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而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与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全新的理念。笔者认为,我们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日常工作,由各部门行政人员具体参与,各学科教研组和班主任在领导小组安排下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活动。围绕这项工作,学校应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积极利用周边环境优势,从实际入手,从小事入手,抓环境、转理念、导行为,使全校师生更加关注自然、关注生态文明,形成充满绿色氛围、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
二、立足课堂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有机渗透
为真正搞好生态文明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有机渗透,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抓好一支“绿色园丁”队伍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增强学科渗透的意识;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让大家走向自然,感受绿色,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让老师们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而且,还可以将生态文明的有关内容列入各类考核之中,以此督促教师自觉实行低碳生活。二是对各学科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各任课教师对本学科所涉及到的生态文明知识要讲全、讲透,联系实际,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的。每学期举行一次生态文明知识有机渗透学科教学的研讨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们提高绿色教育水平。三是用好环境教育教材,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制订好教学计划,并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而且,我们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从而增长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四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环境知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环保知识更形象、直观、灵活有趣,强化学生环境意识,丰富环保知识教学形式和内容。五是建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态文明道德素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使绿色生态文明在他们心里烙下印迹。
三、开展各类活动,拓宽生态文明的教育渠道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班会、团队等活动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学校可以开展以下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电子屏、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校报、校园网站等媒体加大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生态文明知识,让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二是结合重大纪念日,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可以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禁烟日等重大环保纪念日,开展多项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三是通过主题班会、团队会等活动深化创建工作。可以定期组织以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团队会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学校、社区共建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环保意识和现状调查,开展保护“母亲河”宣传活动,开展学校、社区共建活动,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爱护环境。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开展社区服务等,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清理居住小区和校园周围的杂草杂物包括废塑料袋、碎纸片等;清理和洗涮不规范张贴物,使校园及周边环境清洁、优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生态文明知识播向周边的每个人。
四、注重环境建设,增强生态文明的育人效果
环境氛围是一门潜在的隐性课程,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校园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清洁,美丽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环保教育的教材。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强育人效果。
一是加强校园绿化工作。绿化建设常抓不懈,合理布置校园绿化带、绿化地,聘请优秀花木工,培植护理学校花卉、草坪、树木,并设置宣传标语牌,使校园内一年四季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呈现一幅美丽的花园景色,陶冶师生的情操。二是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通过张贴名人名言等宣传标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还可以通过定期刊出黑板报、宣传窗,墙面等营造绿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得绿色文化氛围愈来愈浓厚。三是加强学校环境管理工作。在学生中,提出“自主教育”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开展“爱护校园环境,争做文明学生”、“告别陋习,与文明握手”大讨论等活动,实行绿地认养制、公共场所包干负责制、班级规范化管理,德育处成立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己体会主人的责任和义务,体会管理工作的艰辛,从而提高遵守各项制度、维护校园环境整洁的自觉性。
绿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坚持以课堂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形式,强化环境建设,扎实开展环境教育,开拓实践育人特色,既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又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创造美好未来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江苏】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日常工作,由各部门行政人员具体参与,各学科教研组和班主任在领导小组安排下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活动。围绕这项工作,学校应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积极利用周边环境优势,从实际入手,从小事入手,抓环境、转理念、导行为,使全校师生更加关注自然、关注生态文明,形成充满绿色氛围、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
二、立足课堂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有机渗透
为真正搞好生态文明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有机渗透,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抓好一支“绿色园丁”队伍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增强学科渗透的意识;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让大家走向自然,感受绿色,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让老师们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而且,还可以将生态文明的有关内容列入各类考核之中,以此督促教师自觉实行低碳生活。二是对各学科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各任课教师对本学科所涉及到的生态文明知识要讲全、讲透,联系实际,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的。每学期举行一次生态文明知识有机渗透学科教学的研讨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们提高绿色教育水平。三是用好环境教育教材,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制订好教学计划,并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而且,我们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从而增长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四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环境知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环保知识更形象、直观、灵活有趣,强化学生环境意识,丰富环保知识教学形式和内容。五是建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态文明道德素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使绿色生态文明在他们心里烙下印迹。
三、开展各类活动,拓宽生态文明的教育渠道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班会、团队等活动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学校可以开展以下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电子屏、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校报、校园网站等媒体加大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生态文明知识,让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二是结合重大纪念日,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可以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禁烟日等重大环保纪念日,开展多项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三是通过主题班会、团队会等活动深化创建工作。可以定期组织以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团队会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学校、社区共建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环保意识和现状调查,开展保护“母亲河”宣传活动,开展学校、社区共建活动,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爱护环境。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开展社区服务等,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清理居住小区和校园周围的杂草杂物包括废塑料袋、碎纸片等;清理和洗涮不规范张贴物,使校园及周边环境清洁、优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生态文明知识播向周边的每个人。
四、注重环境建设,增强生态文明的育人效果
环境氛围是一门潜在的隐性课程,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校园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清洁,美丽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环保教育的教材。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强育人效果。
一是加强校园绿化工作。绿化建设常抓不懈,合理布置校园绿化带、绿化地,聘请优秀花木工,培植护理学校花卉、草坪、树木,并设置宣传标语牌,使校园内一年四季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呈现一幅美丽的花园景色,陶冶师生的情操。二是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通过张贴名人名言等宣传标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还可以通过定期刊出黑板报、宣传窗,墙面等营造绿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得绿色文化氛围愈来愈浓厚。三是加强学校环境管理工作。在学生中,提出“自主教育”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开展“爱护校园环境,争做文明学生”、“告别陋习,与文明握手”大讨论等活动,实行绿地认养制、公共场所包干负责制、班级规范化管理,德育处成立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己体会主人的责任和义务,体会管理工作的艰辛,从而提高遵守各项制度、维护校园环境整洁的自觉性。
绿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坚持以课堂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形式,强化环境建设,扎实开展环境教育,开拓实践育人特色,既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又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创造美好未来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