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系统、有效率地实施文化教学是外语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试从不同角度论述模拟交际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形成过程,同时介绍分析了各种语言文化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并提出通过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途径,将语言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目的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 交际能力 语用
  
  在地域经济同盟的推动下,对各民族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风俗传统的进一步了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不同语言与文化的社团如何借助共同语进行文化交际研究更加备受重视。
  1 模式理论基础
  1.1 语言和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英国语言学家J·Firth认为,语言的研究应当根据其上下的情景在各个层次上展开,重点应当是意义。在Firth理论的基础上,Halliday提出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的概念。他认为,语言学描写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形式和上下文。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分支恰好与这三个层次相呼应:语言学和音位学研究语言内容,语法学和词汇学研究语言形式,语义学研究语言形式和非语言事件有关的上下文。这种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区分哪些概念。使用于描写某种特定语言,哪些概念通用于所有的语言。后来,Halliday和另外两位学者A.McIntosh和P.Strevens在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 (1964中指出,语言教学得益于对语言的充分描写。而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语言描写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忽略了上下文意义,无法表达语言的完整图画。Halliday的系统和功能语法后来被进一步应用到语言教学之中。
  1.2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W.Labov(1791,1972)率先提出语言应当置于使用该语言的社团中研究的观点。他反对Saussure和Chomsky把语言分成“抽象”与“具体”的做法,认为日常生活中操母语者使用的交际言语才是语言学应当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化,交际文化学得以产生。
  1.3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是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于20世纪60年代,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即揭示“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Chomsky所说的语言能力,主要指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力”或句子层面上的“语法能力”,是一个人大脑里“内化”语言规则所形成的能力。”Chomsky关于“语法能力”的理论受到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的严重挑战。Hymes认为,语言能力不应只包括“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应考虑“言语条件”等因素。即“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什么或不讲什么”的问题(Hymes, 1971)。为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应由“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等四种要素构成。Canale和Swaim(1980)认为,交际能力由语言成分、社会文化成分、策略成分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2 教学方案研究
  2.1 功能意念大纲和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模拟交际教学早期一个著名的尝试就是Wilkins(1976)提出的语言功能意念大纲,其立足基点是假设语言教学可以根据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组织。换句话说,在设计外语课程的时候,可以依照语义的原则来代替以往遵循的语法原则,组织与安排教学。
  2.2 语用需求分析
  模拟交际教学强调语言学习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Mackey (1976)认为,特殊目的语言教,特别是ESP教学,为外语课程中组织相关文化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特殊目的”英语是从“一般目的”英语课程中区分出来的,强调“特殊目的”,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实用目的,强调学习者要学会“所为”,产生真实的交际行为。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有限的语言课程中,学习者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交际能力来满足他们个人的需求。因此,需求分析和内容选择便成了“特殊目的语言”教学的关键。在有关需求分析的讨论中,Munby(1978)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编制的“交际需求分析表”声称对各种水平的交际能力都有效。
  2.3 目标为本的课程设计
  目标为本或程序大纲主张允许用目标或任务来决定内容,以便重新组织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这里的“目标”或者“任务”指通过使用目的语来完成的特别目标和活动。这种新大纲提出了语言教学不再仅仅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且培养学习者的“潜在能力”。Breen(1984)认为,它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具有不寻常的意义。一方面,目标和任务使我们有可能将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文化教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文化教学也不再被认为是为了提供有关“目的文化”的明晰知识或信息。相反,文化教学更重视对文化知识的应用,并通过应用文化知识,发展学习者的潜在能力。
  模拟交际教学理论确定了文化知识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强调了教学“内容”中考虑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对应用知识的潜在能力培养的补充,又使文化教学在“过程”的层次上进一步得到保证。其实,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法本身也不可能是文化中性的,语言教学法本身反映了某一种文化价值。Sampson(1985)认为,任何教学法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尝试与使用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法都意味着在运行着明显化的文化教学。
  3 国内相似的文化教学方案研究
  20世纪70年代,模拟交际教学风靡全球。70年代后期,中国正实行改革开放,大开国门,面向世界。模拟交际教学作为最新外语教学法传入我国,立刻引起了广大语言特别是外语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对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方案的探索上。
  3.1 英语教学方面的文化教学方案研究
  在英语教学之中倡导文化教学研究之功应首归于原广州外语学院。1978年,原广州外语学院的外国专家和中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向国家教育部倡议,设立适合中国学生的交际英语课程并编写交际英语教材(Malcolm
其他文献
刘国正先生说:“改革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那么怎样才能一改过去那种老师问,学生答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经过近几年的教改活动和亲身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只有转变教师角色,这样教师教的才活脱,学生学得也活泼,才能把社会生活中有关语文的“活水”引进来,语文课堂就有了生动性、有了生命力!  一、教师要激活课堂内的活力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
期刊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  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  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陶行知  汉语拼音是学生入学阶段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它作为识字正音的有效工具,作用不可忽视。学拼音,要操练,但不能按成人的想法去学与练。对于刚刚入学的六七岁儿童,面对这那些单调枯燥的“符
期刊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往往需要在中小企业身兼多职,身具多能。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影响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核心要素,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会计人才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开始不断革新.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更是指出:1、要关注学生的发展2、强调教师的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更是强调要真
采用湿法工艺,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与钙基凹凸棒土(Ca-Attapulgite)离子交换制备有机改性凹凸棒土(C18-Attapulgite).以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XRD)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以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为基质的固相萃取交换填料,并对该填料进行功能化修饰,得到对碱性化合物具有较高选择性的强阳离子交换型填料。结合高效液相色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文本回归意识来构建对话的平台。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主探究文本的本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达到有效地教学。古诗词的文本回归需要依照古诗词的本身特点采取诵读的方法和意象描绘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文本和文本想象中去解读文本,感受中国文化的底蕴,提升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真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
【摘 要】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不断张扬个性,释放生命的活力,真正让他们乐学、会学语文,使语文课堂办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教育;个性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让学生
[摘 要] 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出高的要求,高职林业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林业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其教学效果。通过重点阐述在高职林业专业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提升其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高职;林业;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二吡咯亚甲基(DPM)和氮杂二吡咯亚甲基(ADPM)类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质,这些发色基团及其分别通过与BF2螯合得到的BODIPY和Aza-BODIPY是众所周知的良好的荧光剂,其在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