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十字军东征是欧洲历史上发生的一件既荒唐又影响很大的历史事件,事件的发生与基督教会密切相关,那么事件的结果必将对基督教会产生影响,作为教会的头目,教皇的权力也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将通过阐述儿童十字军东征这一事件及中世纪教皇权力的变化,揭示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儿童十字军东征 教皇权威 衰落
一、儿童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一)中世纪欧洲长期积淀的社会经济问题
从10世纪开始,西欧经济发展使得对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封建主为了满足自身对奢侈生活的追求,不断加重对自耕农和农奴的剥削,这使得大批农奴和自耕农渴望去东方寻找新的土地。同时,为了防止领地被分割,西欧大多数实行长子继承制,长子以外的无地骑士为了得到土地与财富,十分热衷于到东方去掠夺土地与财富。其次,教皇追求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又渴望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力。最后是西欧商人的支持,他们很早就垂涎于地中海东部海港在东西方贸易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意大利共和国的商人积极支持十字军东征。
(二)朝圣传统与狂热的宗教激情
基督教的朝圣传统始于四世纪,其教义要求信徒到圣地朝拜来进行赎罪。从十世纪开始,到圣地朝圣的人越来越多,十一世纪开始,规模较大的朝圣集团开始出现,且耶路撒冷也取代康博拉提斯和罗马而成为主要的朝圣地。这些朝圣的信徒为他们打通了通往东方的道路,同时鼓舞了西欧人的宗教热情。
整个十二世纪,东征的火焰使西欧人的宗教热情持续增长。“真十字架”丢失,萨拉丁攻陷耶路撒冷,直接导致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爆发,但十字军却未能收回圣地。于是,解放圣地成为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首要目标。第四次东征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迹,阵亡的战士被当做荣耀进行纪念。第四次十字军运动在孕育儿童十字军的角色上具有雙重意义。首先,它体现了一个象征性的结束。一部分人对第四次东征运动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其次,它标志着前儿童十字军史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因为第四次东征的后果与一个新的十字军危机有直接的联系,这场危机离沙特瑞恩比离圣地要更近。最重要的是,这次新的危机几乎促成了儿童十字军的诞生。
(三)穆斯林的扩张所带来的西班牙危机的刺激
倭马亚王朝灭亡后,其残部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并占领该岛的大部分土地。 714年开始,该地区的基督徒开始着手收复被穆斯林占领的土地。到十二世纪后期,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197年,阿布·优素福·叶尔孤白率军击败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八世的军队,又连下马德里及托莱多两城。穆斯林在西班牙势力的增长使基督徒开始担心西班牙的命运是否会是整个基督世界命运的写照。因此,基督教的各国君主均认为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将到来。
战争的危机使人们人心中的宗教狂热被重新焕发,危机转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没有缓解人们面对危机的情绪,而是激励、加重了它。
(四)纯洁无罪的儿童才能解放圣城的谣言在西欧的传播
第四次十字军失败后,只有纯洁无罪的儿童才能解放圣城的谣言在西欧广为传播。于是两位“神童”应运而生,他们分别是法国克罗兹村的牧羊男孩史蒂芬和德国的尼古拉斯。史蒂芬声称他在牧羊的时候遇到了上帝,上帝给了他一封信,要他转交给法国国王,然后他走上了给国王送信的道路。当消息传开后,数万名牧羊儿童簇拥到他的身边追随着他,一起踏上了送信之路。德国的儿童十字军领袖是科隆郊区的村童尼古拉斯,他声称见到了上帝的使者,使者告诉他:“主的陵寝不能使用武力,只能用和平的方式去解放”。他把与上帝使者见面的情形说的那么真切感人,以至人们普遍相信他就是被上帝赋予神力的领袖,纷纷追随着他去解放主的坟墓。
二、儿童十字军东征的结局
当法国的十字军见到国王时,国王命令他们就地解散,返回自己的家乡。解散后的这些儿童踪迹很是神秘。其中一部可能听从国王的话回到了家乡,而剩下的可能依然满怀希望去上帝那里了,而要去上帝那里最有可能的就是穿越地中海,因此,有史家猜测,他们可能去地中海了。另有一个传闻说,这群孩子来到了马赛,这时出现了两个商人,他们把这群孩子骗上船说要带他们去耶路撒冷,然而刚离开马赛不久就遇到了风暴,其中两艘船沉没,船上的人全部丧生,其余的船只到达了东方,却不是耶路撒冷,而是非洲的埃及和阿尔及利亚,贪心的船主把他们全部卖作了奴隶。
德国儿童十字军在前进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不断减员,但在他们经过的地方亦不断有人补充进来,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片辽阔的大海,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海水在他们眼前分开的场景,然而,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后来的事便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些儿童大部分留在在了热那亚,因为他们已经无力返回家乡了。另一位编年史家说,一些孩子在海边时就被海盗掳走,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从比萨坐船去圣地了。一部分童子军在返回家乡的途中因精疲力竭而亡。
总之,儿童十字军的结局是众说纷纭,真正的结局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使法国和德国数万儿童丧生,西欧人的心理有了一层阴影,教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教皇的权力也以此为转折点开始衰落。
