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性资源之探究与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c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成性资源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会更加丰富多彩。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时,教师需要化难为易,基于学生的思维特征,尽可能地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捕捉课堂生成性資源,发掘学生潜能,创造课堂新思维。“古人计数”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由古人用石头计数说起,让学生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计数单位“十”和“一”的概念,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分享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探究与思考。
  一、利用学具,播下课堂新资源的种子
  没有操作活动的数学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依赖具体的事物和情境。学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思维支撑,既是学生的学具,也是学生的玩具。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们触摸喜欢的学具,让眼、手、脑一起动起来,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的学具袋中有小棒、数字卡片和数位卡等学具,满足本课学习的需要。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20根、数位卡1张、0~20的数字卡片等。课堂上,学生纷纷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摆数字卡片,乐于操作,兴趣倍增。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教材呈现的活动情境是静态的,操作学具则将教材情境激活,同时将学生的大脑激活,课堂生成性资源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因“错”施教,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课前备课只能是预设,课堂生成才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教学时总会遇见许多不曾预料的情况,错误资源的生成总是最多,利用好错误资源也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授课过程中,笔者展示了11根小棒被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算式10 1=11或1 10=11。但是,也有学生举手:“我还知道一个等于11的算式—5 6=11。”这说明学生对于10以内的看图加法还没有完全理解。笔者没有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重新做了一遍将11根小棒分为两部分的动作,继而问学生:“11根小棒被分成了5(根)和
  6(根)吗?”学生们都摇头。笔者接着问:“这里的小棒被分成了哪两堆?”这时,学生们都能明白过来,异口同声地说10和1。
  在认识数位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摆数字“12”,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余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动手摆放。讲台上的学生一开始把“2”放在了十位上,笔者小声说了一句“不对”,学生马上改了过来。笔者发现离讲台较近的一组学生都摆对了,有看黑板的嫌疑。接着,笔者发现另一组中一名学生在十位上摆了“10”。于是,笔者把这种摆法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读出了“102”。这显然不是“12”,笔者问那名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摆,摆错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十位是10个。”这样的回答,表达模糊,结合一开始上讲台的那名学生的表现,可以知道学生们对于“数位”的概念还是似懂非懂,理解不透。理解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于是笔者再次强调,“12”里有一个“10”和二个“1”,十位有一个“10”就摆数字“1”,而不是“10”,这里的“1”表示一个“10”。笔者趁热打铁,安排了巩固练习,巩固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经过练习,学生们掌握了对数字的这一点认识,明白了原来数字不仅能表示数量、顺序等,还能表示单位量。
  三、反思促进,重拾生成性资源助教学
  课堂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在学习用计数器拨数环节,笔者在个位拨了3个珠子,接着请学生拨“7”,学生直接在3个珠子的基础上拨了7个珠子,个位上一共是10个珠子。笔者请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学生们都说不对,但囿于时间原因,笔者没有继续深入帮助学生找到拨错的原因,而是直接请另一个学生重拨,错过了一次生成性资源。拨好“19”再加“1”时,学生们都知道是“20”,此时十位上是1个珠子,个位上是10个珠子,一个“10”和十个“1”的计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笔者同样没有比较两个“10”的区别,而是直接请学生探讨“满十进一”的知识点,又一次错过了这一生成性资源。
  因为授课时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所以在练习巩固时,笔者根据教材上的练习题,设计了数字排列顺序的游戏。游戏趣味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知识。学生在讲台上演示排序时,找不到“12”和“14”,于是笔者干脆把那两个位置空了出来,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缺了什么数字呢?与学生一起交流。这样利用生成性资源,能更好地理顺数字关系,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
  细节决定成败,生成性资源细小而生动,一节好课的精彩之处往往不只是技巧,有意或无意创设环境,做足课堂准备工作是生成性资源产生的必要条件。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再创造和再利用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需要教师拥有过硬的基本功,而功夫来自平时的积累。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思维,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课堂新资源才会充满生命力,从而给师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本刊讯 10月28日,由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主办,济宁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承办的“寻找乡村教育家活动颁奖盛典暨乡村教育高峰论坛”在曲阜市会展中心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济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于永生到会致辞。  刘利民在致辞中对获奖人员表示祝贺。他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摘 要】“简约语文”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课程标准统领下的“系统意识”、分清“课型功能”、优化“学生活动”设计等实施策略,达成教材编写意图,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简约语文 统编教材 系统意识 课型功能 学生活动  统编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已经三年,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是一套很好的教材,只是内容似乎过于丰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师
编者按:“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一质疑被称为“乔布斯之问”。这不仅令人思忖,若乔布斯尚健在,他会如何看待被称为“校园的海啸”的MOOCs?MOOCs是他所期待的IT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吗?本期《热点争鸣》栏目对MOOCs作了基本概述,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的团队访谈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王英杰教授和教育媒体专家约翰·巴格利教授,为大家走近、理解和应用M
师: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班级里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  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认为
成都市中和中学化学教师、校团委书记,先后获得成都市高新区同课异构一等奖、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成都市德育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成都市高新区“教坛新秀”“十佳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工作8年来,在同事眼中,杨娜老师虽然性格大大咧咧,但是对待教学却一丝不苟;在学生眼中,她上课风趣幽默、亲和力强,作业还总“打5折”。  一、坚信化学是“有温度”的学科  杨老师的硕士研究方向是含Si的化合物—分子筛,是石油催
从教的第13个年头,我开始觉得自己遇到了所谓“专业瓶颈”。尽管那时我已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我感到自己仍然受制于单篇课文,手脚像被捆住似的,没有自由,难以放开施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周有12节课,每天都必须备出一堂新课,工作量比较大。为了备出有效、有趣的课,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出练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谓费尽心思。辛苦并不怕,让
很多学生目前在写作中对于作文材料毫不怀疑,被规训出一种虚假的辩证思考的姿态。这样的写作活动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更无法让学生获得在写作中深化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识的素养。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对话的一种范式:初始观点—质疑自我—提供理由—重构观点。掌握这样的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第一直觉”深入思考下去,在完善自己的论证的同时抵达更深刻的思想,最终实现与材料的真正对话。这样的写作活动有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句话一直让我觉得很“扎心”,也成为我近年来反思课堂、追溯课堂本质的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我真的“会”上体育课吗?“会”上一节让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吗?追问上了34年体育课的自己,我突然觉得问迟了,或者是不敢问。自以为是“老”教师,心中的那个“会”过度自我了。其实,好课堂就是在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慧”的不断挑战、不断攀升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我于2014年和201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考察探究”作了具体说明,强调基于学生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分
继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各学段诗词教學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再到2017年春节期间的“中国诗词大会”,这都激发了中小学教师了解并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极大兴趣与热情。  适逢“亚圣”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