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餐厅,请下载APP;哪儿堵车,请下载APP;看电影,请下载APP;买机票,请下载APP;炒股票,请下载APP……这些被称为移动媒体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小小应用,早已如海啸席卷陆地,漫延人们的生活。如今,它不仅帮助生活,还能帮人赚钱。
只是,小小的APP所承载的何止软件公司的财富梦想,无论是追求个性的个人用户,还是身处转型中的一众行业,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那款属于自己的APP。而“应用”的新媒体属性,也在成为亿万人眼中的新机遇和新财富。智能终端应用产业正制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未来。
APP“高级定制”时代
面对APP Store中的数百万应用,与其无从选择,不如顺应潮流,定制一款满足个性需求的个人APP。
2012年10月8日,韩寒主编的应用《ONE·一个》在APP Store上线。尽管不是主流的游戏或社交应用,但这款文学应用却在短短一周内问鼎APP Store中国区免费应用榜。
其实,韩寒并非首个涉足个人APP的公众人物。早在2012年年初,董洁便率先推出了中国首个艺人定制APP。随即,包括杨幂、韩庚在内的众多一线艺人也纷纷打造个人APP,只是其最终的命运一如数十万应用那般,在短时间内石沉大海。
因为市场的趋热,老陆的广告公司在2011年开始试水APP领域。在他看来,明星个人APP的昙花一现,很大程度源于高昂的制作和运营成本。
老陆拿自己为某国际时尚杂志中文版制作的APP为例:除了文字、图片、视频和评论的基础功能外,UI以及创意性功能的设计,是成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款包含以上功能和元素的APP,其所需的成本约在数十万元的量级。而包含博客文章发布,微博分享功能且每日更新的普通APP开发成本在5到10万元之间,其中并不包括开放成本、宣传、推广以及维护经费。此前,韩寒便公开表示《ONE·一个》的成本大概250万元。超高的投入加之其每天发布一张照片,一篇文字,一个问题和答案的创新模式,决定了最终的成功。
除了成本上的因素外,老陆觉得内容也极大地制约着明星APP的发展。“明星APP的内容大多是一些个人的资讯,全新唱片歌曲试听等内容。这就将APP的受众群局限于明星的粉丝,大大制约了商业的发展。一次性的收费软件的模式无法持续营收,而用内置音乐下载等收费插件等模式,又无法与盗版下载对抗。”
作为舶来品,众多国内明星的个人APP多少有些盲目。尽管基础功能一应俱全,但却鲜有独一无二的核心功能。定制APP是一门有关小的艺术,只有专注于一个小点,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所在,不足之处以及需求人群,并将其填充,才能最终被用户所接受。
个人定制APP市场的风生水起似乎印证着需求的重要性。
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小雯打算定制一款在婚礼上使用的APP,向宾客展示婚纱照和婚礼视频。然而,做吃螃蟹的人的成本不菲。四处比价之后,小雯锁定了一家创业期中的软件公司,而对方提供的报价为1.2万元。然而,这依旧远远超过小雯的预算。
“这个价格还算合理,毕竟对于创意产业而言,价格的制定并没有太多依据。”老陆说,对于软件企业和创意团队而言,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和时间方面,利润也较为客观。如一个5万元的项目,三个人的团队一个月便可完成,成本不超过2万元。
面对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益,APP定制市场也吸引了无数淘金者,这其中也不乏和老陆一样半路出家的个人和团队。“去年明显感觉压力的增加,做APP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专业的公司,也有三两人组成的临时团队。”
“如果个人APP要普及,未来一定会有固定模板的‘APP生成服务’产生。”事实上,一款名为“剪客”的应用已悄悄上市,允许一些有人气的人士免费开通自己的个人APP。
移动财富生产线
与个人用户的各有所需不同的是,APP开发者的需求只有一个——制造财富。
2011年1月,刚毕业不久的丁懿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每日给力科技公司,创业方向直指手机游戏。同年9月,其首款产品《文明复兴》在苹果APP Store上线。如今,这款采取道具收费为盈利模式的免费游戏,已经取得了200多万的下载量,玩家总数也超百万人,丁懿的公司也随之扭亏为盈,每天都有数万元的现金流入。
