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于娟丈夫:房子票子不如有个健康的妻子

来源 :知音励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321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背景】于娟,女,32岁,山东济宁人,生前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2009年年底,于娟被确诊罹患乳腺癌,并已至晚期。2011年4月19日辞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于娟写下近10万字的博客,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困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5月23日,于娟遗著《此生未完成》在上海复旦大学首发。
  于娟辞世后,身为上海交大副教授的丈夫赵斌元忍着悲痛完成爱妻未了的心愿,前往全国各地签售爱妻遗著。7月23日,借赵斌元来武汉签名售书之际,本刊特约记者专程采访了他,听他满怀深情地追忆与妻子10年的婚姻之路,并以丧妻之痛,告诫负重前行的现代人: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不要为了所谓的名利和前途而置健康于不顾。因为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浮云!
  以下是赵斌元的自述——结婚7年她不知疲倦地一路狂奔
  1996年,我从武汉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同年10月,在交大“饮水思源”英语角,我和于娟第一次相遇。当时,我和同学们讨论得正起劲,她笑吟吟地加入了我们的讨论。她穿着一条背带裤,脸蛋圆圆的,充满活力。我大声笑着,她看着我,突然抛出一句:“你像个傻瓜。”我喜欢这种直接、男孩气的女孩,对她怦然心动。
  以后的日子,我经常会在校园里有意无意地遇到她,并得知她是交大工业外贸专业一年级的新生。半年后,我们确立了恋爱关系。
  于娟比我小6岁,山东济宁人,妈妈在济宁市外经贸委工作,爸爸在济宁一家酒店工作,国家特一级厨师。她是家中的独生女。于娟很聪明,且记忆力惊人。她喜欢古诗词,经常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是我心目中的才女。
  1999年我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娟毕业后,应聘到上海一家软件公司做市场文案工作。2000年,我和于娟登记结婚,住进了亲戚给我们借的一套房子里。
  于娟很好强。工作数月后,她决定报考复旦大学研究生,因为她自幼便有复旦情结。虽然我内心深处希望她跟我一起安稳地过日子,不要去考研,但为了不让她留有遗憾,我并没有反对。
  第一年,于娟没有考上。于是,她决定在复旦附近租房准备再考,而我在交大徐家汇校区上班,离复旦很远,我们俩过起了聚少离多的日子。
  2001年年初,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工作一年。于娟则全力备考复旦。尽管相隔非常遥远,但我们都为各自的目标奋斗着,所以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相思之苦。
  2001年7月,于娟被复旦社会学院录取,随后赴日本探亲。我们俩在日本共度的两个月,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夫妻生活,没有任何的压力和烦恼,只有二人世界。2001年9月,于娟回国,开始了复旦研究生的学习。
  2002年年初,我回到上海。于娟平时住在复旦,每个周末回家,我们成了周末夫妻。后来,于娟转为硕博连读,每天找课题、写文章,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学业,她还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与朋友交往、上网……我也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2004年的一天,于娟对我说,她有一个公派到挪威留学的机会,和我商量该不该去,我虽然不想我们再度分离,但我了解她,她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不甘心碌碌无为。我说:“不需要考虑我的感受,关键是你内心的愿望,你是否很想去?”她很坚定地点了点头。2004年8月,于娟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原为一年,后来延为两年。
  那时,我的月收入大约3000元左右,这点收入在上海只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但眼看着上海房价一天天飞涨,于是我决定买房。2005年,我在交大闵行校区附近按揭了一套66平米的房子,房子总价38万,首付8万,以后每个月还2000多元贷款。