三、儿童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与教皇权威的衰落
(一)教皇权威逐渐衰落的历程。自十世纪至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这段时期,教皇在激烈的教俗之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英诺森三世更使教皇权达到权力的巅峰。然而在与教皇的斗争中失败的君主不甘心屈居教皇之下,随时准备反扑。“卡诺莎事件”之后不久,亨利向教皇支持的鲁道夫发难并取得胜利,然后亨利开始向教皇进攻,1084年,罗马陷落,亨利由自己任命的教皇为其加冕称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精神的兴起,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爆发了反基督教的宗教异端运动,虽然这些运动都被教皇镇压,但激发了西欧各阶层的反教会情绪。与此同时,西欧各君主国上层王权逐渐增长,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逐渐把矛头对准了教会。1215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支持下登上王位,他首先取得了诸侯的支持,又以参加十字军东征和赞成恢复教皇领地为条件取得教皇的信任,虽然如此,但他并不打算信守诺言,导致与教皇反目。当他率十字军到达东方后,并未与穆斯林军队进行直接的交战,而是通过谈判的方式进入耶路撒冷,并占有一条与之相连的“走廊”,作为交换,他同意不支持任何由十字军发起的对穆斯林的敌对行为。消息传到欧洲,教皇就立即宣布停止耶路撒冷的一切宗教活动,同时出兵攻打其在意大利的属地。腓特烈迅速返回意大利,并轻易击败了教皇的军队。1230年,时任教皇格里哥利九世被迫让步。次年,他为西西里王国颁布了一项法令,宣布在立法审判方面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法兰西,王室权力在整个十三世纪不断加强。在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加强君权的基础上,卡佩王朝的四代君朝这个方向继续发展。路易八世用分封世袭领地的方式代替以前的行政管理,使王室权力得到加强。1285年,法王腓力三世和教皇马丁四世双亡,新任皇帝腓力四世一心想继续扩大王权,而教皇却认为日益形成和巩固的君主政体是其扩大影响的主要障碍之一。1295年,腓力因英王爱德华一世占领加斯科涅公爵领地而准备与之开战,为了筹集战费,他准备向教士征税。次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的禁令,腓力四世则禁止领地内的金银出口,把从法兰西流向教廷的财源切断。另外,腓力宣布支持“谴责卜尼法斯是篡位者”的声明,这使得教皇不得不彻底让步,并宣布路易九世为圣徒。不久,两者又反目,卜尼法斯重申“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的禁令,革除腓力教藉,颁布《一圣教喻》。腓力先发制人,他让威廉·德·诺加雷特罗织了教皇的二十九大罪状,并将其逮捕。虽然很快得到释放,但其因不堪忍受巨大的打击与羞辱,不久去世。继任教皇不到两年就去世,新教皇克莱芒五世即位后被迫迁到法国边境的阿维农,成为法王控制下的傀儡。以后的几位教皇也都驻在此城,史称“阿维农之囚”。这标志着西欧教权衰落并受制于王权。
(二)儿童十字军运动失败对教皇权威的打击
1.民众宗教热情降低。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统治的下层犹太人民中间,他们不甘忍受罗马人的残酷统治而起身反抗,却总是遭到镇压,他们便把希望寄托于宗教上。此外,基督教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以得到上帝赐福的宗教思想以及其朴素的社会平等思想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八世纪穆斯林教徒占领伊比利亚半岛的领土开始,两种宗教陷入了激烈的斗争中。西班牙危机之后,这种争端越发激烈,教皇为了维护自己宗教的地位及利益,大肆进行鼓动性的宣传,宣称决定性的战役即将来临,号召人们进行“圣战”。如果说基督教刚产生时它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的话,那么现在它就变成了人们的一种信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使战争性质发生改变,教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儿童十字军运动之后,成千上万的儿童死于非命,教会信誉丧失殆尽,它在人们心目的的形象开始崩塌。换句话说,他们的信仰倒塌了,他们纷纷脱离教会,寻找新的信仰。
2.世俗君主权威的增长。十三世纪是西欧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发展完善的时期,这一系列变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儿童十字军运动失败后,人们对宗教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在之前的教俗之争中失败的各国君主为了争取斗争的主动权,都极力加强和完善中央政府的机构与职能。法兰西到十四世纪初绝对王权和强大的官僚制度初步形成。英格兰的代议政府开始形成。各国君主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民众的忠诚也逐渐转向世俗君主和国家。
3.社会环境的变迁。十世纪以后,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始勃兴。在十、十一世纪的近两百年间,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意大利商人夺取了地中海东部的港口,垄断了地中海上的商业贸易,为意大利的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城市工商业阶层以及新兴的市民阶层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来保证其正常的商贸活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使教皇贪婪自私的本性暴露无疑,儿童十字军运动的结果使教会信誉丧失,人们逐渐认识到:教皇对内不能保持稳定的化境和统一的市场,对外不能维护以及扩大其对外贸易。西欧各国君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工商业,采取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得了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支持。
