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剑为针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年,20世纪伊始,此时,巴黎仿佛是世界的中心。
  当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这已经是巴黎历史上第三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在被称为“世纪之总”的盛会上,展示了西方整个19世纪的先进文明成果,参观者超过4000万人。如果按数量统计,这一年,每十个欧洲人就有一个来到过巴黎。
  
  虽然随着德国占领巴黎计划的落空,情况多少有所改观。但这绝不是战争给巴黎时尚界带来唯一的创伤。为了补充兵员,法国政府征召了大量男丁入伍,这其中甚至包括战前巴黎时装的灵魂人物——有“时装之王”雅号的保罗•波烈。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保罗•波烈就以他革命性的时装理念引导着巴黎的风尚。他提出的女装曲线新观念,将女子从紧身胸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设计的V领宽松外套取代了过去几乎没有任何空隙的紧口领,让女性能自由呼吸,他将伊斯兰、印度、日本风情介绍给大众,以至在巴黎形成了东方热。
  就是这样一位时装导师,在战时却只能呆在被服厂中设计大衣,为能给军装省下一米面料而绞尽脑汁,这无疑是巴黎时装界的重大损失。由于设计师和裁缝的大量流失,1914年秋冬季,巴黎女装杂志居然拿不出新款式介绍给大众,只能建议他们的读者在前一年秋冬款上加些黑色、褐色、海军蓝色的真丝或雪纺罩纱,权且当作新款,聊以自慰。
  然而,时尚界最致命的打击来自资源的匮乏。当时,时装业最重要的原料是羊毛,但是东线激烈的战事却让法国的羊毛产量锐减七成,再加上军服的大量需求,哪怕是最劣等羊毛也供不应求。潜艇战的出现更是让法国的羊毛进口几近瘫痪。
  战争岁月里,巴黎市场上羊毛纺织品的价格飞涨。根据百货公司记录,1915到1916的一年时间里,羊毛女士套装价格从79法郎上升到131法郎,涨幅达到百分之六十。以羊毛为原料的天鹅绒价格,从1915年的5.75法郎一米,涨到1916年的8.50法郎一米,到1917年,则飙升到10.50的高位。1918年10月号的Femina杂志悲哀地预言:“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穿僧侣袍(羊毛面料)比穿织锦缎(真丝面料)更奢侈。”
  匮乏的不仅仅只有羊毛。一战之前,法国时装工业用于印染的化学原料,绝大多数进口自德国。战事一开,进口渠道就此封闭。国内有限的库存,也被军工厂接管,因为制造染料的原料同样可以用来生产炸药。
  和羊毛、染料一样,皮草也被当作军用物资,实行管制。因为征兵,熟练工人的损失让时装界头疼不已。匮乏,成为1914到1918年间,时尚圈里最常见的字眼。巴黎优雅富足的美好时代,从此成为历史。
  
  改革,时尚的主题词
  
  罗兰•巴特曾经说过:“历史中一段暴烈的插曲(战争、迁徙、革命等),往往是将原有体系击倒的最后一拳”。一战时期的物资匮乏,逼迫巴黎时尚界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它们放弃了从前以“帝国幻象”为蓝本的风尚,迅速进入了现代时装的阶段。引导时装走上尊重人性道路的,却正是反人性的战争,说来不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一战为欧洲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就是让女性有机会走出家门,全面参与到社会工作之中。虽然一战之前,已经有不少女权主义者倡导女性在经济中的地位。可是,碍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例子依然是凤毛麟角,工作岗位更被框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而战争的残酷让反对女人工作的声音噤若寒蝉,劳动力的缺乏更让女士们开始操持起以往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比如开电车、进工厂、耕种等等。
  大量的户外活动决定了女性着装必须合体、舒适、宜于运动。于是,紧身胸衣这种束缚了女性四百年的时装迎来了它的末日。1914年以前,无论是翻看的百货商店产品目录还是女装杂志,不管什么季节,都会有穿紧身胸衣的模特出现在显眼的地方。但是1914年之后,很少有杂志将紧身胸衣当作报道重点,更别说向读者推荐了。
  你能指望顾客穿着它从事体力劳动?女性户外活动的与日俱增,让紧身胸衣成了彻头彻尾的过气明星。
  伴随着紧身胸衣退出历史舞台,套装开始成为女士衣柜里的主角。套装由休闲装发展而来,穿着舒适。不过,一战前它可是被当作为女性争取参政权团体的制服。在战时的巴黎,套装因其能轻松应对各种场合而倍受青睐:工作可穿,上街可穿,买菜可穿,换一件考究的上衣甚至能出席晚宴。套装取代了紧身胸衣,成为女士最普遍的日常装束,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战争结束。巴黎的另一位时装大师夏奈尔将套装的设计发扬光大,成为品牌的当家款式。
  一战期间,巴黎女士时装的另外一潮流是制服风格。因为大量女性从事着战争后勤工作,如军工厂工人、司机、邮递员等,而这些工作经常要求身穿统一的制服,于是制服风格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女性日常着装领域。甚至于法国女性首次穿上长裤,也是在这个时候。阳刚的制服风格给巴黎的时装设计增添的很多新的灵感,“中性化”成为一个具有奇妙吸引力的设计理念,直到如今也魅力不减。
  不过,要是觉得制服风格全是男人味十足,那也错得离谱。制服中最受欢迎的是护士装。甚至是那些眼高于顶的贵妇人们,也希望成为温柔与善良的化身。当时在巴黎时尚界已经很有名气的朗万女士(Jeanne Lanvin)就曾经为这些上流社会的女性们打造过带有红十字臂章的高级时装。
  就在战士们浴血疆场的时候,身居巴黎的女士也开始了战斗。只不过她们是战斗在厨房中,保育室内,工厂里,大街上……相比几个国家争霸欧洲的战争,女性用不懈的战斗为自己赢得了解放,打拼出一个不再受人约束与摆布的未来。
  
