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成性资源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会更加丰富多彩。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时,教师需要化难为易,基于学生的思维特征,尽可能地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捕捉课堂生成性資源,发掘学生潜能,创造课堂新思维。“古人计数”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由古人用石头计数说起,让学生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计数单位“十”和“一”的概念,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分享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探究与思考。
一、利用学具,播下课堂新资源的种子
没有操作活动的数学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依赖具体的事物和情境。学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思维支撑,既是学生的学具,也是学生的玩具。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们触摸喜欢的学具,让眼、手、脑一起动起来,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的学具袋中有小棒、数字卡片和数位卡等学具,满足本课学习的需要。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20根、数位卡1张、0~20的数字卡片等。课堂上,学生纷纷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摆数字卡片,乐于操作,兴趣倍增。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教材呈现的活动情境是静态的,操作学具则将教材情境激活,同时将学生的大脑激活,课堂生成性资源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因“错”施教,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课前备课只能是预设,课堂生成才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教学时总会遇见许多不曾预料的情况,错误资源的生成总是最多,利用好错误资源也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授课过程中,笔者展示了11根小棒被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算式10 1=11或1 10=11。但是,也有学生举手:“我还知道一个等于11的算式—5 6=11。”这说明学生对于10以内的看图加法还没有完全理解。笔者没有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重新做了一遍将11根小棒分为两部分的动作,继而问学生:“11根小棒被分成了5(根)和
6(根)吗?”学生们都摇头。笔者接着问:“这里的小棒被分成了哪两堆?”这时,学生们都能明白过来,异口同声地说10和1。
在认识数位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摆数字“12”,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余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动手摆放。讲台上的学生一开始把“2”放在了十位上,笔者小声说了一句“不对”,学生马上改了过来。笔者发现离讲台较近的一组学生都摆对了,有看黑板的嫌疑。接着,笔者发现另一组中一名学生在十位上摆了“10”。于是,笔者把这种摆法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读出了“102”。这显然不是“12”,笔者问那名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摆,摆错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十位是10个。”这样的回答,表达模糊,结合一开始上讲台的那名学生的表现,可以知道学生们对于“数位”的概念还是似懂非懂,理解不透。理解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于是笔者再次强调,“12”里有一个“10”和二个“1”,十位有一个“10”就摆数字“1”,而不是“10”,这里的“1”表示一个“10”。笔者趁热打铁,安排了巩固练习,巩固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经过练习,学生们掌握了对数字的这一点认识,明白了原来数字不仅能表示数量、顺序等,还能表示单位量。
三、反思促进,重拾生成性资源助教学
课堂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在学习用计数器拨数环节,笔者在个位拨了3个珠子,接着请学生拨“7”,学生直接在3个珠子的基础上拨了7个珠子,个位上一共是10个珠子。笔者请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学生们都说不对,但囿于时间原因,笔者没有继续深入帮助学生找到拨错的原因,而是直接请另一个学生重拨,错过了一次生成性资源。拨好“19”再加“1”时,学生们都知道是“20”,此时十位上是1个珠子,个位上是10个珠子,一个“10”和十个“1”的计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笔者同样没有比较两个“10”的区别,而是直接请学生探讨“满十进一”的知识点,又一次错过了这一生成性资源。
因为授课时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所以在练习巩固时,笔者根据教材上的练习题,设计了数字排列顺序的游戏。游戏趣味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知识。学生在讲台上演示排序时,找不到“12”和“14”,于是笔者干脆把那两个位置空了出来,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缺了什么数字呢?与学生一起交流。这样利用生成性资源,能更好地理顺数字关系,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
