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恶魔、天使到理想女性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qads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方法,对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凯蒂个人历程的三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恶魔”“天使”及“完美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凯蒂形象的变化,论述她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如何一步步摆脱男性主义的桎梏,开始觉醒。
  关键词:《面纱》 女性主义 恶魔 天使 完美女性
  W.S.毛姆(1874—1965)是一位雅俗共赏的英国作家。从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至1962年写完《纯粹是为了自欲》搁笔,他的文学生涯横跨两个世纪,长达六十五年。《面纱》故事脉络清晰:细菌学家瓦尔特携新婚妻子凯蒂赴中国研究,妻子发生了婚外情,与他人通奸。出于对这种不忠行为的报复,瓦尔特将她带到了湄潭府—— 一个瘟疫正肆虐的中国南方农村,在那里瓦尔特自虐式地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凯蒂则在恶劣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踏上了精神救赎之路。
  本文拟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入手,分析主人公前后形象的变化,来论述她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着眼于“女性”二字,它对传统文学史和美学概念提出了大胆挑战,对父权制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颠覆。它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来解读文学史、文学现象以及经典作家和作品,从而使文学领域中向来被忽略的层面得到了关注。
  一、无知的恶魔——男权中心话语下的洋娃娃
  刚出场时的凯蒂显然是一个花瓶的形象。毫无疑问,凯蒂是个美人胚——从孩童时候起便是。在物质、世俗的母亲贾斯汀夫人那里,这样先天的优势无疑应该成为她声色犬马的交际生活中的武器,她不是要给女儿找个好丈夫,而是一个杰出的丈夫。
  在这种庸俗、市侩、势利的环境中长大的凯蒂,继承了母亲的庸俗和狡黠。她频繁地出入于各种舞会,与男人们保持着暧昧的距离,同每个人都打情骂俏。她期待着她的“完美”丈夫的出现,而这种期待,从她亭亭玉立延续到了二十五岁;等来了母亲的冷嘲热讽,甚至等来了不那么漂亮的妹妹多丽丝的婚讯。忙不迭地,她同意了古板、内向、笨拙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为了躲避家庭的冷漠与羞辱、为了避开妹妹的婚礼,她随丈夫来到了中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对自己并不爱而又木讷、沉湎于工作的丈夫,凯蒂是苦闷、无聊、空虚的。所以她对幽默、风流、身材健美的唐生的挑逗毫无招架之力——她出轨了。
  无知的凯蒂过高地估计了情人唐生对她的爱,她向撞破奸情的丈夫叫嚣——她认为撞破妻子出轨的丈夫甚至要比犯错的妻子还难堪。此时的凯蒂与作家笔下那些温良、勇敢、谦逊的妻子形象相去甚远。瓦尔特的一段话道出了凯蒂“恶魔”的本质:“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性,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1}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对婚姻不忠的凯蒂,她的形象的确不那么光彩。但若把这些不堪完全归咎于她,也显得苛刻。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谈道:“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2}在波伏娃看来,女性之所以是“女性”并不是生就的,而是长期的男性中心力量和传统势力逐渐造成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来看凯蒂性格形成的原因,倒也合情合理。出生在西方中层阶级的凯蒂,有一个一心巴望钓“金龟婿”的母亲,家中三位女性毫无经济实力,一直依附父亲的薪水生活。从小养尊处优的凯蒂,一直以来被灌输的并不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人格独立的女性,而是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贵太太。因此,她要做的是如何仰仗自己突出的外表,去获取男人的心。在这样的前提下,太突出、独立的性格是该被打磨的。在这种价值观主导下,凯蒂学会了幽默的言语、高雅的举止、圆滑的作风,唯独没有学会如何张扬自己的个性。正如她对瓦尔特所说的:“我就是这样被教养大的,我身边所有的女孩都是如此……你不能强求我不具备的东西……我有的仅仅是可爱漂亮,天性活泼。”{3}到后来陷入唐生的爱情圈套,是凯蒂的寂寞作祟,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唐生这个资产阶级男权主义者对她的戏弄。他一直称呼凯蒂为“宝贝”“小可爱”,像是对待宠物一般。唐生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僚主义者,他最爱的只有自己,他只是想享用凯蒂年轻的身体。当凯蒂明确向他提出“厮守终生”的要求时,他当然是不可能同意的。他口中对凯蒂的“爱”,只是一种占有欲,是高高在上的男性对“他者”地位的女性的支配,当“第二位”的女性反过来想主导之时,他是不可能听之任之的。此时的凯蒂,在男权主义压抑下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她更多的是在表演女性形象,而非成为她自己。
  初期的凯蒂形象是恶魔,但她也是无知的恶魔,是西方男权主义社会培养出来的橱窗里的洋娃娃:精致、迷人、毫无个性,必须依附于强大的男性才能生存,一旦脱离家庭的养育、脱离爱情的滋润,便会陷入无边的黑洞。她像个寄生虫,主体一旦丧失,自己也失去生存能力。
  二、被过誉的天使——人性启蒙下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瓦尔特既已撞破凯蒂和唐生的丑事,他深谙唐生的自私、虚伪,出于报复,给了凯蒂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唐生愿意娶凯蒂为妻,不然凯蒂就得跟着瓦尔特去湄潭府—— 一个瘟疫正肆虐的南方农村。瓦尔特此举也给凯蒂上了生动的一课:凯蒂原以为的真挚的浓烈的爱情只是他人茶余饭后的一个乐子;她心目中健全、完美的男人只是彻头彻尾的小人。一下子破灭的既是关于爱情的美梦,更是对男性的一种幻想。万般无奈之下,凯蒂与瓦尔特同赴湄潭府。
