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颈椎病144例的临床观察

来源 :按摩与导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ah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十余年来,共治疗了颈椎病144例,现将所运用的手法及治疗体会。分析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症状分析144例皆有颈肩痛,其中左侧42例,右侧77例,双侧25例;颈部活动受限105例,上肢酸麻痛112例,下肢麻木11例,眩晕51例,头痛36例,突然晕倒2例,视物不清29例,胸前区痛16例。下肢无力21例,步态不稳6例。查体:椎旁压痛76例,颈部肌肉僵硬58例,压颈实验阳性56例。臂丛牵拉实验阳性60例。
  1、2 X线片分析本组病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根据需要,部分患者还拍摄双斜位片。144例X线片情况如下:
  1、2、1生理曲度改变:正常23例,前凸5例,变直72例,反张44例,侧弯15例。
  1、2、2椎间隙狭窄:所有病例中。颈2-3椎间隙无狭窄。从颈3-4到颈7一胸1不同颈段的椎间隙狭窄共71例。
  1、2、3椎体鼓坠:112例有椎体鼓坠(包括椎体前后缘及椎间关节的鼓坠),其中颈1-3椎7例,颈4-胸1椎105例。
  1、3分型情况按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讨论通过的分型标准。本组144例中,颈型3例,神经根型85例。脊髓型6例,椎动脉型26例,交感神经型14例。
  
  2操作手法
  
  根据临床应用体会,我们将本治疗手法分为三部分:
  2、1预备手法此手法包括揉捻法和滚法,其目的在于松解痉挛僵硬的颈肩肌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之受到舒筋通络、宣通气血、解痉镇痛的效果。同时也为下一部手法的运用打好基础。
  2、1、1揉捻法: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在两侧颈部(肌肉处),至上而下做回旋揉捻。用力要均匀,力量要深达肌肉,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度,不要在皮肤上来回搓动。手法的速度不易过快,在压痛点处可做重点揉捻,时间应稍长一些。一般每侧施同样手法4-5遍。
  2、1、2滚动法:患者姿势不变,术者手成半握拳状,第5掌骨头为支点。做腕部运动来完成滚动的动作。此手法用于头颈根部及双肩部,着力点要深,不可在皮肤上搓动,以防搓伤皮肤。一般做2-3分钟即可。
  2、2治疗手法包括旋转复位法和提端摇晃法。这是治疗颈椎病的重点手法。其目的在于分解颈椎小关节粘连,纠正颈椎关节的错缝,并且可以加宽隙窄的椎间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症状。
  2、2、1旋转复位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稍微侧身。下以右旋为例:用右手或右前臂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轻提,并用做颈部旋转运动2-3次。目的在于使患者颈椎肌肉放松,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后伸,牵引的同时将患者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右臂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一般响声清脆者疗效为佳。立即以同样手法向左侧(对侧)旋扶1次。此手法的要点在于手法的全过程都是在轻度牵引下进行。在应用本手法时要稳、准、轻揉,不可粗暴。旋转要适度,力量不易过大。
  2、2、2提端摇晃法:适用于颈部肌肉痉挛。尤其是胸锁乳突肌痉挛的患者。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于患者正背后。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住枕部,其余双手四指托住下颌部,双前臂压住患者的肩部,双手向上提端,同时手腕立起,再维持牵引下,双手腕做回旋运动6-7次,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后将患者头部在屈曲时旋转至左(右)侧。下部手法以左侧为例:右手扶住下颌,同时术者用右肩部、枕部顶住患者头部,在持续牵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侧痉挛之颈肌走向,至上而下揉捻至肩部,同时向右侧旋转至颈部。以相同手法于对侧再做一遍。此手法比较稳妥、安全,不易产生不良反应。
  2、3善后手法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归合法等。其目的为放松颈肩部肌群.进一步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运,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软组织的炎性反应。本手法具有舒风通络、消炎止痛、调和气血之效。
  2、3、1劈法: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五指分开放松,以手掌尺侧,劈打双肩部及背部1分钟。
  2、3、2散法:用双手掌指桡侧在两侧颈部(肌肉处)交错散之,用力按压之后,散法效果才好。在从上至下到肩部时,改用掌侧散之,对两侧肩背部肌肉也要散到。做2-3遍。
  2、3、3拿法:用拇指和掌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肩部拿捏,拇指做环形运动。此法行1—2分钟。
  2、3、4归合法:双手交叉。以两手掌大小鱼迹至患者颈部及肩部相对归挤。自上而下做2-3遍。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可在上述手法基础上加用扣法、抖肩法及捋顺法等。以颈肩部自觉发热为好,从而完成整个手法。
  