公司的步入正轨也引来了风投的关注。2012年7月,一家海外上市的游戏公司,在查看了每日给力的资金流水后,给出了5000万元的估值。
25万元的投入,100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5000多万元的财富估值,丁懿的财富神话难免让人想到2012年火爆一时的游戏Draw Something。
2012年2月6日,Draw Something正式登录Android和iOS平台。仅仅五周的时间,其下载量便超过2000万次,1小时最多在线人数450万,每天收入更是高达25万美元。
2012年3月,著名社交游戏公司Zynga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险些倒闭的Draw Something开发商OMGPOP。这宗交易制造的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一个有关财富的幻象。
“手机游戏的回报很丰厚,但失败概率太大了。”丁懿罗列了一组数字:手机游戏行业,真正赚钱的不到10%,80%的人连游戏成本都收不回来。
而长尾效应正是让许多投资者折戟的元凶。数据机构尼尔森的调查显示,排名APP Store前十的应用占使用量的43%,前50个应用则占使用量的61%。换言之,位居其后的数十万个应用,要么沉睡在应用商店里无人问津,要么被用户下载安装到手机上便被搁置。
目前,国内移动应用市场有三种现金注入的来源:VC、用户付费和传统的广告。然而,早已习惯免费服务的中国式消费习惯,以及广告客户多来自于APP行业内客户的现象,让VC成为如今诸多开发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是,资本的耐性一向有限。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获得融资的案例是18起,数量较2011年下半年的35起比例下降49%,较2011年同期的32起下降44%。这一连串的数据都在证明一个残酷的现实:资本大门正在关闭。 在丁懿看来,内容的夯实才是一款应用立足的根本。一般一款热门应用生命周期多在一年左右,其下载量和使用率在推出过半年之后便开始进入下行期。为了不重蹈Draw Something骤热骤冷的覆辙,丁懿时常需要通过旅行和阅读来摄取灵感,以保持游戏的新鲜度。同时,还会为付费较高的VIP用户提供一对一的专属服务,以增加客户粘性。
作为城市交通服务类应用“哪儿堵”的开发者,茅侃侃认为应用只是服务入口,其成败在于捕捉用户体验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竞争力。茅侃侃以交通服务应用举例,其未来趋势将融入修车和事故快速处理在内的线下服务,而前期的客户拓展和维护则是重要的成本构成。
哥伦布的新媒体
APP海啸带来的除了财富,还有对传统媒体产业灾难性的冲击。然而,伴随新媒体时代的持续发酵,它有如新大陆一般成为求生的目的地,而同样的改变也在诸多行业中萌发。
2012年岁末之际,市场分析公司Distimo发布了一份APP市场年度分析报告。调查显示,从2012年度8月到11月,Google Play的每日营收成长率升至43%。对此该公司分析师Jordan Kahn 表示,Android 应用市场营收成长显著。
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连接
设备(PC、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36亿部,其中,三星排名首位,苹果排名第二。而巧合的是,这却与安卓系统的快速成长期惊人的契合。诸多数字都在印证着一个事实:应用决定销量。
不久前,黑莓发布了一款名为Blippar的APP。这是一款基于Android和iOS平台的应用,用户下载之后只要登录黑莓为此特地开设的网页,便可通过手机浏览器体验黑莓10系统的特色功能。尽管,用户因此转移至黑莓平台的成效犹未知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应用为王”的移动终端时代,APP不仅是各厂商的生存之本,也成为营销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借助APP营销的何止黑莓一家。2012年,快销服装品牌优衣库推出了名为UNIQLO WAKEUP的闹钟应用。简单的功能,小清新的音乐和UI设计,使其迅速入围APP Store热门榜单。尽管,这是一款免费应用,同时不牵扯任何产品的销售,但其最终产生的利益却体现在APP的直接营收之外。通过这款应用,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知被不断提升,优衣库年轻、亲民、有趣、不拘一格的品牌形象也被传递。同时,品牌因此介入到使用者的生活中,在两者间形成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和不可替代的间接价值,而这样的效果也是品牌行销的最终动机。
