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岩松
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I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获得2006年度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和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lA)建筑研究奖金。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成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包括曾在2002年引起国内外建筑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及最近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今年九月,马岩松将作为最年轻的中国建筑师参展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原以为对马岩松的采访可以从汽车设计开始,毕竟也有人把汽车称作是“移动的建筑”,联想到马同学在设计领域一贯地跨行业的创作作风,我更有理由相信双方可以在汽车设计层面进行一次极具建设性意义的“学术交流”。不曾想采访伊始,这位仁兄就坦言自己对知名的汽车设计师几乎一无所知,而我除了在准备这次采访时知道一个名叫“扎哈”的设计所和北京的“鸟巢”、“大蛋”外,对现代建筑的了解也基本为零。情况看来有些棘手。
“喜欢汽车吗?”我把这个最没创意的问题丢给了马同学。与其是提问,不如说是我在自救,以摆脱目前的尴尬,就像烟瘾发作的人在一个无人抽烟的环境下掏出了烟卷,问一句别人“抽烟吗?”,然后自己把火点着。“喜欢。”不出意料的男人式的回答。
“说说你的建筑事务为什么叫MAD吧?”我在努力打破僵局,得到的答案是他姓氏的拼音加上“设计”的英文单词“Desiqn”的第一个字母,非常简单。但显然国内的媒体更喜欢把它理解为“疯狂”,在他们的概念中只有“疯狂设计所”这样的名字才能和马同学的艺术做派相称。
马同学看来喜欢用简单的方式来回答问题。“那你能告诉我建筑师是干什么的?”我今天已经决定无耻到底,继续着白痴的问题。很高兴这次得到的回答句子长一些“很长时间中国没有建筑师这一职业,这些人被称作工匠、做设计的,都是偏技术层面的。建筑师当然要懂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观念进行思考,展现一种态度方式。”马同学如是说。
为了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我不得不把话题再次扯回汽车和柴米油盐等这些我相对来说还比较在行的话题。“喜欢汽车运动吗?”“喜欢,但没有亲身参与过,看电视挺喜欢的。”“那喜欢哪种汽车运动呢?”“电脑游戏。”又一个几乎让我晕菜的回答。“呵呵,是喜欢游戏,还是喜欢速度的感觉吧,一直想参与其中。”总算有个比较靠谱的。
“怎么和奥迪Q7扯上关系的?”“我们单位有一台奥迪A6L,平日里开,再就是奥迪请我们去迪拜的沙漠试驾Q7。”“感觉怎么样?”“还不错,沙漠里越野的感觉挺让人难忘的。”“那你觉得Q7的外观设计怎么样?”结果又绕到汽车设计上来了。“挺好,和很多建筑的设计理念一致,很注重人的感受。”
“你都开过什么车?”“很多,也很杂。”“开越野车和SUV多吗?”“不多。”“你觉得SUV怎么样?”“房车(轿车)主要给人的是速度的感觉,SUV展现的是一种气势,郊区,公路,越野什么都行,其实两种感觉我都喜欢。”我对马同学的采访终于进入到频繁问答阶段了。“你会买Q7吗?”“还在考虑,但这车开起来挺像轿车的,公路上开起来感觉像奥迪A8,算是两者兼顾。”
再谈下去似乎有广告嫌疑,我果断地把话题切回到MAD。“你们的设计前几年一个都没有建造,MAD怎么活过来的?”“我们的第一个设计就中标了,虽然没建,但有奖金。就这样一步一步活下来了。”“成立时,没考虑经营上的问题吗?”“我当时认为这不是问题。至于苦不苦,我们一直是这个状态,没过过好日子,也就不知道好日子是什么滋味。”
“现在看来你的事务所欣欣向荣,都雇了一堆老外给你打工?”“状况是不错,那些老外多是来自国外建筑系的学生,来这实习。”“你给他们发多少工资?够来回机票吗?”“哈哈,还真不够,只够他们在北京吃住的。”“那他们还自己花钱来,看来MAD现在的名气够大的!”“在国外,建筑圈里有名气,在国内,是在大众圈里有名。”“MAD做设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们只做感兴趣的东西和认为有意义的东西。”
“有没有最伟大的建筑?”“肯定有,我认为伟大的建筑要让人对未来有憧憬,让人激动。因此每个阶段都有。四合院和长城是,现在的一些建筑也是。”“北京现在正有几个世界建筑大师设计的建筑在建,像奥运主会场鸟巢、国家大剧院的大蛋还有CCTV大厦,现在关于它们的争论很多,你觉得它们怎么样?”“不错,中国人能选择这样的方案至少表明一种积极的态度,有争论是好事,旧标准崩溃了,才会有新的标准,老百姓和普通市民也更关心城市的建筑了。”
“不少人也置疑你的建筑设计,认为成本太高。”马同学:“这不仅是一个成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效率的问题,我们的设计也是本着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最近我们正在做的希望小学的方案,造价就非常低。一个建筑的价值有很多是其他因素附加的,比如文化、城市环境,人的活动,这比建筑本身的绝对数字要大得多。”
最后一个问题“你理想的汽车是什么样?”
“电影《I Robot》中的那个吧,史密斯能转圈开的车。”
“还是奥迪!”
