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物证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山——静寂中的巴蜀石窟》
  萧易 撰文 袁蓉荪 摄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定价:68.00元
  《空山——静寂中的巴蜀石窟》,异形16开页,微微泛黄的纸张,朴实雅致,既古典的低调,又极富设计感。这是一部图文书,是有关中国石刻继北方中原之后,在巴蜀发展轨迹的探索发现性纪录。文字由萧易撰写,行文生动又通俗,是极富诗意的文献。图片由袁蓉荪拍摄,神秘、唯美、现实,风格多变,恰是那些散落于荒山野径中的石像,投向尘世的惊艳一瞥。
  翻开书页,时间的气味扑面而来。袁蓉荪借助今人表现石刻,石刻只是影像构成元素之一。他试图通过人与石刻的关系,讲述人的故事,前朝与当代的故事。在袁蓉荪的镜头里,石像是有年龄的,你可以看到光线和风雨如何抚摸着它们,摩挲出沙粒槽纹的肌理质感。沧桑颓败,为精美华丽的石刻造像注入了生命。石像与你近在咫尺,似可以嗅到岩石上的青苔气味、尘土的气息,以及,光线折射过来的石头的温柔。那一瞬间,神性因风蚀熠熠生辉,令人惊叹这人间的艺术瑰宝,感叹尘世空幻,流光当中恍然瞥见了世事无常。
  石窟艺术既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社会现象。佛教石窟自北方一路传入内地,在巴蜀,到底有多少石窟造像?它们各自呈现出什么样的形貌?如何传承演变?它们与人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形成了袁蓉荪拍摄的脉络,而具体表现形式却要复杂得多,直接体现出他个人与石窟的契合深度。一部《空山》镜像,记录了袁蓉荪对石窟拍摄这一选题倾注的心血,让我们看到他在表现形式的直觉把握之外,更多的是对影像内涵的深度思考。
  石窟大多狭小浅险,有不少位于悬崖绝壁和荒山野岭中,给拍摄工作带来的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拍摄临江摩崖,袁蓉荪需要乘船到江上去拍;拍摄悬崖上的石窟,更要爬上几米或十几米高的梯子,寻找可以立足的崖壁。撇开常人的恐高因素,危险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布光,呈现出需要的影调、质感,拍出幽深迂回、别有洞天的胜境来。
  他要等待时机,等待合适的人物出现。有时候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等待此时一缕炊烟升起,石像的残破与人间烟火绵绵不绝,便让镜像有了画外音、有了张力。
  偶尔,他也会组织摆拍。摆拍是个敏感的话题,在纪实摄影领域一直颇有争议。一般认为纪实应该遵循“忠实现场”的原则,不应人为安排场面。这个原则适用于新闻摄影,是必须的。但对于石窟这个处于时间长河中的选题,如何真实的呈现出当代人与石窟的关系,既要考察当地人的习俗传承,又要综合分析当今乡村的存在现状。因此当下一刻所记录的,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上的真实性,这才是摄影家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本书具有的文献价值——考证的严谨性与材料的可信性。
  适当的、合乎逻辑的安排:三三两两朝拜的香客,一个锄地的农人,几只燃烧的红烛和香……这是在忠实于当代石窟与人的关系的真实基础上,对现场的还原和再现,是基于“当代”这一时间单位下的忠实。而正是由于这种再现,使他的摄影作品完全不同于我们印象当中所见的冰冷和枯寒,而留存了当下这个时间片段。
  在袁蓉荪的镜像里,石刻与人,是同一个主体的两种生命形态——俗世里的人和被偶像化了的人;膜拜的和被仰望的,形成这两者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有趣关系。他对这种关系的把握是冷静的,客观的。这跟他本人并不是佛教徒有关,客观的呈现需要适当的距离。而他与石刻之间是亲密的,他钟情于石窟艺术,热爱那些饱经时光打磨的艺术瑰宝,镜像所呈现的质感和温度,被光影唤醒的石刻雕像,是摄影家的激情呈现。
  袁蓉荪让我们看到今人的无助与虔诚。早已消失的石刻工匠的影子,怎样伴随着石刻在今人的体内复活?寥落年迈的香客,新打造的一尊尊石像,要演绎怎样的人世轮回?摄影的价值,除了存鉴、除了审美、除了让我们惊叹之外还有什么?一部《空山》既是对拍摄对象当下状态的记录,又是借以追忆往昔的参照残本,隐藏在图象背后的,是对时间对生命的哲学命题的思考。
其他文献
不管书展的功能、定位如何变迁,可只要它存在一天,出版人还是应该用好这个平台,切忌使自己对书展的体悟只剩下季节和地域概念而已,而更应该应时而变,重视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在“让书与人更好的相遇”上多下功夫,力争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成效的宣传效果。    尽管,北京遭逢60年一遇的严寒,尽管,有关订货会订货功能日趋减弱的评议不绝于耳——今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依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似乎给冬日的寒冷带
期刊
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国家公共外交、促进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和发展机遇。其中主要表现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走出去”的方针政策;一批有实力的新闻出版企业新型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以数字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有力
