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仍存在距离与矛盾。实现《马原》教材体系向“生活化”教学体系的转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和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需要,是有效解决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矛盾的需要。需要通过重塑教学内容;转换表达方式;增强教学互动;完善多媒体课件;加强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系;“生活化”教学体系;转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
教材体系是对一门学科进行系统阐述的理论体系,它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是教师进行讲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材料。“生活化”教学体系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达到用马克思主义智慧指导学生能智慧和理性地生存,提高其人生境界的教学表达体系。“生活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教师能动地对教材体系的再加工、再创造过程,也是教材体系向学生生活与实际的贴近与转换的过程。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必要性
(一)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要求做到内容准确、依据充分、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表述严谨。课堂教学直接面对青年学生,除了要以教材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逻辑性,同时还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他们当下的所思所虑,考虑他们的接受心理和思维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努力实现二者的接轨和融通。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点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存在一定的反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比较强。该课程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基本规律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必然联系。因而讨论人的世界观,讨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必然要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等诸多领域的现象进行最高程度的抽象和概括,必然要面对诸多的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也就是说,必然要更多地谈论“形而上”的问题。然而,高等教育面对的是青年学生,一般而言,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其理性思维尚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从小接受或接触的多为应试教育、快餐文化和虚拟网络世界,这样的环境会在相当程度上销蚀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和理性思辨能力,使得年轻人变得更为感性、更为功利、更为浮躁。要弥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点与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存在的这种反差,要求我们以恰当的方式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使教学过程更适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内容丰富,而开设的课时只有32课时。如何妥善处理课时少和内容多这样的矛盾?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解决和处理好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授课时以教材为蓝本,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以什么为重点,如何进行取舍,这就是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或者说是这一转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教材体系向“生活化”教学体系转换的途径
(一)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要构建面向社会、面向学生、面向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依据基本原理的教学要求,构建面向社会、面向学生、面向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针对性。面向社会,就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面向学生,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愿望,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难问题;面向实际,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际,努力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
2、强化和突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启示。就是在讲述某一章、某一节乃至某一堂课讲授时,要深入阐述并挖掘原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启示,明确马克思主义某一原理或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之所在。这是教学的点睛之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性课程,它具有价值引导和思维方法培育的功能,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把握得准确、恰当,方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否则很可能是不知所云,甚至南辕北辙。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一定要注意下功夫研究这一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论引导。
(二)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
要善于将教材中的“书面式”语言转化成教学体系中生动、鲜活的“口头式”语言,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用语和表达习惯,包括流行语、网络用语等。日常生活用语有时不那么规范,但它们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引起他们的共鸣。教材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文字,而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便是语言,要实现教材体系从抽象文字到教学体系生动语言的转化,要想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就必须从枯燥乏味的话语中解放出来。用比较通俗的教学语言转达教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不是简单背诵教材。在这方面,许多革命领导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毛泽东同志概括出的“对症下约、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邓小平同志概括出的“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抓”、“猫论”等哙叱人口的通俗化语言都形象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某一基本原理,使教材上的理论、思想“活”起来了,更容易走入学生的生活。当然,教学语言通俗化应注意把握好尺度,剔除其中可能隐含的庸俗、不健康成分,防止陷入“媚俗”的窠臼。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
“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就是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这就需要改变过去的“灌堂输”的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自主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彼此之间的平等交流,来实现教育的既定目标。“生活化”的教学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是学生间的论辩,可以是课堂专题讨论,也可以是默默的心与心的沟通。现代互联网技术使“生活化”的教学课堂的空间大大拓展,不再仅限于课堂内,也可以延伸到课堂外。例如,通过博客、MSN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都能帮助我们实现师生互动。
(四)努力建设“生活化”的教材
“生活化”的教材就是教材内容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依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实践实习计划、名人传记、经典著作、社会调查报告,参考文献等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
(五)努力实现理论与生活的结合
实现教材体系向“生活化”教学体系的转化,最重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它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聽英模报告会或讲坐,写心得体会;组织学生去机关、工厂、农村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成立读书小组,科研小组,开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竞赛。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边远县城和革命老区,或到村镇、企业、社区,开展政策与科技宣传、人才培训、规划研制、法律援助、企业帮扶等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付海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系;“生活化”教学体系;转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
