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机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话题,大家都相信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如何把各种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是许多老师感到困难的事。现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凯勒博士把讨论动机的相关研究,做了整合分析后提出了ARCS模型,它包括四个部分: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意。首先引起你对一件事的注意和兴趣,接着,让你发现这件事跟你有切身的关联,再让你觉得你有能力和信心去处理它,最后你得到了完成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三者密切联系。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积极搜集材料,就不会“有东西可写”;没有写作动机,没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写作动机是前提,是关键。ARCS动机设计模型恰恰是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提供理论上的框架和方法上的指引。
一、情境导引动机,刺激学生习作意愿
ARCS动机设计模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要素是注意。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注意策略主要有:具体化、变化、参与等。就小学生学习习作和进行实践活动来讲,需要一种外部的刺激。对小学生来讲,感兴趣的外部刺激和情境,容易引发并强化他们的写作动机,会使学生主动积极热情地学习写作,进行习作实践活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经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写作。如:“书信往来”——与异地小朋友联谊,用书信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习作,和异地小朋友相互交流、分享;“办墙报展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后期,对实践活动的资料进行书面整理,完成习作,然后,把习作配以图画或者实物张贴出来,宣传介绍人物、事物;“网上交流评比”——把自己的习作贴到网络论坛里,与各地网友交流、分享、讨论。这些情境,都是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交际、交流、获得快乐体验的情境性活动。运用了变化与参与的策略,使作文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们情绪高涨参与其中,刺激学生的习作意愿。
二、过程导引动机,维持学生习作热情
建立起相关性是ARCS动机设计模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二个要素。作文本身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积累、感悟,外在刺激的新异性比较差。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过程本身具有使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让习作教学本身就有新异性、刺激性。因此,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与学生目前的兴趣和经历相关联的模拟、类比、个案分析或事例,先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发现的兴趣。然后再设法引起学生通过书面表达来实现自我展示、与人交流”这样的需要,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的期望。整个习作教学的过程始终有动机的驱使,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学习。学生因观察、探究,了解问题的产生,而产生了关于“如何观察、探究”等方面的需求,有新的发现和积极的体验以后,动机进一步产生,满足“如何很好地书面表达的需求”。
三、成就导引动机,提高学生习作情绪
若要让学生喜欢习作,爱上习作,还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外在的奖励,如语言的夸奖,奖状、奖品的鼓励等,学生的习作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时,因成就感带来的自尊和满足也是非常重要且深具影响力的。所以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习作批改、讲评方式。因为传统的习作批改与评讲,习惯于从报刊文章和成人的角度审视小学生的习作,这里不是,那里不对,教师批改得越细致,评讲得越多,对学生的伤害就可能越大。笔者主张将这个环节改为习作赏析,这不仅让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和成功感,也从精彩和成功中学习写作。一读,学生在班上渎,在小组读,在家里读,可以读整篇文章,也可以读精彩片段,老师、同学、家长用心聆听,发现、赏析精彩的片段、句子、词。二贴,开设习作园地,每次作文课后都贴上几名同学的作品,平时写的日记、读后感,考试的作文,都可以贴上去。老师贴,别的同学贴,更鼓励自己来贴。即使学生一开始做得并不是很好,也要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这种善意的欺骗比教师剖析、批评得体无完肤的技能指导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老师的语言、态度、行为以及教学设计等,都应考虑让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结果上得到满足感。
ARCS动机设计模型是一个启发性的模式,它为教师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启发性的指导。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其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模型的领悟、理解及创造性运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语文教师。
一、情境导引动机,刺激学生习作意愿
ARCS动机设计模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要素是注意。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注意策略主要有:具体化、变化、参与等。就小学生学习习作和进行实践活动来讲,需要一种外部的刺激。对小学生来讲,感兴趣的外部刺激和情境,容易引发并强化他们的写作动机,会使学生主动积极热情地学习写作,进行习作实践活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经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写作。如:“书信往来”——与异地小朋友联谊,用书信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习作,和异地小朋友相互交流、分享;“办墙报展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后期,对实践活动的资料进行书面整理,完成习作,然后,把习作配以图画或者实物张贴出来,宣传介绍人物、事物;“网上交流评比”——把自己的习作贴到网络论坛里,与各地网友交流、分享、讨论。这些情境,都是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交际、交流、获得快乐体验的情境性活动。运用了变化与参与的策略,使作文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们情绪高涨参与其中,刺激学生的习作意愿。
二、过程导引动机,维持学生习作热情
建立起相关性是ARCS动机设计模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二个要素。作文本身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积累、感悟,外在刺激的新异性比较差。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过程本身具有使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让习作教学本身就有新异性、刺激性。因此,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与学生目前的兴趣和经历相关联的模拟、类比、个案分析或事例,先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发现的兴趣。然后再设法引起学生通过书面表达来实现自我展示、与人交流”这样的需要,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的期望。整个习作教学的过程始终有动机的驱使,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学习。学生因观察、探究,了解问题的产生,而产生了关于“如何观察、探究”等方面的需求,有新的发现和积极的体验以后,动机进一步产生,满足“如何很好地书面表达的需求”。
三、成就导引动机,提高学生习作情绪
若要让学生喜欢习作,爱上习作,还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外在的奖励,如语言的夸奖,奖状、奖品的鼓励等,学生的习作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时,因成就感带来的自尊和满足也是非常重要且深具影响力的。所以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习作批改、讲评方式。因为传统的习作批改与评讲,习惯于从报刊文章和成人的角度审视小学生的习作,这里不是,那里不对,教师批改得越细致,评讲得越多,对学生的伤害就可能越大。笔者主张将这个环节改为习作赏析,这不仅让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和成功感,也从精彩和成功中学习写作。一读,学生在班上渎,在小组读,在家里读,可以读整篇文章,也可以读精彩片段,老师、同学、家长用心聆听,发现、赏析精彩的片段、句子、词。二贴,开设习作园地,每次作文课后都贴上几名同学的作品,平时写的日记、读后感,考试的作文,都可以贴上去。老师贴,别的同学贴,更鼓励自己来贴。即使学生一开始做得并不是很好,也要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这种善意的欺骗比教师剖析、批评得体无完肤的技能指导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老师的语言、态度、行为以及教学设计等,都应考虑让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结果上得到满足感。
ARCS动机设计模型是一个启发性的模式,它为教师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启发性的指导。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其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模型的领悟、理解及创造性运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