  初到湄潭府,凯蒂见到了扛着棺材的路人,见到了一个平和、安宁却笼罩在死亡阴影下的村庄。凯蒂见到了一位因瘟疫而去世的村民,这是凯蒂第一次接触到死人,使这个洋娃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具佝偻、贫穷、面目扭曲的尸体。凯蒂不禁想到,无论这个人生前有多大的作为,活得如何光鲜亮丽,在死的时候却是如此的没有尊严,宛如一个没有生气的物体。他人的死亡,触动了凯蒂敏感的神经,也可以看作是促进凯蒂作为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一个触发器。
其他文献
摘要:何立伟《永远的幽会》以神似女性的笔法,诗意的语言,与现实微妙的关系成为小小说经典读物,作者用简短的语言率先从梦境入手,细腻温柔的笔触像初恋时娇羞的姑娘,梦中的白纱裙姑娘成为男人毕生的幻想甚至是死的寄托。梦中的女人表现微妙,细节之处却可见作者对男女个体及关系的思想二重性,对女人“绝对他者”的肯定,同时透露出对女性特有的偏爱。男人追求女人的过程是“双性同体”微妙变化的过程。《永远的幽会》中关于女
这座小城里有一家书店,唯一的家。   这是家新华书店,位于小城的正中心。四周是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为这平静的小城添上一抹热闹气氛。书店位于十字路口的一栋老房子里,我不知道它已在这儿度过了多少岁月,仅仅是新华书店几个大字,便给人一种无言的敬畏。   总会以为那本厚厚的《新华字典》与这肃静的新华书店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我甚至单纯地觉得《新华字典》是由新华书店编写而成的。新华书店里看书的总比买书的人
摘要:70后作家弋舟将现代城市生活作为自己文本世界的构筑中心,以同时代者感同身受的细腻、敏感体察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难题,在“矜重与诚恳”的美学诉求下,强化对所在现实的体认与关注。作品中呈现着城市文明生活对人的规约与异化,将短篇小说剖析人物精神世界的特质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以绵密而悠长的笔法给予城市生存者以心灵的慰藉与轻抚。  关键词:弋舟 城市 日常生活 逃逸  弋舟的作品中一直存在着“反
摘 要: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以民歌“黑骏马”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对立和非对立因素的梳理和研究,发现了另一个潜在文本,即草原习性和现代文明的对立互渗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而草原习性自身的痼疾和现代文明自身的局限又加剧着各种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这些因素也是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爱情悲剧的共谋,而这一切的深处则是小说对草原习性和现代文明做出的双向
中考中什么病句题考得最多呢?分析近年来的,特别是今年(2016年)的中考病句真题,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就是“动词缺宾语”的病句考得是最多最多的。  你不信么?那好,我们先来盘点盘点今年的病句题看看。  (1)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2016·天津市第3题A项)  (2)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2016·福
摘要:古村落的保护应当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参与的工程,基于古村落的安防产品设计也随之萌生。安防产品不能是纯粹的艺术品,在设计时要考虑实用性、可行性和可靠性。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设计环境,进行了环境分析和元素提取,不仅考虑了产品外观与环境的适应,而且提出了全新的使用方式,为现代设计寻找新的灵感和学习方向。  关键词:古村落 安防产品设计 古村落摄像头设计  一、古村落环境  古村落及传统村落,是指建造时
摘 要:袁犀是现实主义作家。伪满洲国时期,他发表了大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的小说,他关注底层写作的风格一直延续到1942年。1942年,由于叛徒出卖袁犀被捕入狱并经历了残酷的刑罚,不久被保释出狱。从此袁犀的文学创作焦点转向了知识青年的生活状态,他陆续创作了长篇小说《贝壳》《面纱》,并从不同角度对知识青年们的生活状态进行描写。青年们混乱的、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不仅仅是社会个案,而是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摘 要: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与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男性主人公对环境的抵抗,也就是对环境的自我塑造方式的抵抗,使其从公共领域退缩到隶属于女性的私人领域,进而质疑了过去的两性关系以及建立在此两性关系上的男性自我确认方式。与此相应,男性主人公通过对自我身体的感知去寻求自我主体性的建立。郁达夫和太宰治的作品暗示了东亚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某种新的参照体系的萌芽,以及在此参照系下萌生的“我”的挣扎。  
摘 要:《第九个寡妇》以书写女性在历史中的生命经验来实现对特殊历史时期中女性的生存状态的阐释,以女性的视角看待女性,看待男性,看待历史,体现了女性作为历史缺席者对革命的反思。  关键词:严歌苓 《第九个寡妇》 女性主义  严歌苓虽然从未打起女性主义的大旗进行写作,但她在接受访问时,直言自己喜欢写女性,认为男性没什么可写。{1}围绕着这样的创作观,一系列丰满生动的女性形象在她的笔下应运而生。严歌苓在
摘 要:文艺作品中的民俗呈现,赋予作品新的审美形态与解读视角。本文拟以叶广芩的《采桑子》为例,从多姿民俗生活相的展现,还原老北京清朝贵胄的民俗生活,以及民俗观念熏染下个体精神气质的养成。以“京戏”这一地方艺术为个案,分析金家人在时代变幻期的真实生存境遇。最后,结合作家的个人经历,探究叶广芩以民俗入文学的创作动因,揭示作者的生命感怀与人文意识。  关键词:文艺民俗学 民俗生活相 民俗力量 民俗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