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山水四屏赏介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r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宾虹山水四屏,纸质,纵135.4、横32厘米。现收藏于歙县博物馆。(图1)该屏是为耀星先生之母八十寿而作。
  屏一:远处山峰耸立,近处绘山石、桃树,树下一亭,亭内一人席地而坐,前有一小案和一火盆。(图2)上有题款:华发无情赋黍離,何堪尽托魏风诗。汉皇日晏西王母,合赐东方酒一卮。元王逢题马和之园有桃诗意图。宾虹散人黄朴存写。钤黄质私印白文方印。(图3)又题:戊午春日,耀星贤咸台客武林将为其母夫人庆八十寿索画于余因检此为祝。朴存再补志。钤黄质私印白文方印。(图4)
  王逢(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马和之,中国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高宗绍兴(1131—1162)中登第,一说官至工部或兵部侍郎。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仿“吴装”创用柳叶描(一作马蝗描),用笔起伏、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着色轻淡,笔法飘逸流利,富有韵律感,出入古法,脱去习俗,自成一家。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当时有“小吴生”之称。
  屏二:远处山峰耸立,近处绘松石、河水,河上有一老者在船上垂钓。(图5)题款:“此船载得许多愁,使我尊前感旧游。惆怅扬州十年梦,满江风雨泊瓜州。写庐陵题夏禹玉画诗。朴存。”钤黄质私印白文方印。(图6)
  题款为张昱《题夏圭孤舟风雨图》诗。张昱,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夏禹玉即夏圭,夏圭,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绘画大师。“南宋四家”之一,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泥里拔钉皴。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等。
  屏三:远处山峰林立,近处绘松树、寺庙、房屋、河流,河上有一人在划船。(图7)题款:“漠漠江天吴楚兮,几重树色几重云。客心已逐归舟好,谁道溪边有隐居。朴存。”钤黄质私印白文方印。(图8)
  题款出自元黄公望的《夏圭晴江归棹图》诗。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屏四:远处山峰耸立,近处绘山石、枫树、草亭、房屋,屋内有一女子临窗远眺。(图9)左上题款:“杜老茅堂倚石根,往来西瀼与东屯。一庭秋雨青苔色,自起钩簾尽绿尊。朴存写云林诗。”钤黄质私白文方印。(图10)
  题款出自元倪瓒《题陈仲美画 词韵张贞居韵》“杜老茅堂倚石根,往来西瀼与东屯。一庭秋雨青苔色,自起钩簾尽绿尊。斜日西风吹鬓丝,披图弄翰学儿嬉。钓竿拂著珊瑚树,张祐题诗我所师。”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该画的创作年代为戊午年,即公元1918年,是年黄宾虹53岁,是其早年的绘画作品。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又字朴人,号宾虹,歙县潭渡人,生于金华,现代著名画家。宾虹作画以“新安画派”为宗,陶冶宋元,师法自然。构成出入雄奇、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浑厚华滋、意境深邃,享有“南黄北齐”之誉。在考古、金石、书艺、诗词诸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一生著述宏富,有《黄山画家源流考》《黄宾虹画语录》《印学》等35种。
  黄宾虹绘画创作分为三期,即60岁以前的作品为早期;60岁至85岁的作品为中期;85岁以后为晚期。
  黄宾虹的早期山水,即60岁以前的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是摹习传统。他先师其家乡新安前辈画家如丁云鹏、程嘉燧、李流芳、渐江、查士标、戴本孝、雪庄等人的作品,后又学“明四家”如沈周、文徵明等人的作品,再临摹唐画宋画。黄宾虹的早期山水以松秀、清逸、简淡为基调,因而也被称为“白宾虹”时期。
  黄宾虹的中期山水是指60歲至85岁,这二十多年是他的中期阶段。他以古法来观察自然,又以自然之法来解悟古人之法,从而在古法之上,探索、创造出合乎自然之法的新的笔墨语言。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五字笔法:平、圆、留、重、变,创造了七字墨法:浓、淡、破、泼、积、焦、宿。综观黄宾虹中期的山水画,已显示出一种大家气度。他的中期阶段,是“白宾虹”与“黑宾虹”的过渡阶段,其特有的绘画风格已经形成,成为画史所期待的时代标志性人物。
  黄宾虹的晚期山水是指85岁至91岁这生命最后七年的创作阶段,也被称为“衰年变法”或“九秩变法”时期。作品面貌从激昂奔放又回归整饬、谨严,凝重浑穆,开合大气,特点是以画作为载体来进行对画史和民族精神史的思考。他还以老迈之年画了不少大幅作品,想要传达的是对自然的敬意和怀想。正是由于这7年的创造,使黄宾虹从一位古典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大师,成为一位具有现代精神特征的山水画大家,引领中国山水画从传统进入现代。
其他文献
十年前,我写了一篇《浅识时大彬的生卒年份》,文中针对时大彬的生卒年份作了一些探讨,拙文发表之后,引起了学界一些同仁的關注。近十年来,我在着重研究宋元陶瓷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时大彬的相关资料,并作了一些摘录。我想,我们在研究一位工艺大师的艺术成就时,首先得关注他工艺成长的渊源、艺术品的市场环境,以及工艺的传承等等。  现在我们对宜兴紫砂陶瓷以及时大彬的研究,主要归功于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一书,这
期刊