  2007年1月,于娟获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即将回国,我的内心充满喜悦!结婚7年,我们一直聚少离多,现在终于可以夫妻团聚,过稳定的生活了,我们还计划等于娟回国后就要个孩子。
  回国后,于娟继续在复旦攻读博士学位。复旦离我们的新家挺远,于娟从家到学校要坐地铁、倒公车,往返加起来得花三四个小时,每天都疲惫不堪。而且,回国后,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她面临毕业,要准备博士论文,还要考虑毕业后的去留问题。除了学业和工作方面的压力之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压力:每个月要还房贷,要准备孩子出生后的费用,孝敬双方父母,而收入这么低……也许是因为压力太大,回国近一年,于娟都没有怀上孩子,她心里十分焦虑。2007年年底,于娟随我回老家浙江嵊泗过年时,发现自己怀孕了,一切不快随之烟消云散。然而,纵使在怀孕期间,于娟仍然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她的论文和课题。
  2008年3月,于娟复旦博士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工作落实后,于娟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安心做起了孕妇。
  2008年9月25日,于娟剖腹产生下我们的儿子,小名叫土豆。初为人父母,我们感到无比的快乐。
  2009年9月,新学期开始,于娟狠心地给孩子断奶,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她对我说,她要做个优秀的女学者,计划两三年评上副教授。为此,她花了很多精力在发文章、申请课题上。
  噩运降临爱妻折翅跌入尘埃
  然而,我和于娟都没有想到,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早已让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2009年10月28日晚,于娟结束课程,骑单车出校园买牛奶时,在一个小巷子里被人撞了一下,一瞬间,她觉得一种挫骨伤筋般的痛从腰间传来。起初她没有很在意,没想到第二天竟不能起床了,动一下就痛得直冒冷汗。于是,我将她送到校附属医院,医生怀疑是腰肌劳损,做了一段时间的理疗后,疼痛消失。但没过多久,另外的地方又开始疼,那一个月左右,她总是这里疼那里疼,于是我陪她去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血液问题或者癌症可能。
  12月19日早晨,她的身体出现剧痛,我将她送到上海市六医院检查。12月20日,做PETCT检查,怀疑是多发性骨髓瘤。当天又送到瑞金医院急诊科,当晚基本认定不是骨髓瘤。由于无法确定病因,医院无法收治,我心急如焚。
  12月30日,于娟被上海瑞安肿瘤诊所收治镇痛。并用折泰治疗后,于娟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病理分析确定为乳腺癌骨转移,后来,医生建议我们转到瑞金医院乳腺诊治中心后,找到原发病灶再行穿刺确定。
  于娟平时连小病都很少,怎么突然就乳腺癌晚期了呢?这个结果让我很吃惊。尽管如此,我并没有非常难过,因为我的内心直觉是:于娟能够克服这个巨大的困难而重获健康。我需要做的就是与医生沟通,确定日常饮食,让于娟保持信心。
  于娟真的很坚强,当她得知自己患的是乳腺癌时,她居然高兴地笑了,因为她知道,乳腺癌相对其他癌来说更好医治一些。
  为了筹集昂贵的医疗费用,2010年年初,我和于娟商量后,把房子卖了。于娟的父母也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来上海陪伴女儿。为了照顾于娟,我们租了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一大家人住在了一起。家里做了分工:我和于娟的妈妈在医院照顾她,我姐姐负责做饭和送饭,我父母在家里带土豆,于娟的爸爸负责给于娟熬各种中药和滋补汤。
  经过TAC方案的两次化疗后,于娟的疼痛就消除了。癌生化指标一直在下降,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我没有隐瞒她的病是癌症,但我隐瞒了她是晚期的晚期,低分化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医生说最多活2年。可是,于娟自己上网后,就全明白了。她问我她的病情是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我说这是统计,也许她是个例外。我鼓励她:“这么多年,在学业上、工作上,你一直能够冲关拔寨,这次一样也可以。”
