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优势互补的队伍——团队的路基

来源 :科技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p1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团队是企业创立发展乃至成功长大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的核心。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立优势互补、专业能力完美搭配的“异质性”创业团队是保持创业团队稳定的关键。在创建一个团队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考虑成员之间的知识、资源、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成员的知识结构越合理,创业的成功性越大,这种互补将会有助于强化团队成员间彼此的合作。
  
  案例一:南京冠亚神似微软的完美搭档
  
  南京冠亚电源设备有限公司是张海波、张光海两兄弟于2001年创立。经过他俩以及冠亚员工的不懈努力,目前冠亚的注册资本已是五百万元,今年的销售收入也将达到两千万元。
  这两位老总是兄弟,也许正是有了这层关系,他们才走到了一起,组成了类似于微软比尔·盖茨和鲍尔默的搭档组合:一个懂技术有战略眼光,一个是善于管理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实干家。
  张海波技术出生,负责冠亚技术层面的工作,带领技术创新团队进行产品研发,是业内的技术权威,从而在产品研发方面引领冠亚不断向前发展。他们研发的产品每年的销售额少则几百万元,多则有无限广阔的市场,无法用常量来衡量。
  张光海副总负责冠亚日常管理。他在国营企业呆了十几年,学会了怎样管理公司、怎样和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张光海不苟言笑,却能够以他独到的管理方式把冠亚管理得井井有条。
  
  案例二:新涛互补团队创造上海的“硅谷神话”
  
  IDT新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以“创业团队+风险投资”的硅谷模式创立的一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创业团队由自硅谷回国的华裔专家组成。当时公司的三位创始人,董事长岑英权60年代从香港到美国读书;总经理黄浩明7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深造;总工程师杨崇和80年代从北京到美国留学。他们先后在硅谷供职于美国公司,都有不同的经历。公司创立以后,三个人都进行了创业转型,分管公司发展的三大块:市场销售,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
  1997年,新涛公司上海公司成立后两次成功融资共940万美元;2001年4月,他们创造了“硅谷神话”—新涛以公司融资的近十倍的价格被美国IDT公司并购,写下硅谷人在上海创业成功的篇章。
  
  优势互补是团队搭建的路基
  
  团队竞争是小企业赖以战胜大企业的主要法宝。大企业可以用到非常好的职业经理人,而小企业则只能通过团队精神在人力资源上超过大企业。所以,寻找到好的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是创业成功一半的保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最专业的事就要交给最专业的人去做,胜算才会更大;也只有优势互补的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其组合潜能,也肯定优于个人创业的单打独斗。
  在一个创业团队中,成员的知识结构越合理,创业的成功性越大。纯粹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公司容易形成技术为王、产品为导向的情况,从而使产品的研发育市场脱节;全部是市场和销售人员组成的创业团队缺乏对技术的领悟力和敏感性,也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创业团队的成员选择上,必须充分注意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等,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
  另外,一个优势互补团队所掌握的可控社会资源以及潜在可用资源会更有利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对社会资源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种子期的项目,团队往往以技术人员为主;对于发展扩张期的项目,技术和市场开拓并重;而对于成熟期、规模较大的企业,管理人才的权重必需加强。
  因此,一个完整的、具有高效运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必须包括技术类人才、市场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但在团队形成之初,并不需要以上各方面的成员全部具备,在必要时,一个或多个成员去学习团队所缺乏的某种技能,从而使团队充分发挥其潜能的事情并不少见。
  
  如何建立一支优势互补的团队?
  