细节决定成败,生成性资源细小而生动,一节好课的精彩之处往往不只是技巧,有意或无意创设环境,做足课堂准备工作是生成性资源产生的必要条件。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再创造和再利用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需要教师拥有过硬的基本功,而功夫来自平时的积累。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思维,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课堂新资源才会充满生命力,从而给师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时,教师需要化难为易,基于学生的思维特征,尽可能地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捕捉课堂生成性資源,发掘学生潜能,创造课堂新思维。“古人计数”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由古人用石头计数说起,让学生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计数单位“十”和“一”的概念,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分享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探究与思考。
一、利用学具,播下课堂新资源的种子
没有操作活动的数学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依赖具体的事物和情境。学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思维支撑,既是学生的学具,也是学生的玩具。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们触摸喜欢的学具,让眼、手、脑一起动起来,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的学具袋中有小棒、数字卡片和数位卡等学具,满足本课学习的需要。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20根、数位卡1张、0~20的数字卡片等。课堂上,学生纷纷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摆数字卡片,乐于操作,兴趣倍增。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教材呈现的活动情境是静态的,操作学具则将教材情境激活,同时将学生的大脑激活,课堂生成性资源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因“错”施教,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课前备课只能是预设,课堂生成才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教学时总会遇见许多不曾预料的情况,错误资源的生成总是最多,利用好错误资源也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授课过程中,笔者展示了11根小棒被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算式10 1=11或1 10=11。但是,也有学生举手:“我还知道一个等于11的算式—5 6=11。”这说明学生对于10以内的看图加法还没有完全理解。笔者没有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重新做了一遍将11根小棒分为两部分的动作,继而问学生:“11根小棒被分成了5(根)和
6(根)吗?”学生们都摇头。笔者接着问:“这里的小棒被分成了哪两堆?”这时,学生们都能明白过来,异口同声地说10和1。
在认识数位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摆数字“12”,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余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动手摆放。讲台上的学生一开始把“2”放在了十位上,笔者小声说了一句“不对”,学生马上改了过来。笔者发现离讲台较近的一组学生都摆对了,有看黑板的嫌疑。接着,笔者发现另一组中一名学生在十位上摆了“10”。于是,笔者把这种摆法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读出了“102”。这显然不是“12”,笔者问那名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摆,摆错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十位是10个。”这样的回答,表达模糊,结合一开始上讲台的那名学生的表现,可以知道学生们对于“数位”的概念还是似懂非懂,理解不透。理解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于是笔者再次强调,“12”里有一个“10”和二个“1”,十位有一个“10”就摆数字“1”,而不是“10”,这里的“1”表示一个“10”。笔者趁热打铁,安排了巩固练习,巩固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经过练习,学生们掌握了对数字的这一点认识,明白了原来数字不仅能表示数量、顺序等,还能表示单位量。
三、反思促进,重拾生成性资源助教学
课堂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在学习用计数器拨数环节,笔者在个位拨了3个珠子,接着请学生拨“7”,学生直接在3个珠子的基础上拨了7个珠子,个位上一共是10个珠子。笔者请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学生们都说不对,但囿于时间原因,笔者没有继续深入帮助学生找到拨错的原因,而是直接请另一个学生重拨,错过了一次生成性资源。拨好“19”再加“1”时,学生们都知道是“20”,此时十位上是1个珠子,个位上是10个珠子,一个“10”和十个“1”的计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笔者同样没有比较两个“10”的区别,而是直接请学生探讨“满十进一”的知识点,又一次错过了这一生成性资源。
因为授课时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所以在练习巩固时,笔者根据教材上的练习题,设计了数字排列顺序的游戏。游戏趣味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知识。学生在讲台上演示排序时,找不到“12”和“14”,于是笔者干脆把那两个位置空了出来,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缺了什么数字呢?与学生一起交流。这样利用生成性资源,能更好地理顺数字关系,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
细节决定成败,生成性资源细小而生动,一节好课的精彩之处往往不只是技巧,有意或无意创设环境,做足课堂准备工作是生成性资源产生的必要条件。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再创造和再利用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需要教师拥有过硬的基本功,而功夫来自平时的积累。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思维,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课堂新资源才会充满生命力,从而给师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