔600~800米,空气清新,水质纯净,雨雾充沛,独特的绿色生态环境非常适宜水仙茶和铁观音的种植。
  “竹”蕴含正直清逸的气节。把“竹”定位为梧溪一带的风格,取其如兰似桂的花香特点,具有开拓创新的境界。
  


  
  品鉴
  梧溪村的土壤相对贫瘠,叶子相对不那么肥厚,轻摇,以摊凉发酵为主,花香浓郁,汤色淡绿,不苦不涩,回甘很好,水仙特有的厚重感较弱,传统水仙的品种特征比较弱。
  
  链接:
  武夷岩茶的加工方法是深度发酵,闽南铁观音主要采用浅发酵的方法,漳乎水仙茶恰好介于二者之间。发酵程度及火功较之岩茶不及,较之铁观音则过之,既有铁观音之花香气,又有岩茶之醇厚滋味与回甘。
  漳平水仙原产于漳平市双洋镇中村和南洋乡北寮村的客家地界石牛岽,石牛岽海拔1365米,崖峰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山顶至今还遗存看几十株郁郁葱葱的水仙茶母本树,其中一棵最大的高达7.35米,被专家妙称为水仙茶母本活化石。清朝,漳平水仙获得巴拿马博览会和上海博览会金奖,民国初期,漳平水仙便漂洋过海。大量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其他文献
2008年11月,北京“中国会”会所,举行了一场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下午茶。其间,“华祥苑”董事长肖文华先生向到访中国的英国皇室成员安德鲁王子赠予了顶级中国茶叶——华祥苑“英伦风尚”系列。此次活动作为英国皇室王子访华行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英国皇室历史悠久的下午茶文化,安德鲁王子与中方代表一道品茶并就中英茶文化的渊源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众所周知,欧洲的下午茶起源于英国。1662年,英国凯瑟琳王后开
期刊
在北京,我们住在钟鼓楼附近,晨钟暮鼓中悠悠然然地逛胡同看市井,那是让人怀念的生活。  胡同总是曲曲折折地很幽远很漫长,可以由钟楼走到鼓楼,可以从南锣鼓巷走到斜烟袋胡同,可以由前海走到后海。如果没有檐前树间偶尔一声鸟鸣,如果没有四合院里隐隐约约传出的吱呀声,如果没有隔街胡同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我会恍如走进明清时代。  我喜欢从钟楼走到鼓楼。然后到什刹海,因为这样行走一路都可以迎着阳光。先是钟楼后面的
期刊
在武夷山参加“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85岁高龄的台湾茶仙潘燕九。  说起和潘老的认识,还有个故事。我端着相机。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天心永乐禅寺禅茶文化节活动中紧张地拍摄,忽然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进入镜头。老者满面红光,精神矍铄,风度翩翩,我一连拍摄了好多张他的特写图片。由于参加禅茶节的人多,很多人和老者打招呼,我也不好意思上前多问,留下了些许遗憾。  不过,缘去缘又来
期刊
“坦洋工夫”之所以能驰名中外,原因在于其精致讲究的制作技艺。千锤百炼的工艺造就了坦洋工夫红茶的漂亮外形与酵厚滋味以及浓郁细腻的迷人香型。  对于闽红之首的“坦洋工夫”来说,它的采制有着复杂的工序。红茶工艺,从民间药用开始,不断臻于精制。由绿叶到红茶,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诸多工序,方能成为醇厚香甜的饮料。  在坦洋村,还可以看到一些茶农家里依然留着烘焙茶用的焙窟和焙笼,其最后一道工序类似于
期刊
初识老唐的人,都会被他“尚武好茶”的性格所感染,谈笑问大而化之的个性,自然感叹结识了一位豪爽的茶友。然而在唐氏龙涓宝都“茶行”的三道“工作茶”,让人品味到了如同咏春拳刚柔并济的茶之味。    第一道:高香沁心    沸水高冲,熟悉的兰花香荡漾开来,不用多言语,金黄的茶汤带来了茶乡质朴的问候。就像铁观音盖不住的高香一般,刚见面的老唐热情地向大家讲述着“龙涓宝都”铁观音走进《李小龙传奇》剧组,成为其工
期刊
福安产茶历史悠久,随着茶叶市场贸易的发展,在清中期,福安坦洋茶市初兴,清·咸丰年问(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坦洋茶叶贸易频繁,坦洋工夫红茶远销海外。以“乌”茶换“白”银,坦洋工夫红茶名扬四海。对外贸易,使福安茶商积累资金,增进见识,开明茶商先后发行小额“茶银票”弥补当时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用于支付采茶、拣茶、制茶工资。茶银票发行充分利用茶农、茶工各阶层闲置剩余资金,利于茶行的经营,可在同
期刊
“坦洋工夫”重返巴马拿的消息不仅在巴拿马引起轰动,更一度成为国内茶界关注的话题。“坦洋工夫”曾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不仅奠定了它世界名茶的地位,也成为福安人代代传颂的动人故事。  然而,由于过去人们忽视档案管理与对品牌的珍爱,获奖金牌与证书都丢失了。政府、社团和民间人士都曾努力寻找,但都无功而返。人们只是从福安馆藏资料中找到有关福安商会选送的“坦洋工夫”红茶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
期刊
范惠,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员、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员:其作品被选登《壶论》、《紫砂壶艺》(注:范惠主编)、《中国紫砂·名壶真迹鉴赏收藏》、《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获奖专刊》、《壶史》、《砂壶情缘》、《中华颂》等大型书刊。    “他的壶很靓,人更帅。”这是范惠迷对他的评价。范惠年纪很轻,戴着眼镜,爱好古典
期刊
提起海南,首先叫人联想的是阳光、沙滩还有海浪,但是你可曾想到这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还是华夏第一个迎接春的地方,这里还孕育了“华夏第一春茶”,五指山地区也是我国最南端的高山云雾茶叶产区。  难得有朋自远方来,给我们带来了“华夏第一春茶”——海南翠螺和海南水仙。这两款绿茶应该算是海南地区常见的绿茶品种,也是当地性价比较高的两款茶品。早春时节,寒气犹在,能在此时品上当年的新茶,春的气息也就因此荡漾开来。
期刊
看过央视大剧《紫玉金砂》的人,无不被其中的主题壶“阴阳太极壶”的构思精妙、制作精巧而折服,这把被藏家以150万元收藏的紫砂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和他的儿子吕俊杰共同制作,笔者最近有幸见到了这位紫砂大师,他身穿一件红色的毛衣,眉宇之间自有一番温润如紫砂的韵味。      学制壶一路领先    1958年,18岁的吕尧臣被当地政府介绍到著名紫砂老艺人吴云根那里当学徒,出生于江苏宜兴的吕尧臣一开始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