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c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
   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知识接受”型,特点是好学,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这类学生就是当别人把钱递给他时,懂得装入口袋,满足于眼前的富有,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更富有的人。而另一类,属于“自主思考”型,这类学生,是当钱递过来时,懂得把它装入口袋,还会思索如何让财富增值的人,特点是会接受知识,懂得运用知识,会探索知识。对比后不难发现,后一个类型的学生更受社会欢迎与认可。而要培养“自主思考”型学生,教师的教学策略就至关重要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教育更有价值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让学生掌握话语权
   教师角色的定位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这一教学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如果教师一味沉浸于“一把手”的角色,课堂的主体就不能由教师转向学生。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对此,我打破以前的“师本位”授课模式,调整了教学策略。
   首先,从鼓励发言开始,让课堂由单调走向多彩。我尝试改掉学生举手、教师许可才能发言的方式,实行“不举手,自由发言”的课堂回答方式。起初,学生不习惯,依然会随大流,持观望或是附和的态度。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发言就多起来了,话匣子打开了。因此,教师必须明白,新模式的运用要给学生适应的时间,不可急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学生疑问越多,越是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深入,一堂课几乎无须教师的预设,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慢慢接近知识的“根部”。在他们陷入思维困境或是初步了解了大概后,教师适时点拨或提升难度,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这项策略初见成效。学生大多能在互相讨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甚至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受这种气氛的感染,也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假设、证实、推敲……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涌动,教师倾听学生的讲解,循循善诱,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解题方法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答题技巧,实现“百花齐放”。例如:我在讲解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关于等高线的练习时,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原题为:下列四幅图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最容易攀登的是(   )
  A.1:80000  B.1:100000  C.1:120000  D.1:140000
   学生初次接触这类题目,无从下手,因为他们认为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坡度的变化呢!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还是会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这么做,学生的思维也就固定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会助长学生的懒惰情绪。所以,我采取了先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再让答对的学生为大家揭晓答案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运用一些能带动学生好奇心的语句进行引导,比如“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难道只有这样才能解答这道题吗”,同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加以鼓励与肯定,“很不错”,“这个想法真棒”,“你已经成功挑战了教师仅有的答题方法”等语句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随着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对等高线这个知识点的强烈兴趣,师生在思维涌动的讨论氛围中不仅探讨了坡度缓陡的问题,还进行了试题创新。将四个选项的等高距进行改变,而不是统一都像原题的最高与最低的距离相差200米,比例尺保持不变,利用三角形的原理,算出坡度与地面的角度,依然可以判断四幅图中最容易攀登的选项。这节课令我深有感触,尤其是在试题设计完成时,学生脸上浮现的那种自豪、满足、自信的表情使我深信: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现、质疑、争论,而教师只做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教互学,相得益彰。
   二、找准“最近发展区”,让教学内容对学生有价值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什么内容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呢?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知识于他只是书上的理论,没有实际用途。一旦学生将教师的授课知识划入这一范畴里,那么课堂上,他们也就会表现思维游离的消极情绪,听课就成了糊弄教师的外在表现。所以,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融合,这是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模块时,我设想,如果教师能将知识点与他们平时所涉及的书籍、影视联系上,是不是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呢?我做了尝试,在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古代史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长期的课后作业,从当前的一些影视剧中纠错,目的是让他们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很多学生饶有兴致地跑来和我反馈,比如:哪部电视剧中将西周的统治者称作皇帝,哪部秦朝的影视剧中皇帝翻阅的大臣奏折竟然是用纸做的,还有汉代的官员穿的衣服怎么会是窄袖、修身的等。用这种方式巩固课后知识,效果比布置枯燥、冗繁的作业好多了。当然,兴趣是学生爱学的引导,但是教师更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学习古代史,是为了让学生以史为鉴,而非以史为乐,历史是现实而又厚重的,要让学生明白,对待历史的态度关乎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
   所以,一堂让学生觉得亲切而又有意义的课需要教师精心备课,让教学内容流动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花结果,这样“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接地气、有灵气
   在每一节课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情境创设,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广背景下,必然还是有很多教师担心新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过于生涩、难懂,出现冷场的课堂现象。其实教师的不自信与教学环节设计的缺陷,容易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束缚。教师课堂上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本地特色的话题,让课堂教学接地气,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想要开口的欲望。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中的“往来在区域之间”一课时,教师可以选用当下义乌旅游热点地,如桃花坞、义乌薰衣草基地——何斯路等区域设计课堂内容。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周边的地方有亲身经历,自然能说出大量的感受。所以,对于这样一堂课,我通过大量选材,设计了“桃花坞、何斯路一日游”的课题。安排好一系列的问题,课堂采用记者采访的方式,将班级其他小组划分为几大区域,如第一小组扮演桃花坞的角色,第二小组扮演何斯路的角色,第三小组扮演义乌城区,第四小组扮演周边城市。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记者分小组采访其探讨的内容,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得出区域往来的形式、内容、目的等知识点,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课堂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类型,让课堂教学有灵气。如安排“法官在现场”“百家争鸣知识讲堂”等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与探究知识的平台与机会,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到实现任务目标的喜悦,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主,将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效果。教师围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进行有效备课、上课,必将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武光.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其他文献
1998年9月22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本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征缴的若干规定》。这个地方性法规的诞生,促进了本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
由于现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人们的首选方式,因为其不再能满足的需求,此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来,并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对
读了《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第3期漆志恒总编辑采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老促会名誉会长姜春云同志的文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只有“
一、前言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各个行业与部门对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各级管理干部队伍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迫切要求。提高干部素质,要牢固树立
盛夏以来,本市持续高温。日前静安区江宁路街道代表组召集人,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德祥和办事处主任宋雯英顶着灼人的烈日,先后上门慰问了街道辖区内的27名区人大代表.并向奋战在
新刑法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愈益密切。首先,新刑法明确地指出了这样一个法制方向:刑法以其最为严厉的强制性,对政府的依法行政给予最有力量的保障,同时,又对依法行政实施着最为
一、写景散文的特点 1.写景散文在结构上讲究谋篇布局〈br〉 小学阶段的写景散文,大多呈现出总分总的形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
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内容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的议案。代表享有提议案权,是代表履行代表职责,参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