押宝APP还有传统媒体行业。
互联网的蓬勃兴起让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迷失了方向。伴随手机阅读的兴起,APP也随之成为传统媒体救赎之路上新大陆。
对于“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而言,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其APP只是将纸质内容进行简单的搬运,其实不然。为吸引更多硬件平台的用户,许多发行商不得不制作多种不同版本的编辑产品,成本也随之陡增。
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33%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用户下载过新闻应用,但只有19%的用户为付费用户。换言之,发行商付出高昂代价开发的应用,却反将自己逼向濒临在死亡的边缘。
《金融时报》的做法似乎给蛮荒的新媒体之路给予了引导:2011年6月,其下架了iPad和iPhone应用,并着力推广了一个由HTML5语言编写的新版网站,其数字业务的收入也因此占到其总收入的40%。
另一大阻力则是一种博弈。很多媒体人认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变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不会有读者愿意花两份钱看同样的东西。随即,是否应该付费阅读的讨论也延展而出。
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曾提出如下结论:要求潜在客户购买应用程序,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免费的,是极大的错误观点。开发者应该想办法让自己的产品免费被取得,而在更好的特色与服务时进行收费。
例如在报纸版面完成后,编辑团队应专门针对移动客户端人群和移动终端的特点,进行“二次编辑”。用户在新媒体上可以看到更多视频,更是对纸质报道的延伸报道。
在老陆看来,一个受欢迎的移动媒体,一定不是原封不动照搬传统纸媒的内容,而是更符合移动终端的介质特性、更适合移动终端用户阅读需求的内容。“只有尊重不同媒体介质的特点,才能给读者付费的动机。”
只是,小小的APP所承载的何止软件公司的财富梦想,无论是追求个性的个人用户,还是身处转型中的一众行业,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那款属于自己的APP。而“应用”的新媒体属性,也在成为亿万人眼中的新机遇和新财富。智能终端应用产业正制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未来。
APP“高级定制”时代
面对APP Store中的数百万应用,与其无从选择,不如顺应潮流,定制一款满足个性需求的个人APP。
2012年10月8日,韩寒主编的应用《ONE·一个》在APP Store上线。尽管不是主流的游戏或社交应用,但这款文学应用却在短短一周内问鼎APP Store中国区免费应用榜。
其实,韩寒并非首个涉足个人APP的公众人物。早在2012年年初,董洁便率先推出了中国首个艺人定制APP。随即,包括杨幂、韩庚在内的众多一线艺人也纷纷打造个人APP,只是其最终的命运一如数十万应用那般,在短时间内石沉大海。
因为市场的趋热,老陆的广告公司在2011年开始试水APP领域。在他看来,明星个人APP的昙花一现,很大程度源于高昂的制作和运营成本。
老陆拿自己为某国际时尚杂志中文版制作的APP为例:除了文字、图片、视频和评论的基础功能外,UI以及创意性功能的设计,是成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款包含以上功能和元素的APP,其所需的成本约在数十万元的量级。而包含博客文章发布,微博分享功能且每日更新的普通APP开发成本在5到10万元之间,其中并不包括开放成本、宣传、推广以及维护经费。此前,韩寒便公开表示《ONE·一个》的成本大概250万元。超高的投入加之其每天发布一张照片,一篇文字,一个问题和答案的创新模式,决定了最终的成功。
除了成本上的因素外,老陆觉得内容也极大地制约着明星APP的发展。“明星APP的内容大多是一些个人的资讯,全新唱片歌曲试听等内容。这就将APP的受众群局限于明星的粉丝,大大制约了商业的发展。一次性的收费软件的模式无法持续营收,而用内置音乐下载等收费插件等模式,又无法与盗版下载对抗。”
