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人说:“没有一种内心的安全感,有效学习不可能发生”。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在身心发展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较好的阶段,在处理学习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要求和面临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压力,其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有效指导。
關键词: 数学;渗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92
引言
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更迭,教学的最终目的悄然改变,不但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师者,务必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且充分做到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教之功,善用利器,融入学生的情感。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总会无形的偏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做到了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淡漠了学生对本节课所持有的情感,以及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心理状况下完成的,怎么做学生才能对本节课充满热情和激情,考虑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所持有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的提供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比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数学题,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独立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乐活课堂,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老师要精心组织和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其次,针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老师不要过于严厉地讥讽学生。解决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从回答中找到闪光点,进行表扬。
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投影仪等直观教具,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椭圆》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的运行轨道,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应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体会丰富的数学美。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塑造学生积极健康心理。
(三)设异标新,重在练化,加强学生心理训练。
对于高中数学来说,我们不可能死记硬背,也不可能通过日常的积累就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现在的高中生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喜欢新鲜感。因此,需要设计新型习题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心理训练,知识来源生活,高中教材上的那些数学理论知识也是众多的科学家从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启发,对于这些现象总结规律,最后得到结论。学生练习习题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习题中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正是如此,教师才必须通过习题了解学生的理解吸收程度,对于掌握较差的地方教师可以重点强调可解答,进而克服学生对解题的恐惧心理,这种由解题而造成的恐惧心理得到改善,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也能提高学生自主矫正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解题中才能体会的快乐,心理健康也会得到发展。
(四)批郤导款,方欲固然,强化学生挫折教育。
学生内心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学习成绩的不满,尤其是部分学生平时也很努力地学的,考出来的成绩却很不理想,渐渐地,他们便开始惧怕起数学,还有些学生他们本身数学意志就薄弱、贪玩、自控能力差。对于考出来的数学成绩,根本不敢面对。最好在考前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给学生良好的应试策略,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小考中,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有一种宽松的氛围,这种一张一驰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比如,上周我们组织了一次数学竞赛,我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同学们也都非常积极,同时在竞赛结束后,取得的成绩也极为乐观。而对于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们进行了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成功与失败,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和克服挫折的能力,增强自信,考出好成绩,感受成功的喜悦,取得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尤其对差生,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不足等原因,很难完全做到。但教师至少应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尽可能的维护好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结语
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必须改变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组合。否则,收效不大,我们教师需要从课堂实际出发,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包括一些正确的学习观和抗挫折能力,帮助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润物无声,教育有“心” 数学之路繁华似锦,传授知识,望学子成材成人,心如明日。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33页。
[2]李振生.高中数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7,(08):62-63
[3]马媛:《构建中的高中综合课程》,《课程·教材·教法》年第12期。
[4]杜景明.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6,(61):73-74.
關键词: 数学;渗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92
引言
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更迭,教学的最终目的悄然改变,不但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师者,务必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且充分做到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教之功,善用利器,融入学生的情感。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总会无形的偏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做到了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淡漠了学生对本节课所持有的情感,以及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心理状况下完成的,怎么做学生才能对本节课充满热情和激情,考虑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所持有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的提供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比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数学题,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独立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乐活课堂,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老师要精心组织和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其次,针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老师不要过于严厉地讥讽学生。解决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从回答中找到闪光点,进行表扬。
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投影仪等直观教具,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椭圆》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的运行轨道,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应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体会丰富的数学美。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塑造学生积极健康心理。
(三)设异标新,重在练化,加强学生心理训练。
对于高中数学来说,我们不可能死记硬背,也不可能通过日常的积累就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现在的高中生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喜欢新鲜感。因此,需要设计新型习题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心理训练,知识来源生活,高中教材上的那些数学理论知识也是众多的科学家从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启发,对于这些现象总结规律,最后得到结论。学生练习习题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习题中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正是如此,教师才必须通过习题了解学生的理解吸收程度,对于掌握较差的地方教师可以重点强调可解答,进而克服学生对解题的恐惧心理,这种由解题而造成的恐惧心理得到改善,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也能提高学生自主矫正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解题中才能体会的快乐,心理健康也会得到发展。
(四)批郤导款,方欲固然,强化学生挫折教育。
学生内心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学习成绩的不满,尤其是部分学生平时也很努力地学的,考出来的成绩却很不理想,渐渐地,他们便开始惧怕起数学,还有些学生他们本身数学意志就薄弱、贪玩、自控能力差。对于考出来的数学成绩,根本不敢面对。最好在考前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给学生良好的应试策略,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小考中,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有一种宽松的氛围,这种一张一驰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比如,上周我们组织了一次数学竞赛,我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同学们也都非常积极,同时在竞赛结束后,取得的成绩也极为乐观。而对于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们进行了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成功与失败,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和克服挫折的能力,增强自信,考出好成绩,感受成功的喜悦,取得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尤其对差生,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不足等原因,很难完全做到。但教师至少应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尽可能的维护好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结语
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必须改变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组合。否则,收效不大,我们教师需要从课堂实际出发,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包括一些正确的学习观和抗挫折能力,帮助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润物无声,教育有“心” 数学之路繁华似锦,传授知识,望学子成材成人,心如明日。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33页。
[2]李振生.高中数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7,(08):62-63
[3]马媛:《构建中的高中综合课程》,《课程·教材·教法》年第12期。
[4]杜景明.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6,(6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