  匮乏,创新的源泉
  
  虽然已经能最大限度调动起女性的劳动热情,但物资匮乏依然是巴黎时装界最大的障碍,而且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于是,从面料开发商到设计师、裁缝,巴黎开始了“创新大赛”,因陋就简,誓要在战争的阴霾中重燃美的火种。
  第一个难题就是面料紧缺。羊毛因为产量骤降而供不应求,再加上一些商人的囤积居奇,羊毛纺织品的价格居高不下。连时装杂志做专题的时候都要慨叹:“我们什么都能找到,但是什么都很贵!”
  于是,时装界开始了“节省面料”运动。1915年的时候,流行的还是下摆宽大的长裙,而到了1917年,直身裙变成了市场的主流。巴黎高级时装工会也应政府的要求,自觉削减了制作时装所使用的面料量。同时,一项针对羊毛面料消费的特别税也开始征收。
  种种措施导致了巴黎流行女装面料量一减再减。以著名的钟形裙为例,1915年制作一条钟形裙需要八米面料,而到了1916年,面料量减至五米半。过了一年,这个数字再减一米。
  
  有意思的是,当时装界正被迫削减面料使用量的时候,有人却自愿升高了裙摆。首倡之人是那些在战地医院奔忙的护士,她们早就深受长裙之苦。长可曳地的裙子,不但穿着不适,更阻碍了她们的自由活动。于是,脚下那一段既不卫生又拖沓碍事的裙摆,便在护士的剪刀下消失了。
  没想到,护士们的大胆尝试和时尚界一拍即合。从此,这种露出脚踝,并时常搭配饰带半靴的裙子就成了最时髦的款式。当然,它也是到那时女装中最自由舒适和实用的款式。那个时代的设计师朗万女士,亲切地称之为“war crinolines(战裙)”。
  从中世纪开始,西方女性着装始终以露出双腿为禁忌。直到1915年,这个规则终于开始松动。虽然只是手掌宽的一截,却是女性时装发展历史的里程碑。
  面料上的创新并没有到此结束,节流必须和开源同时进行。巴黎的设计师瞄上了真丝这种以往的奢侈面料。由于日本对法国的蚕丝出口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巴黎市场上的丝绸面料价格基本稳定。这让很多原本使用羊毛面料的设计师转投真丝门下,或者将丝绸、皮草、毛料等组合起来使用。加上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量俄罗斯手艺人逃亡巴黎,带来许多珍贵的刺绣技法,也使得蕾丝和刺绣装饰在这个时期大行其道。
  另外,由于皮草作为军用物资受到管制,面料商不得不开发许多被人忽视的新型毛皮原料,如旱獭、麝猫、海狸等等。还有些设计师开始关注全棉纺织品——这种以往让人感觉比较廉价,基本只出现在下层居民身上的面料。当然,随着战争的进程,众多用于战场的特殊材料也成为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比如巴宝莉赖以起家,制作风雨衣的橡胶涂层防水面料,甚至制造飞机用的军用新材料……战争结束的几年后,这些当时看似怪异的面料试验,却成为巴黎时装帝国迅速复兴的基石。
  20世纪初期,巴黎被誉为世界时尚之都,这份殊荣植根于自时尚界和市民对美的探索与坚持。对美的探索,可从虽然兵临城下、物资匮乏,巴黎时装业仍因地制宜地创造流行管窥一二。而对美的坚持。1918年8月,法国工业部和贸易部牵头组成了一个国家服装委员会,想向大众推广一套名为“标准套装”的服饰。本意是为对抗通货膨胀而低价倾销的“标准套装”,却在巴黎遭到冷遇。因为这套由百分之五十回收羊毛,百分之二十五碎棉花和百分之二十五新羊毛组成的衣服,质量实在低劣,哪怕是身处匮乏之中的巴黎居民也不愿意自降身价穿它。
  漫画家Henriot在周刊《L’Illustration》上发表作品,讽刺标准套装是:“爸爸妈妈小孩,穿上去都一样。法兰西居然以这样的方式,第一次实现了人人平等!”这个评论虽然刻薄,却也说出了些许真理:巴黎成为时尚之都,靠的民众和艺术家是对美、对多样性的追求和坚守,想靠一个国字头单位推出的所谓“标准”来统一民众的审美,无异于痴人说梦。
其他文献
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进行国土测量,不仅事关科学与资源,更关乎国家安全。    牯岭上的客人    胡适先生曾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的确,江西庐山的牯岭(Kuling)似乎与洋教士格外有缘。1895年,英国循道会传教士李德立成为第一位从中国官府得到租契开建别墅的外国人。之后数十年间,一幢又一幢的别墅在牯岭建起来,到1928年,别墅总数已达712幢,其中有518幢属于外国人。  
期刊
有人说:一图胜千言。我同意这个说法。一幅好的照片,可能比长篇大论更形象,更真实,更客观,更生动,更可信,更能表现时代,记录历史。所以我热爱我的摄影记者工作。努力全身心地投入这一工作,要求自己做到真诚地用镜头记录历史,反映时代。          2006年7月29日,在北京朝阳区798百年印象摄影画廊展出了我拍摄的1966年8月18日题为《回放》摄影作品展。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国家
期刊