期刊
《陈独秀江津晚歌:一个人和一家人》  钟法权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定价:32.00元  当前,我国的报告文学呈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批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但总体上说,能传世的精品还不多,与国外相比,与日新月异的其他文体相比,与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质,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争论,不断地明晰起来的。记实性是它的生命——绝不允许虚构与编造
期刊
“走出去”并不是最终目标,中国出版业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真正使中国图书、中国文化进入国外主流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每个有志于对外出版的人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短期内培育“速成林”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诱惑更充满艰辛的过程。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已由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到舞台中心。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期刊
在数字出版时代,依然会有纸质超级畅销书的存在,而这正是以内容为核心优势所主导的。只要占据了内容优势,我们可以任意选择电子阅读器作为载体。因此,传统出版机构向现代出版传媒业转型,要抢占先机仍然是要掌握核心的内容资源。  最近发布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比2010年增长17.7%。其中印刷复制营业收入依旧位居第一;增
期刊
《我的眼睛一睁开》  陈洁 著  金城出版社2012年8月版  定价:38.00元  本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一到单位,收到这样一本书,书名是《我的眼睛一睁开》,这是一本成年人写的书,是成年人写给孩子的书,换句话说,是成年人写给童年回忆的书。  晚间给四岁的孩子念这本书:“公共汽车吃的太多了,肠胃里的人挤着人,所以他怎么都走不动,开始迈步的时候都摇摇晃晃的,一边走还一边放屁。有时候,公共汽车会打个
期刊
编者按:经过一年的耕耘、沉淀,各家出版机构摩拳擦掌,将再度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试身手,展示各自的丰硕成果。为了让大家能提前感受到这场书香盛宴的新鲜热辣,本刊赶在订货会召开前,搜罗了四十多家出版机构即将亮相书展的部分重点图书和活动安排予以介绍。    图书:精彩纷呈亮点多多    人民出版社新推多部巨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十册),由最新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国际MEGA版重新修订。《列宁专题文
期刊
《我的唐山》  林那北 著  海峡书局2012年3月版  定价:35.00元  说到乡愁,我们可能马上就会想起余光中先生这首名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啊,余先生的这曲《乡愁》早已烙在两岸人民的心灵深处。每当
期刊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言,应该多将一些精力放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因为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彼此认知要容易得多。  文学与语言因受众的广泛性,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文化的两个标志。本文以中国文学以及汉语教育两个线索梳理了中国文化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传播的历程,就此考量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实际地位。我们发现,对于中国文化“走
期刊
“十二五”开局之年——  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377.9亿元,各产业基地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89亿元。  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7783种。  全国出版、报刊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4.6亿元。  全国百万人均拥有当年出版图书274种。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15家,发行上市公司6家,印刷上市公司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