作为舶来品,众多国内明星的个人APP多少有些盲目。尽管基础功能一应俱全,但却鲜有独一无二的核心功能。定制APP是一门有关小的艺术,只有专注于一个小点,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所在,不足之处以及需求人群,并将其填充,才能最终被用户所接受。
个人定制APP市场的风生水起似乎印证着需求的重要性。
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小雯打算定制一款在婚礼上使用的APP,向宾客展示婚纱照和婚礼视频。然而,做吃螃蟹的人的成本不菲。四处比价之后,小雯锁定了一家创业期中的软件公司,而对方提供的报价为1.2万元。然而,这依旧远远超过小雯的预算。
“这个价格还算合理,毕竟对于创意产业而言,价格的制定并没有太多依据。”老陆说,对于软件企业和创意团队而言,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和时间方面,利润也较为客观。如一个5万元的项目,三个人的团队一个月便可完成,成本不超过2万元。
面对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益,APP定制市场也吸引了无数淘金者,这其中也不乏和老陆一样半路出家的个人和团队。“去年明显感觉压力的增加,做APP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专业的公司,也有三两人组成的临时团队。”
“如果个人APP要普及,未来一定会有固定模板的‘APP生成服务’产生。”事实上,一款名为“剪客”的应用已悄悄上市,允许一些有人气的人士免费开通自己的个人APP。
移动财富生产线
与个人用户的各有所需不同的是,APP开发者的需求只有一个——制造财富。
2011年1月,刚毕业不久的丁懿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每日给力科技公司,创业方向直指手机游戏。同年9月,其首款产品《文明复兴》在苹果APP Store上线。如今,这款采取道具收费为盈利模式的免费游戏,已经取得了200多万的下载量,玩家总数也超百万人,丁懿的公司也随之扭亏为盈,每天都有数万元的现金流入。
公司的步入正轨也引来了风投的关注。2012年7月,一家海外上市的游戏公司,在查看了每日给力的资金流水后,给出了5000万元的估值。
25万元的投入,100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5000多万元的财富估值,丁懿的财富神话难免让人想到2012年火爆一时的游戏Draw Something。
2012年2月6日,Draw Something正式登录Android和iOS平台。仅仅五周的时间,其下载量便超过2000万次,1小时最多在线人数450万,每天收入更是高达25万美元。
2012年3月,著名社交游戏公司Zynga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险些倒闭的Draw Something开发商OMGPOP。这宗交易制造的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一个有关财富的幻象。
“手机游戏的回报很丰厚,但失败概率太大了。”丁懿罗列了一组数字:手机游戏行业,真正赚钱的不到10%,80%的人连游戏成本都收不回来。
而长尾效应正是让许多投资者折戟的元凶。数据机构尼尔森的调查显示,排名APP Store前十的应用占使用量的43%,前50个应用则占使用量的61%。换言之,位居其后的数十万个应用,要么沉睡在应用商店里无人问津,要么被用户下载安装到手机上便被搁置。
目前,国内移动应用市场有三种现金注入的来源:VC、用户付费和传统的广告。然而,早已习惯免费服务的中国式消费习惯,以及广告客户多来自于APP行业内客户的现象,让VC成为如今诸多开发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是,资本的耐性一向有限。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获得融资的案例是18起,数量较2011年下半年的35起比例下降49%,较2011年同期的32起下降44%。这一连串的数据都在证明一个残酷的现实:资本大门正在关闭。 在丁懿看来,内容的夯实才是一款应用立足的根本。一般一款热门应用生命周期多在一年左右,其下载量和使用率在推出过半年之后便开始进入下行期。为了不重蹈Draw Something骤热骤冷的覆辙,丁懿时常需要通过旅行和阅读来摄取灵感,以保持游戏的新鲜度。同时,还会为付费较高的VIP用户提供一对一的专属服务,以增加客户粘性。
作为城市交通服务类应用“哪儿堵”的开发者,茅侃侃认为应用只是服务入口,其成败在于捕捉用户体验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竞争力。茅侃侃以交通服务应用举例,其未来趋势将融入修车和事故快速处理在内的线下服务,而前期的客户拓展和维护则是重要的成本构成。