  3讨论与体会
  
  颈椎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临床以保守治疗作为基本治疗方法,手法治疗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从我们临床观察来看,手法的疗效是满意的。在三步手法中,我们通过临床应用及观察,感到旋转复位法是治疗颈椎病关键的手法.此手法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3、1曾有人提出旋转复位法,在旋颈时,其旋转作用部位主要在上颈段。而对颈椎病的好发部位下颈段,影响甚小。我们在应用时,特别注意了颈椎响声发出的部位,其发出响声的部位大多在颈4—7。另外,我们应用旋转复位法时,是将颈部后伸,而且颈部旋转的度数,最多也只有60-70°。从力学角度看,当颈椎上、下端被固定,并有稍微后伸时,做旋转复位的力作用在多个椎体上.而且主要在颈椎的中下端。这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3、2根据本组统计的资料来看。大多数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都发生变化,而以其变直为最多,其次为反张,前凸仅占少数。病变多以中下颈段的椎体(颈4—7)为多,并且多数为多个椎体同时病变。所以根据这种特殊表现我们在应用旋转复位法时。首先保持患者习惯姿势或中立位姿势。使颈部肌肉得以充分放松,将颈部稍微后伸,并行持续牵引,于这种位置行旋转复位法,恰能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所以我们所采用的旋转复位法其力是作用于多个病变椎体上。临床观察表明,疗效显著。另外,对于颈椎生理曲度前凸改变者,应用旋转复位法时,当使患者头颈部稍微前曲,牵引下行旋转复位。同样可纠正其过度前凸而恢复其生理曲度。其作用力易在多个病变的椎体上,与前者相同。对于生理曲度正常或改变不明显者,则在中立位牵引下,行旋转复位为佳。我们认为,只要旋转复位法应用得当。其作用力不是在上颈段椎体,而是在中下颈段多个病变椎体上。
  3、3关于对棘突偏歪的认识。从以往的报道来看。旋转复位法主要应用于有棘突偏歪的患者。通过纠正偏歪的棘突,来调整小关节错缝从而达到治疗的 目的。我们认为,大多数颈椎病患者,病变部位不仅是单个椎体,而是多个椎体,且多数病变位于颈4-7。触诊时,病变压痛点位于几个棘突或棘旁,况且。颈椎棘突的生理变异也比较多见。因此。单纯根据颈椎棘突偏歪来选用旋转复位法。就限制了本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我们在临床上对旋转复位法进行了改进,不用拇指按压偏歪的棘突,而是使旋转复位手法产生的力作用在多个椎体上。这样即可以调整椎体间的关节错缝,又可以松懈小关节之间的粘连。增宽和扩大了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从而解除了对神经、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刺激和压迫。因此,对于没有棘突偏歪的患者同样适用。
  3、4关于旋转复位法的负作用。在治疗的144例中,出现不良反应,仅占4例。有2例与治疗当时无任何不良反应,只是在复诊时叙述治疗后有头晕加重情况。其中l例,继续行旋转复位法治疗。未再出现头晕加重等症状。144例中。因颈椎病有头晕症状者51例(属椎动脉型26例,其它型25例),经本法治疗后头晕消失或明显减轻者47例。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揉捻、滚动要做的充分,使痉挛的肌肉最大限度的松弛下来。对于颈间部肌肉痉挛严重者。不能使用旋转复位法,否则,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的再损伤,使病情加重。②行旋转复位时。可以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但由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故弹响声也不同。病重时,可只有一声响,而且声音低钝、浑浊,随着疗程的延长,行手法时,可逐渐出现一连串的声响,最好出现一连串清脆的弹响声。但切记,不能一味的追求一连串响声而旋转过度,而适的其反。旋转度数以60°以下最为适宜。所以,行旋转复位法一定要轻巧,切记粗暴。③我们从临床观察到,旋转复位方向的先后次序与不良反应的出现可能有关。我们认为行旋转复位时应先向健侧旋转。后向患侧旋转。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④要在牵引状态下进行旋转复位,如果不牵引而强行旋转,则可能造成骨质的损伤和加重软组织的损伤。⑤对于行旋转复位法后,出现头晕甚至虚脱的患者。应仔细检查三步手法中是否皆应用得当。如果不属手法应用的问题。可改用提端摇晃法,疗效易可靠。⑥整个手法的应用,一定要连贯,一气呵成,同时应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病势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及个体耐受程度的差异等,在治疗时因人而异,辩症论治,手法轻重缓急,运用要得当,以增强疗效,防止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其他文献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的综合征,也是妇科常见病。由于患者长时间无排卵,性激素异常,故把排卵情况,性激素的变化情况作为本课题观察的指标。    1资料    1、1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月经异常,闭经,无排卵,肥胖,多体毛等。(2)H-12增高,FSH值正常,LH2/FSH大于3。(3)超声波见卵巢内有囊性改变。具有以上3点者可诊断。  1、2临床资料取80例病例,均符合以
期刊
