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阅读”,要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除了教材篇目,老师和学生还可以选其他篇目,由读教材到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引领学生从教材跋涉到课外的千山万水,领略课外的无限风光。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是拓展阅读线路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作者之下、写法之下、主题之下、动情点之下等线路下进行拓展。
本人在处理粤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散文拓展阅读篇目《说不尽的狗》(作者孙绍振)这篇课文时,仅仅给了一个阅读提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围绕这一内容,自选角度进行扩展阅读,在课上分享你的收获。结果学生在分享阅读时带来了含有“狗”或“犬”字的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有分享自己和狗的接触的感受的,有介绍狗尾巴传达不同信息的,有以自己被狗咬的经历表达对狗的厌恶之情的,有以爱之切切的语气令她可爱的小狗“巧克力”呼之欲出的,有讲狗如何忠于主人,被主人遗弃一直等在原地而被活活饿死的……尤其是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时,学生从服装、色彩、手势、问候语、日常谈话礼节、餐桌文化、饮食习惯、家庭亲子关系、教育观念、崇拜图腾等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最后我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语言,读其文,如领略其唇边的舞蹈”这样的读感来吸引学生自主阅读作者孙绍振的散文作品集《美女危险论》。
二、关于“感悟”,要解决感悟“从哪里来”的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所以,感悟的起点也由教材出发。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感悟课文的路径。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问自己“读懂了什么,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由此联想到什么,最想说的是什么”,并把最想说的写下来。再读课文时问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我的疑点是什么,我有何不同见解,并旁征博引说我的独特见解”等等。
学生学习了屈原的《离骚》时在课堂上质疑屈原的死,提出了“屈原该不该选择死”这样的问题。如第5组1号发言:(1)屈原应该是个明事理的人,要知道蝼蚁苟且偷生,更何况人呢?此时,屈原的死已是于事无补,我认为他死得不值,更何况他所尽忠的楚怀王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2)现在的屈原被楚王流放,何必还要去想已灭亡的楚国呢?其实,以他那么好的文学修养,他完全可以不再过问世事,可以静下心来,多写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造福后世!所以我觉得他死得意义不大。(3)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这么一死,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不是都化为空谈了吗?更何况是楚怀王先负于他,他又何必这么死脑筋地吊死在一棵树上呢?综合以上三方面,我认为屈原的死是不值的。
从课内到课外,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如为了配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一单元亲近自然的教学,寒假期间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生活随处有风景,一景一物皆文章。寒假,让我们走入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美。请拿起你的手机或摄像机,探古迹访名胜,感受风土人情,了解历史风物,关注文化积淀;介绍家乡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记录某次印象深刻的活动情景,等等。主题:感悟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形式:可以是纯文字记游;也可以是图片或视频记游,辅以文字、声音等手段加以解说,此类作品要求制作成PPT或FLASH。学生要完成这个创作,必须要阅读这个单元的篇目,感悟游记的写作方法,再进行创作。开学后的评奖结果,证实了活动的最初预想,学生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作品,超出预想。
三、关于“表达”,要解决表达的“呈现形式”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是老师多说,学生少说;或者是老师问,学生齐答;老师问,个别学生说;老师在讲台上问,个别学生站在座位上说。而学生做主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面前扮弱智,让学生走上讲台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支持、托举学生。
什么时候写?读了之后写,说了之后写。培养学生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如要求学生读书时在文章空白处做勾、画、点、圈、评;建立“感悟本”;每篇课文预读后写,学完后写;课上说了,时间不够,说得不尽兴下课后写;准备不充分,听了同学的发言受到启发或者对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看法想反驳也写;单元集中写;大作文、小片段,等等。以读引读,以读引思,以读引说,以读引写。
责任编辑 魏文琦
除了教材篇目,老师和学生还可以选其他篇目,由读教材到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引领学生从教材跋涉到课外的千山万水,领略课外的无限风光。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是拓展阅读线路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作者之下、写法之下、主题之下、动情点之下等线路下进行拓展。
本人在处理粤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散文拓展阅读篇目《说不尽的狗》(作者孙绍振)这篇课文时,仅仅给了一个阅读提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围绕这一内容,自选角度进行扩展阅读,在课上分享你的收获。结果学生在分享阅读时带来了含有“狗”或“犬”字的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有分享自己和狗的接触的感受的,有介绍狗尾巴传达不同信息的,有以自己被狗咬的经历表达对狗的厌恶之情的,有以爱之切切的语气令她可爱的小狗“巧克力”呼之欲出的,有讲狗如何忠于主人,被主人遗弃一直等在原地而被活活饿死的……尤其是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时,学生从服装、色彩、手势、问候语、日常谈话礼节、餐桌文化、饮食习惯、家庭亲子关系、教育观念、崇拜图腾等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最后我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语言,读其文,如领略其唇边的舞蹈”这样的读感来吸引学生自主阅读作者孙绍振的散文作品集《美女危险论》。
二、关于“感悟”,要解决感悟“从哪里来”的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所以,感悟的起点也由教材出发。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感悟课文的路径。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问自己“读懂了什么,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由此联想到什么,最想说的是什么”,并把最想说的写下来。再读课文时问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我的疑点是什么,我有何不同见解,并旁征博引说我的独特见解”等等。
学生学习了屈原的《离骚》时在课堂上质疑屈原的死,提出了“屈原该不该选择死”这样的问题。如第5组1号发言:(1)屈原应该是个明事理的人,要知道蝼蚁苟且偷生,更何况人呢?此时,屈原的死已是于事无补,我认为他死得不值,更何况他所尽忠的楚怀王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2)现在的屈原被楚王流放,何必还要去想已灭亡的楚国呢?其实,以他那么好的文学修养,他完全可以不再过问世事,可以静下心来,多写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造福后世!所以我觉得他死得意义不大。(3)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这么一死,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不是都化为空谈了吗?更何况是楚怀王先负于他,他又何必这么死脑筋地吊死在一棵树上呢?综合以上三方面,我认为屈原的死是不值的。
从课内到课外,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如为了配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一单元亲近自然的教学,寒假期间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生活随处有风景,一景一物皆文章。寒假,让我们走入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美。请拿起你的手机或摄像机,探古迹访名胜,感受风土人情,了解历史风物,关注文化积淀;介绍家乡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记录某次印象深刻的活动情景,等等。主题:感悟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形式:可以是纯文字记游;也可以是图片或视频记游,辅以文字、声音等手段加以解说,此类作品要求制作成PPT或FLASH。学生要完成这个创作,必须要阅读这个单元的篇目,感悟游记的写作方法,再进行创作。开学后的评奖结果,证实了活动的最初预想,学生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作品,超出预想。
三、关于“表达”,要解决表达的“呈现形式”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是老师多说,学生少说;或者是老师问,学生齐答;老师问,个别学生说;老师在讲台上问,个别学生站在座位上说。而学生做主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面前扮弱智,让学生走上讲台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支持、托举学生。
什么时候写?读了之后写,说了之后写。培养学生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如要求学生读书时在文章空白处做勾、画、点、圈、评;建立“感悟本”;每篇课文预读后写,学完后写;课上说了,时间不够,说得不尽兴下课后写;准备不充分,听了同学的发言受到启发或者对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看法想反驳也写;单元集中写;大作文、小片段,等等。以读引读,以读引思,以读引说,以读引写。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