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老师引用的那句诗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ental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北大出身,但与曹先擢老师却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结识,至今已然将近四十年了。那是我从广东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作,曹老师当时还在北大,是我负责的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我们有比较多的工作上的联系。北大郭锡良、曹先擢、何九盈、蔣绍愚几位老师主讲的古代汉语,是中央电大最叫座的课程之一,当时在全国古汉语教学界的影响之大,是众所周知的。
  后来我跟曹老师接触就比较密切了。以至于他调离北大,就职国家语委后,我当时因为觉得在电大业务上的发展空间有限,所以也想离开电大找个新单位,他就极力劝说我也到语委去,而且他认为我能适合语委的多个部门,所以时而建议我去语委机关,时而建议我去语用所;对于语用所,先是认为我适合去汉字室,继而又说语用所设想创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生理语言学,因为我本科是生物系,所以大可于此有所作为,还让我与所领导陈章太老师联系。他跟我说:“现在我是‘到处逢人说项斯’,到处在介绍你啊!”最终,我想可能因为他自己也是刚到语委,虽然是副主任,但与新单位方方面面的磨合尚需时日,所以引荐新人,未能如愿。我后来就去了社科院语言所。
  但是曹老师引用的那句诗“到处逢人说项斯”,却使我难以忘怀,因为此诗为唐代杨敬之所作,此句的前一句是“平生不解藏人善”,适足以体现曹老师“宅心仁厚”的长者风范。我印象中他平日的言谈之间,提到他人总是说好话,就是他的“臧否人物”,大抵只有“臧”,没有“否”。这在人际关系难免复杂的当下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今天这个追思会的名称定为“君子襟怀,长者风范”是很准确地概括出曹老师的人品特点的。
  在学问方面,曹老师经常说,他们这一代跟前辈学者如王力先生一代是无法相比的,一是要参加接二连三的各种政治运动,要承担各种行政事务(尤其是他曾经担任中文系总支书记,更是可想而知),二是繁琐的家务劳动(双职工,没有全职太太),都耗费掉不少宝贵时间,影响钻研做学问。尽管如此,他们得到和接受的知识根基和学术训练还是相当深厚扎实的,加之自己的勤奋刻苦,所以都能成长为学界的翘楚。他曾经描述当助教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古代天文知识,如何根据王力先生的要求,在夏天的夜晚到大操场仰望星空,了解传统星宿、星座的位置。他对许慎《说文解字》情有独钟,从60年代就开始研究,“文革”期间仍然坚持,他说过:“《说文》的小篆我抄了很多遍”,可以说下足了功夫,后来还在中文系开设了《说文》的专题课。我们时常听到他在不少会议的发言中引用《说文》的说解来阐述有关汉语汉字的问题。
  曹老师在治学上能做到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记得一次我参加北大的小型学术会,发言中提到早期金文常见“绘形填实”的现象。会后他特意找到我,问道:“你刚才是怎么描述这种现象的,用的什么术语 ”这种对于后学的谦逊态度,使我十分感动。
  我在参加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修订工作时,经常登门向曹老师请教。每次到曹老师家里,他都很关心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因为我负责百科条目的修订,时常有吃力之感,但也学到许多古代文化知识,收获很大。他赞成我的话,并且郑重地指出:“一个人不论学问多大,都存在知识的盲区。只有承认这一点,并且认真补习,才能编好辞书。”
  曹老师对语言所也很有感情,叙说过自己亲聆的丁声树、吕叔湘先生的教诲。他对二位前辈呕心沥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推崇备至,到语委后,不止一次强调过:“我们搞语言规范, 其实经常是拿语言所的《现代汉语词典》做标准的。比如《现汉》保留了《异体字表》的一些字,我们后来都恢复了。”这指的是1955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作为异体字而被废除的“翦、邱、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字,《现汉》一直单出字头,并未取消它们的现代汉语用字成员的资格。而1988年3月国家语委与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及其后发布的相关字表,也都确认了上述诸字的规范字资格,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了。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曹老师后来担任了《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委员会的主任和顾问,说明了他对《现汉》的钟情和热爱,也说明了语言所对曹老师学术上的敬重与爱戴。
  曹老师推崇《现汉》,多次倡议要建立《现汉学》,他的具体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我对曹老师的这一倡议十分以为然,可以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后来我招收的第一位辭书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李斐,其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以《现汉学》为题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业务副所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学习并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作品的整体规划及素材的准备非常重要。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一带而过,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探索,提高有条理、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制作一个相对完善的多媒体作品,技术操作不是障碍,难就难在对作品的早期规划和资源的准备上。
学界往往以張九龄之罢相为界,将王维一生分为前后两期,认为王维前期积极仕进,后期便沉寂佛老。其实,这种分法太过粗放,也不严密,就王维于张九龄罢相后的三次出使看,应该不能说是一种消极吧。  王维的第一次出使,是在开元二十五年,据《新唐书》载:“是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及吐蕃战于青海,败之。”王维受命出使河西,宣慰崔希逸及边地众兵士,时间长达一年。  自河西返京之后,时隔一年,王维再次出使桂州,监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Podcasts的发展情况,教育Podcasts资源的建设情况以及教育Podcasts在设计组织跨课程活动、提供交互式学习方法、支持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应用。  Podcasts是因特网上动态分布的视音频技术的总称。Podcasts使创造者能独立自主发布、自主组合视音频节目,同时为视音频广播公司提供新的发行方法。任何数字音频播放器或携带有音频播放软件的计算机都可以播放Podcast
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其间暴露出的一些诸如资源规划和资源建设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只有从资源建设的规划着手,切实注重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网络资源建设快速稳步地发展,让网络资源走进教室、走进家庭,同时也让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注和参与资源建设。   
一条衔接中西的音乐长廊: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居甘肃黄河之西。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边是巍巍祁连,北边是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在南北山脉交接的谷地地带,形成了一条绵亘近1000公里的不规则走廊,宽处近百公里,窄处仅数公里。自古以来,这条走廊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命脉,其间戎马交接,驿使络绎,商旅往来,僧侣奔波,士子匆匆,他们一幕接一幕地接续上演,历千年而不息。而通过走廊所发生的各种物质与文化的
一、1对1增强学习技术的实质——面向无缝学习空间环境的构建    1. 1对1的定义  1对1(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计算设备)的概念来自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WMTE2002)和智能辅助系统的国际学术会议(ITS2004)上专家所作的主题演讲。有些专家强调指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对在校学生来说还没有成为个人化工具,因为学生经常得在計算机实验室与其他人共享同一设备。Papert教
国家京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院团,成立于1955年1月。首任院长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自建院以来,剧院会集了几代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导演、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等。他们以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继承、创编、上演了五六百部优秀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京剧,展现出思想内容丰富、行当阵容齐整、艺术严谨、舞台清新的艺术风格,组成了精英荟萃、实力雄厚、享誉海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对于沉浮知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沉浮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解。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沉浮与自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农村班级人数多,对课堂科学探究形成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一起使用资源手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我在英特尔
记得很多年前,听过一位语文教师上的《桂林山水》一课。具体情节忘记了,但是有两个环节至今记忆犹新。一个是老师给课文画的黑板画,另一个是老师带学生哼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她一边上课,一边板画。课快上完了,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也画好了。接着她带领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一起轻轻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就这样结束了。听课的人都深深地陶醉在这位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了。那时候还没有信息技术这个词。这位老师用到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