哥伦布的新媒体
APP海啸带来的除了财富,还有对传统媒体产业灾难性的冲击。然而,伴随新媒体时代的持续发酵,它有如新大陆一般成为求生的目的地,而同样的改变也在诸多行业中萌发。
2012年岁末之际,市场分析公司Distimo发布了一份APP市场年度分析报告。调查显示,从2012年度8月到11月,Google Play的每日营收成长率升至43%。对此该公司分析师Jordan Kahn 表示,Android 应用市场营收成长显著。
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连接
设备(PC、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36亿部,其中,三星排名首位,苹果排名第二。而巧合的是,这却与安卓系统的快速成长期惊人的契合。诸多数字都在印证着一个事实:应用决定销量。
不久前,黑莓发布了一款名为Blippar的APP。这是一款基于Android和iOS平台的应用,用户下载之后只要登录黑莓为此特地开设的网页,便可通过手机浏览器体验黑莓10系统的特色功能。尽管,用户因此转移至黑莓平台的成效犹未知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应用为王”的移动终端时代,APP不仅是各厂商的生存之本,也成为营销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借助APP营销的何止黑莓一家。2012年,快销服装品牌优衣库推出了名为UNIQLO WAKEUP的闹钟应用。简单的功能,小清新的音乐和UI设计,使其迅速入围APP Store热门榜单。尽管,这是一款免费应用,同时不牵扯任何产品的销售,但其最终产生的利益却体现在APP的直接营收之外。通过这款应用,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知被不断提升,优衣库年轻、亲民、有趣、不拘一格的品牌形象也被传递。同时,品牌因此介入到使用者的生活中,在两者间形成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和不可替代的间接价值,而这样的效果也是品牌行销的最终动机。
押宝APP还有传统媒体行业。
互联网的蓬勃兴起让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迷失了方向。伴随手机阅读的兴起,APP也随之成为传统媒体救赎之路上新大陆。
对于“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而言,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其APP只是将纸质内容进行简单的搬运,其实不然。为吸引更多硬件平台的用户,许多发行商不得不制作多种不同版本的编辑产品,成本也随之陡增。
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33%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用户下载过新闻应用,但只有19%的用户为付费用户。换言之,发行商付出高昂代价开发的应用,却反将自己逼向濒临在死亡的边缘。
《金融时报》的做法似乎给蛮荒的新媒体之路给予了引导:2011年6月,其下架了iPad和iPhone应用,并着力推广了一个由HTML5语言编写的新版网站,其数字业务的收入也因此占到其总收入的40%。
另一大阻力则是一种博弈。很多媒体人认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变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不会有读者愿意花两份钱看同样的东西。随即,是否应该付费阅读的讨论也延展而出。
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曾提出如下结论:要求潜在客户购买应用程序,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免费的,是极大的错误观点。开发者应该想办法让自己的产品免费被取得,而在更好的特色与服务时进行收费。
例如在报纸版面完成后,编辑团队应专门针对移动客户端人群和移动终端的特点,进行“二次编辑”。用户在新媒体上可以看到更多视频,更是对纸质报道的延伸报道。
在老陆看来,一个受欢迎的移动媒体,一定不是原封不动照搬传统纸媒的内容,而是更符合移动终端的介质特性、更适合移动终端用户阅读需求的内容。“只有尊重不同媒体介质的特点,才能给读者付费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