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数遍 其义自见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____l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重新摆正“读”、“讲”、“问”的关系。我以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应以“读”为本。语文教学中阅读十分重要,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本文就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阅读,培养,理解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重新摆正“读”、“讲”、“问”的关系。我以为高中语文课掌教学还应以“读”为本。
  一、“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
  本者,根也,用以吸收养分长成躯干枝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彻:“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养好“读”这个根。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有些学生连课文也不愿“接触”,却“陶醉”于教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说和支离破碎地提问而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却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
  二、“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
  默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默读时间。我们有的教师,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课时连课本都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也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但时间太少,多数学生还没读完,便开始讨论。究其原因,是生怕课堂气氛沉闷,这又是对默渎的一种误解。殊不知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何惧气氛不热烈?还有教师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时喋喋不休,唯恐学生读不懂,这其实是在干扰学生阅读,当然也收不到好的默读效果。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再次,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志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猎取的综合能力。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都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渎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忘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高中语文课上的朗朗书声越来越少了,有的学生上了三年高中,竟然没有阅读过一次课文;有不少学生虽然会齐整地合读,却不会自由地朗读。书读不好,话也说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没有正确使用朗读方法甚至忽视朗读教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机会。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不给学生读的时间,一味地滔滔不绝地讲,其结果是学生一问三不知。试想,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意义。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读”,只有“读”的真,才能理解的透彻。
其他文献
一、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没有现代部分。  当时普遍的看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到了它最后趋于灭亡的阶段,它的文艺(包括音乐)已走上了一条堕落衰颓的道路,一条穷途末路。①既然如此,所谓西方现代主义音乐就只是提供批判的反面教材,而没有任何一点可以学习、借鉴的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人民音乐》从1950年9月创刊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几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综合应用语文能力的标尺,如何提高学生高考作文成绩,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分等级地进行高三作文指导与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高考作文;分级训练;策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能没有能力使每位学生的作文都迈入一类文行列,但我想通过我们高三一年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与训练,还是可以使学生少犯错误,规避风险,稳保二类上,进而向一类文冲刺的。  一、让我们研究一
直以来,音乐文本编辑伴随着音乐文化活动的始终,音乐成果的呈现以音乐文本为载体,加之编辑这一环节的润色,“成品”才能公诸于世。在当前学术资源多样,选择面广的学术环境下,音乐文本形式的呈现参差不齐。在当前中国学術界,音乐文本编辑这一实践活动并未引起较大的关注,甚至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学者们对音乐文本的编辑意识较为浅薄,对文论的书写在形式规范方面甚至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对此,陈荃有教授所著《音乐文本编
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音乐会了:平实,真诚、带着某种书卷气:让音乐从心中自然流出、不“装”,也没有刻意的张扬,非常本分,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这就是我对章绍同音乐会的基本印象。  由于上了年纪,近年来我已不再参加北京地区以外的音乐活动。幸好2016年11月章绍同先生来京参加全国文联代表大会,送我一张“章绍同作品音乐会”的DVD,聆听多次,感触颇多。音乐会的曲目选自章绍同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音乐作品,体裁多样
为展示陕西民乐艺术魅力,促进民族音乐发展,应文化部邀请,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秦风·秦韵》陕西民族乐团民族音乐会于2013年3月11日和1 2日晚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和北京音乐厅上演,为首都观众奉献了一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高质量的音乐会。观看演出的嘉宾、学者给予音乐会高度评价。  秦风秦韵——汇聚浓郁陕西特色  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民族音乐融秦地民俗、民风、民性于一体,充满了力量与气
吉尔吉·库塔克(Gy?觟rgy Kurtág,1926—)作为匈牙利继里盖蒂之后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上演率最高的当代作曲家,曾于1954、1956和1969年获得匈牙利政府授予的“埃凯尔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获得国际声誉,共获得七个重要的国际大奖,在当代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沉默寡言、深居简出的性格特征,无门无派、自成一体的音乐风格,难解深邃、多元阐释的作品内涵,无不彰显着库塔克独特的音乐魅力。
摘要: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创设数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天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沃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数学思想撞击的平台;完善教学评价,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品尝成功喜悦的场所。  关键词:有效教学;参与交流;主体地位    一、创设数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天地  1.介绍数学史料、讲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组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简单地说作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从小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以适应将来走向社会或继续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作文;教学;评语;提高    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化的基本素
作为段召旭博士论文答辩的评委,第一次见到他,是在答辩会上。初阅他的论文,我就觉得选题很独特且有开拓性,见解亦新颖,这当然与他的导师张前教授有关,张老师具有的开创性是其学术优势之一。段文十分难得的是行文优美流畅、遣词造句精准到位,这种靠长期积累而成的文字功力,在自小就从事演奏的研究生中并不多见。历数我参加过的众多硕博答辩会,段召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细读他正式出版的这一论著,更觉有写篇书评的必
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文章。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音乐活动和面貌,还表达了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被外放和贬谪过程中,苏轼经常接触到民间音乐,他的诗词文章中对各类音乐活动的描写、音乐感受的阐释多达上百篇,成为后世了解北宋文人音乐活动和创作的重要史料。   目前学术界有关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文论除散见于各音乐美学著作之外,另有期刊、硕博士论文二十余篇。从文论数量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