教材体系是对一门学科进行系统阐述的理论体系,它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是教师进行讲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材料。“生活化”教学体系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达到用马克思主义智慧指导学生能智慧和理性地生存,提高其人生境界的教学表达体系。“生活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教师能动地对教材体系的再加工、再创造过程,也是教材体系向学生生活与实际的贴近与转换的过程。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必要性
(一)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要求做到内容准确、依据充分、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表述严谨。课堂教学直接面对青年学生,除了要以教材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逻辑性,同时还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他们当下的所思所虑,考虑他们的接受心理和思维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努力实现二者的接轨和融通。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点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存在一定的反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比较强。该课程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基本规律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必然联系。因而讨论人的世界观,讨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必然要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等诸多领域的现象进行最高程度的抽象和概括,必然要面对诸多的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也就是说,必然要更多地谈论“形而上”的问题。然而,高等教育面对的是青年学生,一般而言,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其理性思维尚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从小接受或接触的多为应试教育、快餐文化和虚拟网络世界,这样的环境会在相当程度上销蚀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和理性思辨能力,使得年轻人变得更为感性、更为功利、更为浮躁。要弥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点与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存在的这种反差,要求我们以恰当的方式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使教学过程更适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内容丰富,而开设的课时只有32课时。如何妥善处理课时少和内容多这样的矛盾?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解决和处理好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授课时以教材为蓝本,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以什么为重点,如何进行取舍,这就是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或者说是这一转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教材体系向“生活化”教学体系转换的途径
(一)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要构建面向社会、面向学生、面向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依据基本原理的教学要求,构建面向社会、面向学生、面向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针对性。面向社会,就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面向学生,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愿望,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难问题;面向实际,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际,努力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
2、强化和突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启示。就是在讲述某一章、某一节乃至某一堂课讲授时,要深入阐述并挖掘原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启示,明确马克思主义某一原理或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之所在。这是教学的点睛之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性课程,它具有价值引导和思维方法培育的功能,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把握得准确、恰当,方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否则很可能是不知所云,甚至南辕北辙。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一定要注意下功夫研究这一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论引导。
(二)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
要善于将教材中的“书面式”语言转化成教学体系中生动、鲜活的“口头式”语言,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用语和表达习惯,包括流行语、网络用语等。日常生活用语有时不那么规范,但它们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引起他们的共鸣。教材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文字,而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便是语言,要实现教材体系从抽象文字到教学体系生动语言的转化,要想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就必须从枯燥乏味的话语中解放出来。用比较通俗的教学语言转达教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不是简单背诵教材。在这方面,许多革命领导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毛泽东同志概括出的“对症下约、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邓小平同志概括出的“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抓”、“猫论”等哙叱人口的通俗化语言都形象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某一基本原理,使教材上的理论、思想“活”起来了,更容易走入学生的生活。当然,教学语言通俗化应注意把握好尺度,剔除其中可能隐含的庸俗、不健康成分,防止陷入“媚俗”的窠臼。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
“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就是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这就需要改变过去的“灌堂输”的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自主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彼此之间的平等交流,来实现教育的既定目标。“生活化”的教学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是学生间的论辩,可以是课堂专题讨论,也可以是默默的心与心的沟通。现代互联网技术使“生活化”的教学课堂的空间大大拓展,不再仅限于课堂内,也可以延伸到课堂外。例如,通过博客、MSN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都能帮助我们实现师生互动。
(四)努力建设“生活化”的教材
“生活化”的教材就是教材内容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依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实践实习计划、名人传记、经典著作、社会调查报告,参考文献等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
(五)努力实现理论与生活的结合
实现教材体系向“生活化”教学体系的转化,最重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它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聽英模报告会或讲坐,写心得体会;组织学生去机关、工厂、农村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成立读书小组,科研小组,开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竞赛。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边远县城和革命老区,或到村镇、企业、社区,开展政策与科技宣传、人才培训、规划研制、法律援助、企业帮扶等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付海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