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饮甘泉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5205205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丽芳老师给我发来了这本书的电子文稿(部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一种如饮甘泉的阅读快感,使我停不下来。
  当初答应为这本书写序,是有些犹豫的。因为顾丽芳老师教的是小学语文,而我长期在中学任教。虽然教的都是语文,但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毕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多有不同,为这本书写序,我能有话可说吗?
  现在看来,当初的犹豫有些可笑。读了顾丽芳老师的书稿,我觉得不但有话可说,而且有话“要”说。一股找到“同道者”的喜悦,催促我尽快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
  固然,作者简洁流畅、富于动感的文字和书中许多成功的案例都引起我阅读的趣味,但更让我产生如饮甘泉的阅读快感的,是闪烁在那些案例后面的作者的现代教育理念一,它和我一贯坚持的“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如此合拍。
  教学过程中如何定位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色、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分水岭。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灌输和被培养的对象;现代教育思想则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命运的主宰,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鼓励者。使顾丽芳老师的这本书熠熠生辉的,正是这种深刻的“学生本位”思想!她靠近童心,是为了疗救孩子们业已被刻板的应试操练折磨得遍体鳞伤、不再快乐、不再好奇的童心;她呼唤课堂不要太像“课堂”,老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教”,只有孩子喜欢的课才是好课;她提醒自己,也告诫读者,教师要目中有“人”,学生永远是“主角”,镜头要永远对准孩子;她深情地扪心自问:“拿什么给你,我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她明确指出:阅读和写作,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童心将在文字里拔节……汩汩流淌在生动语言里的这些鲜活的思想,有一股强大的感染力,使我时而支颐沉思,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有所醒悟,阅读书稿成了一次令人难忘的精神旅行。
  更重要的是,在顾老师的教学中,“学生本位”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或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一种融化在血液中的鲜活的思想,是一个个落实在课堂上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是思想的深刻性和教育过程的现实性的完美统一。在“学生为主体”已沦为一句空洞口号的今天,顾老师的这本书尤其给人以教益和启迪。比如,在《让学:小学语文发展性课堂的诉求》一文中,“学生本位”不再是一种思想、一个理念,而是转化成了一连串看得见、抓得住、行之有效的操作“要领”,作者告诉我们,“让学”应该怎样“让”,怎样把“教师该教的”转化为“学生可学的”,怎样让学生知道“我可以学什么”和“可以怎么学”,教师该怎样获得反馈信息和调整教学预案。又如在《前置作业: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中,作者通过一份具体的“前置作业”分析了前置作业的特点、它和后置作业的区别,以及如何设计前置作业……所有这些,都不是凌虚蹈空式的“议论”,而是依托于教学理念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虚实相生的案例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俯拾即是。
  如果可以把人的思想、情感、意识等等叫做“灵魂”的话,那么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都必然是一个无形的灵魂和有形的躯体相互依存的有机体。教育、教学其实也是这样的有机体。教育思想、理念、原则等等是教学的无形的灵魂,它看不见,但确确实实支配着教师的每一堂课,甚至每一句话;而教师教、学生学这类看得见的教学活动则是教学的有形的躯体。人要是没有躯体,灵魂便无所依托;而人如果没有灵魂,那么躯体不过是行尸走肉。顾丽芳老师成功的奥秘,就在于“灵魂”(现代教育理念)和“躯体”(在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学实践)的完美统一。我想,我们学习顾丽芳老师,至少应该从两方面人手:首先是学习她的“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其次,要像她一样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切切实实的教育行动。如果向顾丽芳老师学习只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搬用,这只能叫做袭用,不是真正的学习,对这样的袭用者我只能借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相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其他文献
《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作者冰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图景,读来不由让人会心一笑。这首诗虽然贴近孩子生活,但诗歌中小哥哥和小妹妹的矛盾心理(即小哥哥明明摔了一跤,嘴里说着糟糕,可为什么“脸上还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小妹妹明明也想像哥哥那样摔上痛快的一跤,可为什么还要“轻轻地小心地跑”?)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习第3节,学生自然地对小哥哥的矛盾心理产生了疑
期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为何如此感人肺腑?带着学生的疑问,我仔细研究了文本,这篇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和始终贯穿在文中的“花”这个意象性的描写分不开的。经过这番思考,我决定以“花”为突破口,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用景让自己的记叙文靓起来”为目标,以“让景美化你的文章”为题,设计了三次“读写训练”,将“读”与“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景物描写的几种作
期刊
动机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话题,大家都相信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如何把各种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是许多老师感到困难的事。现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凯勒博士把讨论动机的相关研究,做了整合分析后提出了ARCS模型,它包括四个部分: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意。首先引起你对一件事的注意和兴趣,接着,让你发现这件事跟你有切身的关联,再让你觉得你有能力和信
期刊
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的有效平台。本文以笔者曾经组织实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银杏树”为例,浅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念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员参与,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
期刊
【阅读内容】  曹文轩《草房子》第一章“秃鹤”(重点阅读第1、2节)  【阅读主题】  人问真情  【设计意图】  班级读书会是一座桥梁,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效——总结交流前段时间学生的读书收获、困惑。重点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迁移,运用,创作。正处于读书黄金时期的孩子们,更需要以书为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滋养童心。  【教学目标】  1.交流、汇报学生本期阅读的收获和体会
期刊
“人生聪明识字始”,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成长、思维的发展以及喜怒哀乐,都是从识字开始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识字是起点,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我任教二年级语文,尝试运用单元集中识字法,把一单元的生字化零为整,集中识记,在课文学习时只是简单回顾生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乐在其中  兴趣是推进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形成。如写字课上讲述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潜心研究书法艺术的故事;指导书写时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
期刊
对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仰慕已久,拜读时往往先是感叹,继而佩服。但读到《对自然美的科学解释——解读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内心响起的却是不同的声音。  首先来自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体裁的认定。  孙教授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论说文”,通篇分析也始终不离这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定位:“文章开头,并没有把论点亮出来”,“这就是议论文追求的层层深化的模式”,“这倒是有点符合传统的议论文三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低年级语文教师尤其要在怎样让孩子快乐写话这一环节上多下工夫。那么,如何引起学生写话的兴趣,激发写话的情感,调动生活积累,使学生有话可写呢?在长期从事低年级写话兴趣班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将写话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多年的实践表明,写话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下面是我上写话《秋天美》的教学情景。  课前布置:让孩子在课后多到公园、果园、田
期刊
苏州的小巷是很有特点的,幽深曲折,一条连着一条。幽深更深之处,往往有一座小桥。苏州小巷最让人流连,最让人念想的,是街河相傍的蜿蜒,宽宽窄窄,像姐妹,又像兄弟。姐妹与兄弟的最柔软处,就是小巷子里的桥。  我说桥,只是在打比方,我要用桥来说秦兆基先生的散文。秦先生是一位既当语文老师,又当作家的人。他当语文老师的时候,带领着同学在课堂上剖析作品,剖析之后,整理一下,就是文学评论;他当作家,写散文,也写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