至2005年以来,笔者用按摩疗法治疗45例胃下垂,取效比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30岁以下12例,31-50岁23例,51岁以上10例。病程:1~3年22例,4-8年16例,8年以上的7例。症型:脾胃虚寒型27例,脾肾阳虚型18例。病情:胃下垂5-8cm3例,9-12cm22例,13cm以上20例。上述病例均经X线确诊,并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
期刊
腹胀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多与肝、胆、胃关系密切。临床中多数患者食后腹胀满闷,矢气得舒,偶伴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笔者用开六门、运三脘按摩点穴方法在该病的治疗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在38例腹胀病人中,男8例,女20例,年龄15-55岁;病程3-6个月23例,半年以上15例。均为消化不良引起。患者表现为食后胸脘闷胀。伴两胁气窜作痛,暖气_、恶心,按之腹部疼痛或矢气得舒,伴
期刊
关键词 病变点 药刀 靶向 治疗    1药刀靶向微创治痛疗法介绍    药刀靶向微创治痛疗法是针刺、注射、针刀松解、磁疗药栓植入等10几种功能溶为一体一次到位的新疗法。在痛点检查器、探针查及痛点准确位置并固定,药刀在探针导航下刺人病变点,靶向微创刀药问治。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及某些骨关节疾病、内科疑难杂症中发挥了良好的治疗效应。1996年获国家专利,中国专利号96 2 35564 x。
期刊
肩峰下滑囊炎属现代医学病名,约占肩周炎发病率的50%。发病初期症状以肩峰外端疼痛为著,逐渐波及三角肌,引起臂不能外展。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出现肩峰下滑囊、关节囊及肩袖等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肩关节粘连,活动受限,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痛苦,有关笔者对本病的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1、解剖特点    肩峰下滑囊炎,又称三角肌下滑囊,位于三角肌下面与冈上肌上面。此囊分为肩峰下和三角肌下两部分,二
期刊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指寰椎与枢椎齿状突构成的关节在—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解剖位置上的异常改变。且不能自行复位者。寰枢关节半脱位是引起颈部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笔者从2000年12月至2006年4月。应用牵引配合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8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3-32岁,平均年龄21岁;病程2天1例,1个月1
期刊
笔者自2004年至2005年8月对门诊收治的180例颈椎病,采用颈椎牵引及练功导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历中,男82例,女98例,年龄14—78岁,病程3天-10年,大多数病人都有低头劳累史。  1、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颈部胀痛不适、眩晕、头痛、头颈转动及体位改变时症状加重,放射至拇指及食指麻木,有晨僵感。  1、3主要体征大部分病例有风池穴
期刊
背肌劳损是一组以背部感觉酸痛、僵硬,活动受限。严重者胸段脊柱出现侧弯或胸曲减小为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综合性肌肉关节疾病。劳累和天气变化时加重。本病虽算不上大病,但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近几年来,术者应用按揉推拨法治疗背肌劳损52例,取得了很好效果。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本组病例中,男性20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43岁;病程最长的5
期刊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纤维环破裂症,在骨伤科中是一种常见病,也是按摩治疗的适应症。本人从1990年。1991年间。对10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按摩加牵引点压复位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病因及症状    本病是由于椎间盘之纤维软骨之韧性减低,再加一次突然损伤所致,纤维环破裂。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并沿坐骨神经放射于一侧或两侧,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和足背,轻症只有酸麻不适感觉,重则
期刊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本科门诊腰腿痛患者的25%左右。笔者自1996年以来,将经本人接诊资料较完整的120例门诊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四联疗法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1岁;干部38例,工人52例;有明显诱因者39例,无明显诱因者62例;病程最长20年。最短45天。  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