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使语文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来源 :大众商务·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f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艺术进行审美性再创作,把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情感和理解渗透进教学过程,创造教学美,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其一,反复诵读,捕捉文本之美;其二,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其三,鉴赏体验,创造文本之美。将美育渗透语文课堂之中,依托文本,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茅塞顿开的愉悦,在学习之中享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
   【关键词】 依托文本;反复诵读;揣摩探究;鉴赏体验
   中图分类号: H31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健康高尚审美观。就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是:它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途径,使自身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正如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怎样依托文本,使课堂教学成为美的载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
  
   1 反复诵读,捕捉文本之美
  
  “朗读是最有效益的记忆、领悟和审美的途径”。
  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的热情,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在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之中,捕捉文本之美。
  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受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温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让我们感受到与暴风雨搏击的力量之美;默念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青布长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联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为生活奔波为全家操劳的父亲,感动的是深沉无言的父爱;同样都是古典诗歌,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美;也读出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当然也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美……
  无须讲述,无须说教,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愈发细腻而真切,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对文本的形式之美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学会在阅读文本时对艺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品味,捕捉文本之美。
  
   2 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文本,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
  欣赏《云南的歌会》,不仅是了解古老的歌会所蕴涵的民间文化气息,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一个深入文本的疑问:沈从文是湖南人,他为什么会如此欣赏云南的民间文化呢?
  引导学生比较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的艺术》和《云南的歌会》两篇文章,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篇文章有惊人的相似,其一,都使人仿佛置身美丽的村寨;其二,两篇文章出现了几乎完全一致的一句话:“不论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的歌声”;其三,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老人的热情,妇女的装饰,少女的纯真,还有各种鸟儿自在的鸣啼……深入探究,学生发现无论是湖南的民间艺术,还是云南的歌会,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代表的是中国民间的文化。作者之所以对云南和湘西的民间文化情有独钟,就是欣赏淳朴本色之美,欣赏健康自然的民俗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启发学生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实践者,成为阅读的主体。
  
   3 鉴赏体验,创造文本之美
  
  文本充满空白,空白之美呼唤着每一个读者的合作,邀请读者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填充文本的空白,给文本注入新鲜的活力,创造文本之美。
  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说,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的愿意,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同时进行着积极地内省和反思。
  教学《滁州西涧》,我们不妨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意境写出来,有学生是这样写的:
  划一叶扁舟,游弋于这片清幽之地,撑一支长篙,在碧绿的河面上荡起圈圈涟漪,遮一把油纸伞,在一方晴空下心雨如瀑。
  河两岸是白茫茫的芦苇丛,以及长长的细柳垂于河面,白和绿相照应着,远远看去,像是海上的波浪,煞是动人。
  我站立于一叶竹筏之上,看细雨如织,听萧声呜咽。树荫摇碎了沉睡的春天,橘黄色的光点洒在河面上,有着模糊和光亮的边缘,透在每一朵纯白的芦苇花上,风吹过去,细雨中的芦苇在视线中渐渐模糊。有一只小船沐浴在雨中,木桨吱呀吱呀地响着,船篷上笼着一层薄烟,仿佛江南的小家碧玉一般,轻罗小扇,嫣然一笑,于是,美便荡漾开来,静谧而且雅致。
  芦苇被风儿摇动,惹来了几声黄鹂的鸣啼……
  这段文字,显然是学生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想象、构思、立意、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以散文的形式对它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非常鲜明地带有学生个人的审美创造。
  创造文本之美,同样可以将文章尝试改写成诗歌,《春酒》在学生的笔下是“跳跃在叶尖的晨露,闪动着家乡的影子”,是“离家的时候,母亲倚门低垂的眼帘”,是“放下了又扬起,扬起了又放下,颤抖在叹息中的父亲的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倾听”的基础上,鉴赏体验,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感受和理解的文本之美。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依托文本,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茅塞顿开的愉悦,在学习之中享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 
  
   参考文献:
  《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4月.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主体三个主体》,《语文学习》,第1期.
  《阅读教学:让学生于作者对话和沟通》,《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任何时代,任何人表现的诗风都是多种多样的、但总有一种经常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主导诗风,有的质朴,有的华丽,有的委婉,有的豪逸,建安诗歌也是如此。《文心雕龙·阻诗》
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共时态价值系统,是由同一或联系、对立或差别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把语言当做表达手段的系统来研究”的语法也是一个系统。该系统中的各成分之间既相
李白曾以“清平调”为题写过三首诗,其一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显而易见,诗的第一行用了两个隐喻来描写杨贵妃绝伦的美
怎样才能使文章的主题新颖、深刻呢?我们不妨从古今中外的大量写作实践中去寻求答案。只要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就会发现:大凡主题新颖、深刻的文章,都与作者提炼时所选择的角
【摘要】本文主要从健美操运动的美感和运动价值来探讨健美操运动对高校学生身心发育的积极影响。参与者在明快的节奏中进行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沉入节奏的美境,融化在物我两忘的 审美境界,陶醉于 的旋律中,在欢乐中舞蹈、健身、美体。健美操运动在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美感;运动价值
慈禧太后在其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对待义和团即其一例。先抚——令义种团抵抗八国联军相互对杀,后剿——与八国联军联
数据加密技术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系统的描述数据加密中的两种密码体制:对称密码加密、公钥密码加密,并着重介绍这两种密码体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基于马尔科夫过程,建立了学生成绩预测模型。根据学生个人前两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运用马尔科夫预测法来对即将进行的期末考试成绩作预测,并对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找出原因及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集图、文、声于一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多媒体教学使得传统的篮球教学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益的同时还能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来适应时代要求。  【关键词】篮球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
【摘 要】对外贸易领域的发展以及外贸体制的变革,使外贸类人才需求发生了较大改变。外贸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外贸体制改革,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小型外贸公司甚至是外贸个体户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新型的外贸实体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上手快、能身兼几职,同时人才需求呈专业化趋势,并要求人才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上种种趋势,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们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