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是离不开观察的,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那是很难学好物理的。科学发展史也表面,每一个重大的发现,都离不开观察,如果奥斯特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电与磁联系的发现,可能要推迟很多年。新课程理念要求物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要求每个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利用观察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将一些体会总结给大家,仅供参考。
一、观察的内通
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周围环境、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知觉过程,它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的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初步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运用物理语言或图表来表示物理现象与结果。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观察内容,确定观察的侧重点。比如,在观察冰熔化时,要让学生掌握全面观察的方法,学会有坐标的方法来反应物质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而用天平秤物质的质量时,学生的观察重点应该是注意细节的部位,对不同部位发生的变化做到有序观察。
三、对学生观察训练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不仅只在物理实验中,还应该重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自然现象是不同于物理实验,它是不做任何条件控制的,比如,对彩虹、月食、雪、霜的观察,它是自然现象,要让学生明白产生现象的本质规律。当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是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包括光学、电学、热学等诸多物理现象及产生这些物理现象的过程、规律等内容。
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
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主要分两种,一是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比如,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另一个途径就是利用课后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调查、走访等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主要以自然现象的观察为主。
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
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观察的目的与具体要求,这样就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观察。比如,对体温计的观察,1、要观察它的结构;2、测量的范围;3、最小分度值;4、外壳特征;5、它与普通温度计有什么不同?通过提要求,学生的观察效果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其次,要教学会学生进行观察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才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与观察能力。在物理教学上,有很多观察的方法,比如,全面观察法、有序观察法等,还有比较、归纳等观察的方法。
所谓全面观察法,就是对物理现象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观察,比如,对水的沸腾现象进行观察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受热情况;温度计读数变化;水中气泡大小情况、上升后的变化情况;沸腾的时候,气泡破裂情况、温度是否变化情况;杯口产生的白气情况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细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并使学生认识到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沸点的意义等知识,事实上,沸腾的有关知识,都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候传递的。比如,水蒸汽是肉眼看不见的,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而不会把“白气”错误的认为是水蒸汽了,“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液化后的小水珠。
有序观察,就是强调观察的程序性。如果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没有程序,就难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全面、完整、科学,假如学生的观察很无叙,就很难从观察的现象中掌握归纳出本质的物理规律。比如,观察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产生原因时,就要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比较、才能归纳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比如,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盛水烧杯中的乒乓,它漂浮在水面上,说明它受到浮力;那么,是不是放在水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呢?然后,将乒乓球放在剪了底的饮料瓶的瓶口,再慢慢的将水从饮料底注入,发现乒乓球不能浮上来,说明它不受浮力,最后,在将此浸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发现乒乓球又浮出水面了,说明乒乓球又受到浮力作用了。通过这三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对比观察,就是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现象进行对比观察,从而掌握物质的本质规律,比如,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就要观察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常常不同;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的体积常常是不同的,从而得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存在着某种关系,它是不是物质的某种属性?能否鉴别物质?对比观察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多数情况下,就是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问题的情景进行对比分析的。
总之,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它是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它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观看,而是积极的思维活动。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将一些体会总结给大家,仅供参考。
一、观察的内通
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周围环境、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知觉过程,它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的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初步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运用物理语言或图表来表示物理现象与结果。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观察内容,确定观察的侧重点。比如,在观察冰熔化时,要让学生掌握全面观察的方法,学会有坐标的方法来反应物质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而用天平秤物质的质量时,学生的观察重点应该是注意细节的部位,对不同部位发生的变化做到有序观察。
三、对学生观察训练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不仅只在物理实验中,还应该重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自然现象是不同于物理实验,它是不做任何条件控制的,比如,对彩虹、月食、雪、霜的观察,它是自然现象,要让学生明白产生现象的本质规律。当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是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包括光学、电学、热学等诸多物理现象及产生这些物理现象的过程、规律等内容。
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
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主要分两种,一是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比如,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另一个途径就是利用课后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调查、走访等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主要以自然现象的观察为主。
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
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观察的目的与具体要求,这样就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观察。比如,对体温计的观察,1、要观察它的结构;2、测量的范围;3、最小分度值;4、外壳特征;5、它与普通温度计有什么不同?通过提要求,学生的观察效果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其次,要教学会学生进行观察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才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与观察能力。在物理教学上,有很多观察的方法,比如,全面观察法、有序观察法等,还有比较、归纳等观察的方法。
所谓全面观察法,就是对物理现象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观察,比如,对水的沸腾现象进行观察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受热情况;温度计读数变化;水中气泡大小情况、上升后的变化情况;沸腾的时候,气泡破裂情况、温度是否变化情况;杯口产生的白气情况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细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并使学生认识到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沸点的意义等知识,事实上,沸腾的有关知识,都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候传递的。比如,水蒸汽是肉眼看不见的,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而不会把“白气”错误的认为是水蒸汽了,“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液化后的小水珠。
有序观察,就是强调观察的程序性。如果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没有程序,就难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全面、完整、科学,假如学生的观察很无叙,就很难从观察的现象中掌握归纳出本质的物理规律。比如,观察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产生原因时,就要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比较、才能归纳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比如,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盛水烧杯中的乒乓,它漂浮在水面上,说明它受到浮力;那么,是不是放在水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呢?然后,将乒乓球放在剪了底的饮料瓶的瓶口,再慢慢的将水从饮料底注入,发现乒乓球不能浮上来,说明它不受浮力,最后,在将此浸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发现乒乓球又浮出水面了,说明乒乓球又受到浮力作用了。通过这三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对比观察,就是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现象进行对比观察,从而掌握物质的本质规律,比如,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就要观察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常常不同;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的体积常常是不同的,从而得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存在着某种关系,它是不是物质的某种属性?能否鉴别物质?对比观察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多数情况下,就是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问题的情景进行对比分析的。
总之,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它是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它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观看,而是积极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