作为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杨夏林在漫长而又繁忙的绘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古今山水画的传统,并充分结合了西洋画里的有益部分,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杨家样”山水画法,并以此表现中国的山山水水。  本文就重点介绍杨夏林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所作的武夷山题材系列山水画。当时,杨夏林多次带领学生进入武夷山区进行教学写生,他告诉学生,山水画写生即“师造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观进行真实
期刊
战国中山国,是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在河北境内建立的“千乘之国”,它曾经强盛一时,与韩、赵、魏、燕四国共同称王。《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在已经发掘的中山王族墓中,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遗存,很好地诠释了这段记载。其中,中山成公墓和墓出土的青铜灯具造型生动、结构科学、工艺精湛、纹饰丰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风韵,是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期刊
瓯窑是指分布于温州瓯江流域的青瓷窑址,也指古代瓯窑生产的青瓷瓷器,因瓯江和温州的简称“瓯”而得名。瓯窑创烧于东汉中晚期,是浙江乃至中国最早的青瓷窑口之一,是越窑系中一个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青瓷窑口,目前已知的古窑址就有200多处。古代瓯窑的窑火从东汉经三国吴、西晋、六朝一直连续燃烧到唐宋时期,薪火相传越千年,随着瓯江上游龙泉青瓷和相邻闽北黑釉建盏的异军突起而渐趋衰落。瓯窑之瓯,不但是地域学概念,而且
期刊
如果大家回眸2019年中国古代玉器拍卖市场,可见不管在材质、造型还是在主题风格上,均可言其千姿百态、竞相争艳,其中还不乏品相完美、韵味十足乃至举世无双的精品。从全年的整体成交情况来看,材质上佳、造型不凡、工艺精湛的古代玉器,更是受到市场的青睐,其表现尤为不俗;且无论是拍卖成交量还是成交价,皆屡创新高。现笔者整理了其中的部分艺拍精品,以飨读者。  新石器时代文化时期的高古玉精品  远在新石器时代文化
期刊
灯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器具之一,是人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形态体现。它不仅凝结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更是当下社会观念和思想形态的反映。汉代灯具在中国灯具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土数量多且种类丰富,是汉代物质文化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河北博物院馆藏满城汉墓出土的部分汉代灯具为例,从分类、造型、功能、科技等多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和赏鉴。  青铜灯具起源于战国时代,结构复杂,华
期刊
罗是中国传统丝织物,是我国历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产物。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压金云霞翟纹霞帔,经专家认定,是迄今为止经密度最高的八经循环四经链式绞罗。该面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代表了明代超高的丝织技艺水平。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对该霞帔织物进行分析研究,从制作工艺、组织结构以及上机装造等方面进行复制。经过三年多的反复实践,该霞帔面料终于复制成功,对于探索古代纱罗组织结构范畴和完善纱罗组织系统的研究有
期刊
灯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商代的甲骨文中未见有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期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烛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据考证西周的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孙机先生认为灯“大约出现于春秋”,熊传新先生认为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从考古发现情况看,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灯具的雏形,目前发现最早的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
期刊
我国古代灯具,源远流长,造型别致,设计新颖,种类繁多,材质广泛,大致分为铜、陶、瓷、铁、锡、金银、玻璃、木头、石头等。  灯的发明与火密切相关,人类发现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夏商周时期,照明用的是一种“烛”,类似一种火把。我国最早的灯,可能源自陶豆。一、战国以前无“灯”字,仅有“豆”字。《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礼义·公食大夫礼》:“大羹湆不和,实于镫,宰右执镫
期刊
赏析百年经典“上海仿古紫砂壶”,赏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仿明清名家和古制式紫砂壶,析的是“摹制”仿古的尊容揭晓、适时兴起、经典之源、“经典”所在。时至今日这段仿古紫砂壶鲜为人知,受“仿古”有作伪造赝之嫌,当年制者又多为新中国紫砂领军人和国家级陶艺大师。使得行业内外与收藏家未能直接面对,还以这批近百年的“经典”仿古壶应有历史地位。   上海仿古紫砂壶的尊容揭晓  古陶瓷鉴定家张浦生曾感叹:“民国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