  5次化疗后,指标不再下降,6次后,指标开始回升,而且有点咳嗽,情况不妙!我们不知道是否应该做计划中的最后的两次化疗,于娟想活下去,她想做!但她不知道做这两次化疗与活下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许还有负面作用。我那时也不清楚,就由她自己决定了。
  计划的8次化疗全部完成后,指标并不好,回家后不到一个月,于娟就感到气喘、腿疼、便溏、无力,我开始感到不安,化疗完成后如果没有稳定期,局面就难以控制了。于是,我们又重新将于娟送到瑞金医院。
  在瑞金医院,于娟经历了发烧、休克抢救等,她的生命第二次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整体情况开始好转,但我的内心直觉依然如旧。医院对她实施了2次赫赛汀+希罗达方案后,她情况不错,从医院回家后,能够在家里走动。但医生说的“最多两年”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两年,这决不是我想要的,我需要于娟一直活下去,至少10年。
  我开始病急乱投医地四处打听有没有治疗癌症的良方。2010年8月,我从一位乳腺癌病友的丈夫那里得知,有一位民间中医擅治癌症,并且是中药+饮食控制+富硒水+富硒茶,20天就能看出效果,100天后就能够让癌细胞消失。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心动了,决定让于娟试试。8月26日,我送于娟和另外两位病友一同来到安徽省石台县大山村,找那位中医治疗。我们商量其中一位姓刘的病友20天后下山去医院检查,验证治疗结果。因为工作原因,我返回学校,于娟的妈妈在山上陪着她。20天过去了,于娟感觉不错,但姓刘的那位病友并没有按我们原定的计划下山去医院检查。
  情况很快失控,40天后,于娟出现咳嗽吐痰的症状,继而气喘心慌。那个民间中医说,这是正常反应,并依然保证他们都已经没有癌细胞了。一天深夜,于娟跟我打电话,说她腹部某个位置疼痛,而且气喘。接到电话后,我立即上山。见面后,我发现她情况很差,立即将她接回上海。
  事实证明,这个中医是骗人的,同行的三个病友,两个命丧黄泉,于娟也危在旦夕。我来不及悔恨和伤心,又马不停蹄地帮她联系医院。瑞金医院没有床位,于是,在于娟的导师和复旦校领导的帮助下,我将于娟送入中山医院。于娟在重症监护室经过近2周的护理后,情况依然没有改善。于娟的肝功能开始恶化,已经出现黄疸。此时,医生果断地采用拉帕替尼+希罗达方案。3天后,症状平息,于娟的生命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活着就是王道用生命书写的健康箴言
  于娟一直就想把她患病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让大家吸取她的教训。这次活下来后,她开始在博客上大量写作。她的博文很快便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我能感受到她的快乐:她几乎每天都告诉我博客点击数的上升情况,她说想不到这么多人关心她帮助她。5个月来,她一天天好起来,开始锻炼身体。
  于娟在博客中反思了自己为什么会得癌症。她说,第一,她没有遗传;第二,她的体质很好;第三,她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岁以上的人群,她那时只有31岁。她觉得自己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她找了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饮食习惯;第二,睡眠习惯;第三,突击作业;第四,环境问题。
  我觉得她分析得非常透彻,同时,我开始反省,作为跟她共同生活十几年的丈夫,我难道没有责任吗?
  她爱熬夜,10年来,她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GRE和托福考试合称)、考研、上网……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而我几乎从未提醒和制止过她。一方面,我们认为应该趁年轻多拼搏,另一方面,我也不知道熬夜对身体有着怎样的伤害。直到于娟生病后,我才开始关注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到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她说自己做事从来不懂得细水长流,而惯常像男人一样大力抡大斧地高强度突击作业,这是伤害身体免疫功能的首犯……
  谈到环境问题时,她说回国半年,她和几个跟她一起回国的朋友无一例外地病倒。挪威那个地儿太干净了,像无菌实险室,她不该毫无过渡时间地从一个无菌实验室出来,就玩命地赶论文,在一个周边空气污染、水污染和食品安全危机的大环境里……她还讲了一件事:10年前,她有一年的非校园空当,这一年里,她工作,考研和去日本。除却日本之旅,她都住在浦东一间亲戚的新房里,新房新装修、新家具。2007年处理房子时,我把那些家具从浦东拉到闵行研发中心使用。半年前,我开始研究除甲醛的纳米活性炭,有一次做实验时,我打开了甲醛测试仪,测试仪开始变得不正常。一般来讲,甲醛指标高于0.08已经对身体有危险,而屏幕上的指数是0.87。我把东西一样样检测,没想到罪魁祸首居然是那些家具!