  要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主内与主外的不同人才、耐心的总管和具有战略眼光的领袖、技术与市场等各方面的人才固然不可偏废。但团队的搭配上更应注意个人性格与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团队里总能有提出建设性的可行性建议和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批判性成员,这对创业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项目核心技术人员,要舍得花投资延聘最优秀的专业人才。
  但是在挑选合作伙伴时,除了要考虑到优势互补外,还应非常谨慎,多考虑到其它方面的因素。首先团队的成员应该都是有梦想的人,是为了做出一番事业而走到一起,而不是为了简单的现实利益。而且,都应该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理念,在事业的发展、人生的理念上也很接近。只有价值观念相近、个人素质较高的人在一起组成的团队,创业的成功性才会更大。
  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必须是对企业的创业项目有热情的人,并且有每天长时间工作的。因为任何人才,不管其专业水平多么高,如果对创业事业的信心不足,都将无法适应创业的需求。
  另外,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还要注意个人的人格素养和能力。人格素养无非是人品,是诚实,是宽容,是为对方设身处地的思维方式,是负责任的为人处世方法。只有具备了这样素质的团队才能形成一种新型的健康关系,团队的团结和协作才是可预期的。
  每个类型的人都会表现出一种主导风格,也会兼有一些其他风格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必须在创业团队形成之前,必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充分的了解,了解彼此的个性,学会跟不同风格的人打交道,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效率。
其他文献
在西方,具有创新能力的发明人被认为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天使”。然而,“天使之路”——专利发明却充满了艰辛,不惟是发明本身的艰辛,更有发明人生活的困顿。我们身边的不少“天使”行走在社会边缘,凄凉的生活境遇令常人难以想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激情四射、才华横溢的“天使”无法展开智慧的翅膀呢?  专利发明人普遍的困顿生活现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性格缺陷和观念滞后。不可否认,许多专利发明人对发明十分
期刊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世界的瞩目,而中国广大的市场也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2008年北京将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的世博会,这些活动不仅会为中国本身赢得许多的产业开发和广大的市场,也使得国外众多知名公司想参与到其中来,共同分享市场这个大蛋糕。  一向以全球技术创新源泉著称的以色列当然也不愿意放弃这个大好的机会。在6月22日,以以色列国第一副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为首的代表团率领以色列
期刊
“营造区域创业氛围”系列沙龙4——  参与人员: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白楠生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戴海根  温州佳易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迦易  温州华信仪表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克新  浙江方泰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河  《科技创业》杂志记者 范伟军 章张  时间:2004年6月16日  地点: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原本偏居
期刊
过去在中国创业领域非常活跃的风险投资企业大多是海外风险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或者是规模有限的国内产业投资基金。与传统的风险投资机构不同的是,维众投资机构致力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风险投资品牌,这个机构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立、自己管理的风险投资企业,目前已经吸收了超过7000万美金的海外基金,而且只投资于中国大陆这个区域。  今天的中国,不但成为了全球产业投资的热土,也正在成为风险投资企业逐步关注的
期刊
人物简介:  于正刚,45岁,1981年山东大学化学院毕业,并留校参加工作,1996年创办“济南明顺光电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万,2000年创办“山东明顺光电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并进入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企业,2004年新增资金260万,从创业服务中心毕业。  同于正刚聊天,反复轮回着一个创业企业在谨慎与大胆的发展中的平衡问题。对于总而言,1996年能从山东大学那样一个优裕的环
期刊
应永伟是那种很文气的企业家,也许有人会以为这样的人不太适合创业,但应永伟正是凭借着自己的特有“文气”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就了上海申菲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今天的辉煌;不仅如此,上海申菲在这种“文气”的引领下,会走得更远、更好……  回想起当初辛酸苦辣的创业历程,应永伟有很多心里话如骨鲠在喉,尽管,任何的言语在创业的“血与泪”面前,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血与泪的创业    应永伟原
期刊
有人说创业是年轻人的事,的确,在这集故事中创业者以年轻人居多,因为年轻人有冲劲与激情。但我发现,创业中人其实也不乏中老年人,有的甚至已近古稀,而且他们同样是雄心勃勃。可见,创业并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能有一颗创业的心。  还有人说创业需要依赖财力的支持,的确,有的创业者是依靠了风险投资的帮助,有的甚至堪称“资本运营”的高手,但也有的是靠自己艰苦奋斗并尽量减少对外来资金的依靠而取得成功。原来,创业并没有
期刊
2004年3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上,一直垄断尖端的振动试验台市场的美国、英国、日本厂商,大惊失色,惊呼“狼来了”,令他们惊恐不已的“狼”——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创立9年的民营企业,一跃成为世界第6家有能力生产16吨级振动试验台的厂家。  只有120名员工的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缘何令西方社会震惊?它的成长之路给人以哪些启迪?    辉煌的发展历程    国有大厂
期刊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其特别之处不只在于他们太年轻,更在于他们涉世不深,没有工作经验,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为人处世等还不够成熟。不经过工作的磨炼,跳过“职员”阶段,就直接去做“老板”,他们能做好“老板”吗?正是因为这样,大学生当“老板”所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道理很简单,创业的大学生们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逐步积累,以自己的经历去体会,去思索,不断悟出当“老板”
期刊
对今天的创业者、企业家而言,团队的重要已无须多言。  但在小企业如何长大中,团队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却不少。在本期特别关注“小企业如何长大”的“团队篇”里,众多的案例和撰写者的多侧面多角度分析,一定可以带给读者颇多启示和感慨。仔细归纳团队问题,可以发现,小企业在长大的过程中,团队也随之在不断演变,这种演变充满哲理,认真揣摩更觉意味深长。  首先,创业者在最初创建企业的过程中,团队的作用相对不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