从西柏坡到北平,只有370公里,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变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完成的是从偏居一隅的山野到城市中心成为国家之声的巨大跨越。    1948年12月17日夜,河北井陉县窟窿峰村。此地距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西柏坡村40公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室和机房就藏在村后山上的巨大石窟中。一天的播音结束后,齐越——电台中唯一的男播音员——已经入睡。  突然间,他被播音组长孟启予的声音
期刊
2008年1月,库尔德地区政府将在萨达姆大屠杀中死去库尔德人的遗体重新安葬。士兵们抬着旗帜覆盖的棺木,走过大街小巷时,路边无数哀悼者举着失去亲人的照片,哭泣着与他们告别。但他们有所不知,是一群考古学家、法医学家践履险地为含冤的死者铺平了这条坎坷回家路。    1988年5月,伊拉克基尔库克塔的卡兰集中营里,泰莫阿布杜拉阿哈穆德又迎来一个黎明。这一天,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可此时他并不知道。他无助
期刊
1573年是历史上极为普通的一年,除了明朝最长的万历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外,几乎没有大事发生。这一年,距离明朝开国已205年,期间除了与瓦剌部零星几次战争,大体安享和平。天下承平日久,社会日益繁盛,这本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极为乐见的局面。  但与朱元璋所期盼的那种自给自足的乡村社会不同,此时的明王朝已经“堕落”成为一个城市商业社会。由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日益松弛,使得商品经济不仅仅在城市和乡镇扩张,同时也蔓
期刊
四十年前,一场史无前例的摇滚音乐节在一个小镇上举行,近50万美国青年在泥泞中打滚、嬉戏,呐喊着“爱与和平”,将一场音乐节变成了规模空前的反战运动。      2009年8月14日,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在全美公映。这正是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四十周年的纪念日。  40年前,一场史无前例的摇滚音乐节在一个小镇上举行,近50万美国青年在泥泞中打滚、嬉戏,呐喊着“爱与和平”,将一场音乐节
期刊
货币和市场的勃兴为晚明消费社会的成长打造了物质的起点和平台,而其日臻成熟则全赖晚明宽松圆融的社会氛围。    1573年,万历元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晚明繁华盛宴正臻于高潮。发端于宋元时期的全国性市场和海外贸易网络经过二百年的涵养滋生日渐发扬光大,并以更加深远宏大的规模将芸芸众生裹卷进来,几乎无远弗届。    白银时代      海禁已于六年前放开,一条鞭法即将于八年后全面铺开。白银正成为这一切的
期刊
1948年9月1日,从纽约驶往苏联的轮船“胜利”号在航行途中发生火灾,中国将军冯玉祥遇难。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地研究查证,搞清了与当年事故有关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      1948年9月5日,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八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不慎,致使电影胶片着火
期刊
为什么只有中国才会出这么多的汉奸?很多人回首抗战史时喜欢这么发问。如果“汉奸”系指“叛国者”,则“叛国者”现象遍及二战被入侵过的每一个国家,以叛国者与侵略者的配合论,恐怕中国远非一个最严重的国家。      为什么只有中国才会出这么多的汉奸?很多人回首抗战史时喜欢这么发问。如果“汉奸”系指“叛国者”,则“叛国者”现象遍及二战被入侵过的每一个国家,以叛国者与侵略者的配合论,恐怕中国远非一个最严重的国
期刊
作者:雷颐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文化运动建树多多,最直接的一个成果,便是1922年对中国教育影响殊深的新学制的建立。1922为旧历壬戌年,因此史称“壬戌学制”。   新教育在近代中国并非无源之水,从洋务派创办种各“洋务学堂”起,新式教育就开始在中国落地,渐渐生根。但这时只有零星的学校而无全国的学制,只到 1904年1月,清廷批准《奏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法令形式正式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