  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一个终年埋头在实验室发明了除甲醛新材料的人,自己的妻子却曾经浸泡在甲醛超标的环境里,并得了癌症。当然,于娟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得了癌症,但这一定是导致她得癌症的元凶之一。
  于娟的博客引起关注后,开始有出版社联系于娟,要将她的博文结集成书出版。于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她说,至少会有更多的人看到她拿命写的东西后,不再像她这样,任意地挥霍健康,到时候只能追悔莫及。
  2011年4月2日,是于娟33岁的生日。出版社特意在这天与于娟签订出书合同。那时,于娟刚做过化疗,精神很差,连呼吸都很困难,她让我代她和出版社签订了出书合同。
  生日过后,她经历了最后一次化疗,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她气喘严重,吸氧,躺不下,没有胃口,反胃呕吐,肝痛,胸腔积液,穿刺放水……情况急转直下。
  2011年4月19日凌晨3时,于娟离开了人世。她走后,我一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我的大脑一直在检讨所犯的错误,面对这个结果,我觉得当初为于娟的治疗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好像都是错的、愚蠢的。我多希望,她依然在病床上,等待我找出错在哪里,然后重来一遍,救她回来……
  于娟走后,她的父母悲痛欲绝,他们实在无法接受晚年丧女的残酷现实。只有两岁多的土豆,尚不明白死的含义,他只觉得妈妈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他说,他长大了一定要把妈妈找回来……
  除了悲痛,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她的遗愿要完成。但我真的很失落,感到自己很失败。我常常陷入沉思:尽管我们俩学历都很高,但我们并不擅长生活,对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也不是很关注。平时,我们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各自的事业上,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往往把正常的家庭生活排在最后,总想着先把事业做好,把经济基础打好,再回过头来享受人生。现在看来,我们一开始就错了。
  我希望通过于娟用命换来的文字,提醒全天下的人们:关注自己的健康,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以“为了家人将来过得更好”的名义透支健康、透支生命。因为当有一天你的身体出了大问题,危及生命的时候,首先遭殃的还是你的家人。
  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求房子、车子,其实,这些都是浮云,亲人才是你最真实的财富。这是于娟用命给我上的一课,也是于娟用生命最后的能量,带给正在为生计、为学业、为事业、为金钱而透支健康的人的启示!
  补记:即将发稿之际,于娟的丈夫打来电话,想借本刊说几句心里话。他说,在于娟早逝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和思考到很多关乎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的公共问题:环保、政府监管、医疗、教育……每一个问题的重要性都世人皆知,但真正将这些问题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不要等到这些问题的后果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时候才醒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我们所爱的人,为了爱我们的人,互相提醒着、关爱着,携手创造和谐欢乐的人生。
  ★编辑/若蓝
其他文献
如果你像我一样,二十年来只做一件事,一门心思冲着一个目标前进,你也会成功。   ——夏达    夏达,风靡网络的美女漫画家,大学未毕业就已出版漫画单行本,曾获得第五届金龙奖最佳故事漫画少女组金奖,而最最令人佩服的是,她是唯一打入日本主流漫画市场的中国内地漫画家。  对于取得的成功,夏达说:“我是一个极其笨拙的人,我学不会知难而退,对于选定的路,我只知道向前向前,不会转弯。路越走越长,也越来越明亮,
期刊
李宇春的人生轨迹经常被视作“奇迹”——从—个懵懂、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小女孩,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巨星,这其中,似乎掺杂了太多的偶然。    一  6年前,一个叫宁财神的网络达人扬言:“李宇春要是能有出息,我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红烧吃掉。”两年后,有人催着宁财神割耳朵了。  宁财神在博客上正式道歉,并承认“李宇春是很出色、很有出息的”。至于耳朵,则恳请大家容他多用几年。  出道6年,发行5张专辑,参演两
期刊
一提起模特,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T型台上那婀娜多姿光彩夺目的美女,但是今天,我们要带你去见识的却是另一种模特——飞模。飞模顾名思义就是从事空中展示服装秀的模特,他们的舞台不是T台,而是高楼大厦的外墙!在欧美,这是一种时尚、新潮的职业,而在中国却刚刚起步。那么,进入这行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收入如何?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吗?27岁的王菁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飞模之一,她和同事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这个行业!