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I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获得2006年度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和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lA)建筑研究奖金。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成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包括曾在2002年引起国内外建筑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及最近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今年九月,马岩松将作为最年轻的中国建筑师参展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原以为对马岩松的采访可以从汽车设计开始,毕竟也有人把汽车称作是“移动的建筑”,联想到马同学在设计领域一贯地跨行业的创作作风,我更有理由相信双方可以在汽车设计层面进行一次极具建设性意义的“学术交流”。不曾想采访伊始,这位仁兄就坦言自己对知名的汽车设计师几乎一无所知,而我除了在准备这次采访时知道一个名叫“扎哈”的设计所和北京的“鸟巢”、“大蛋”外,对现代建筑的了解也基本为零。情况看来有些棘手。
“喜欢汽车吗?”我把这个最没创意的问题丢给了马同学。与其是提问,不如说是我在自救,以摆脱目前的尴尬,就像烟瘾发作的人在一个无人抽烟的环境下掏出了烟卷,问一句别人“抽烟吗?”,然后自己把火点着。“喜欢。”不出意料的男人式的回答。
“说说你的建筑事务为什么叫MAD吧?”我在努力打破僵局,得到的答案是他姓氏的拼音加上“设计”的英文单词“Desiqn”的第一个字母,非常简单。但显然国内的媒体更喜欢把它理解为“疯狂”,在他们的概念中只有“疯狂设计所”这样的名字才能和马同学的艺术做派相称。
马同学看来喜欢用简单的方式来回答问题。“那你能告诉我建筑师是干什么的?”我今天已经决定无耻到底,继续着白痴的问题。很高兴这次得到的回答句子长一些“很长时间中国没有建筑师这一职业,这些人被称作工匠、做设计的,都是偏技术层面的。建筑师当然要懂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观念进行思考,展现一种态度方式。”马同学如是说。
为了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我不得不把话题再次扯回汽车和柴米油盐等这些我相对来说还比较在行的话题。“喜欢汽车运动吗?”“喜欢,但没有亲身参与过,看电视挺喜欢的。”“那喜欢哪种汽车运动呢?”“电脑游戏。”又一个几乎让我晕菜的回答。“呵呵,是喜欢游戏,还是喜欢速度的感觉吧,一直想参与其中。”总算有个比较靠谱的。
“怎么和奥迪Q7扯上关系的?”“我们单位有一台奥迪A6L,平日里开,再就是奥迪请我们去迪拜的沙漠试驾Q7。”“感觉怎么样?”“还不错,沙漠里越野的感觉挺让人难忘的。”“那你觉得Q7的外观设计怎么样?”结果又绕到汽车设计上来了。“挺好,和很多建筑的设计理念一致,很注重人的感受。”
“你都开过什么车?”“很多,也很杂。”“开越野车和SUV多吗?”“不多。”“你觉得SUV怎么样?”“房车(轿车)主要给人的是速度的感觉,SUV展现的是一种气势,郊区,公路,越野什么都行,其实两种感觉我都喜欢。”我对马同学的采访终于进入到频繁问答阶段了。“你会买Q7吗?”“还在考虑,但这车开起来挺像轿车的,公路上开起来感觉像奥迪A8,算是两者兼顾。”
再谈下去似乎有广告嫌疑,我果断地把话题切回到MAD。“你们的设计前几年一个都没有建造,MAD怎么活过来的?”“我们的第一个设计就中标了,虽然没建,但有奖金。就这样一步一步活下来了。”“成立时,没考虑经营上的问题吗?”“我当时认为这不是问题。至于苦不苦,我们一直是这个状态,没过过好日子,也就不知道好日子是什么滋味。”
“现在看来你的事务所欣欣向荣,都雇了一堆老外给你打工?”“状况是不错,那些老外多是来自国外建筑系的学生,来这实习。”“你给他们发多少工资?够来回机票吗?”“哈哈,还真不够,只够他们在北京吃住的。”“那他们还自己花钱来,看来MAD现在的名气够大的!”“在国外,建筑圈里有名气,在国内,是在大众圈里有名。”“MAD做设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们只做感兴趣的东西和认为有意义的东西。”
“有没有最伟大的建筑?”“肯定有,我认为伟大的建筑要让人对未来有憧憬,让人激动。因此每个阶段都有。四合院和长城是,现在的一些建筑也是。”“北京现在正有几个世界建筑大师设计的建筑在建,像奥运主会场鸟巢、国家大剧院的大蛋还有CCTV大厦,现在关于它们的争论很多,你觉得它们怎么样?”“不错,中国人能选择这样的方案至少表明一种积极的态度,有争论是好事,旧标准崩溃了,才会有新的标准,老百姓和普通市民也更关心城市的建筑了。”
“不少人也置疑你的建筑设计,认为成本太高。”马同学:“这不仅是一个成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效率的问题,我们的设计也是本着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最近我们正在做的希望小学的方案,造价就非常低。一个建筑的价值有很多是其他因素附加的,比如文化、城市环境,人的活动,这比建筑本身的绝对数字要大得多。”
最后一个问题“你理想的汽车是什么样?”
“电影《I Robot》中的那个吧,史密斯能转圈开的车。”
“还是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