期刊
自本刊开展“创业之星百万富翁圆梦”活动以来,“圆梦热线”此起彼伏,读者的邮件、短信和信件也纷纷涌来,众多渴望改变命运的读者急切地盼望能够通过本刊的活动找到真实可靠的项目创业。而更多商家,也纷纷致电要求加入,进行长期战略合作。通过我们对读者意见的整理发现:目前手工制作、产品加工、散件组装、特色餐饮、品牌服饰、珠宝银饰、食品机械、汽车清洗、臭氧除菌、人工养殖、技能培训、保健按摩、建材防水、家电维修、家
期刊
郭敬明,1983年6月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国大陆“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副总编辑,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最漫画》主编,24岁开始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连续6年入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  相对于这些惊人的头衔,郭敬明本人似乎更具有“梦幻感”——“范儿”十足的他被各种奢侈品包围着,任何时候出现在公众场合都一副娱乐明星式的穿戴;他的工作室是一个300平
期刊
2011年7月16日,《新还珠格格》在湖南卫视播出。大眼睛的李晟在继赵薇、黄奕之后,成了第三代“小燕子”。老戏重拍,对于导演和演员都是挑战,而该部戏的女一号——“小燕子”的扮演者李晟更成了焦点人物。  当这部戏播出后,其他角色差评一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所有的观众却爱上了“李晟版”的小燕子,不少知名人士也不吝赞美之辞,评价她的演出活泼天然、笑容灿烂、强大的内心也更草根!  面对好成绩,李晟却一
期刊
【医学资料】先天性无汗症又称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HSAN)IV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排汗功能障碍,患者出生后即反复高热,随后体温受环境温度影响,多数在3岁前因高热死亡;无痛症患者痛觉完全丧失,因缺乏对疼痛的反应,不知危险,患儿也难以活到3岁。无汗无痛病在全球发病率为十亿分之一,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12岁正是孩子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是,对于浙江男孩胡枫毅来说,横亘在他面前的注定是坎坷人
期刊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和就业压力增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而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90%的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都会选择打苦工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而且大多都是选择洗碗、送外卖或者售货员这样的工作。  然而,有一位与众不同的中国留学生,在法国求学期间却发现:在法国,乞丐是一种职业,他们持有上岗证,还要照章纳税。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个聪明的留学生从法国乞丐这种特殊的职业中觅到了商机。留学期间,他不
期刊
曲秀堂是一个身患白血病的绝症病人。由于没有钱治病,也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他只能等死。离开这个世界前,他有一个心愿: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一下秀美的山山水水。他的临床是个8岁的小女孩,也是个重症白血病患者。小女孩想跟曲秀堂去,可她妈妈不让。于是曲秀堂便和小女孩约定:他会把沿途看到的风景都拍成照片,一张张地邮寄给她看,直到她康复。  曲秀堂后来真的走遍了祖国的万里山河,把照片都邮寄给了那小女孩了吗
期刊
30岁的白领“剩女”杨芬认定“优质男”张凯是结婚的不二人选。在“恨嫁”心理驱使下,她设局和对方“生米煮成熟饭”,怀孕逼婚,杨凯却认为自己受到欺骗,愤而拒绝。僵持中,杨芬怀胎十月,将孩子生了下来,并借孩子进一步施压,最终迫使杨凯极不情愿地和她领了结婚证。然而,杨芬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幸福吗?这桩“捆绑婚姻”将走向何方?  上篇:“剩女”愁嫁设局求爱志在必得  杨芬今年30岁,2004年从南京某名牌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