4.宗教的精神枷锁开始消失。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级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寻找摆脱基督教神学思想禁锢和争取思想自由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个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以摆脱基督教的神学羁绊、建设世俗文化为己任。到11世纪时出现了代表城市文学的文学作品《狐狸列那的故事》,在哲学领域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给基督教的封建精神支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外,对知识的大量需求催生了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十三世纪初,巴黎大学诞生。还有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的图卢兹大学等,它们开展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不仅成为学术研究与世俗文化的摇篮,而且使市民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前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人们开始对教皇甚至是圣地的神圣权威产生怀疑;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突然改变方向,這把教会残忍贪婪的本性暴漏无遗。儿童十字军东征使数万儿童丧生,给人们心里造成极大的创伤。虽然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们目的各不相同,但十字军东征的结果却使人们认识到:教会与战争并不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现世的幸福,相反,他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灾难。加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现世的幸福需要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教会的说教只是镜花水月。
结语
中世纪教皇权力的兴起与十字军东征和各社会阶层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是有条件的,一旦这些条件消失,它就会回到甚至低于原来的状态。而中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教会鼓励的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就是促使这些条件消失的推力。如果把教皇权比作一只骆驼的话,那上述那些“推力”就是骆驼背上的稻草,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备受争议的儿童十字军东征。虽然许多人并不认为他是一次东征,但它的影响确实不可小觑。它使教皇的信誉降低,对教会的热情减退,开始把关注的焦点从神转移到人,开始从追求来世的解脱转移到追求现世的幸福。
注释:
【1】曲墨:《浅析儿童十字军运动及其成因》,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4页。
【2】黄训经:《儿童十字军东征》,《世界博览》,2003年第4期,第25页。
【3】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8页。
【4】马昕杰:《早期西欧城市兴起与市民精神的萌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页。
【参考文献】
【1】 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黄训经.儿童十字军东征[J].世界博览,2003,(04).
【3】向伟.中世纪欧洲儿童十字军东征原因探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苗玉龙.论教皇权在十字军东征中的兴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8).
【5】李方恩.害死数万儿童的十字军东征[J].文史博览,2014,(01).
【6】黄波.中世纪欧洲十字军东征原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3).
【7】汪诗明.中世纪西欧教俗之争宏观背景之剖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2,(04).
【关键词】:儿童十字军东征 教皇权威 衰落
一、儿童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一)中世纪欧洲长期积淀的社会经济问题
从10世纪开始,西欧经济发展使得对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封建主为了满足自身对奢侈生活的追求,不断加重对自耕农和农奴的剥削,这使得大批农奴和自耕农渴望去东方寻找新的土地。同时,为了防止领地被分割,西欧大多数实行长子继承制,长子以外的无地骑士为了得到土地与财富,十分热衷于到东方去掠夺土地与财富。其次,教皇追求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又渴望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力。最后是西欧商人的支持,他们很早就垂涎于地中海东部海港在东西方贸易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意大利共和国的商人积极支持十字军东征。
(二)朝圣传统与狂热的宗教激情
基督教的朝圣传统始于四世纪,其教义要求信徒到圣地朝拜来进行赎罪。从十世纪开始,到圣地朝圣的人越来越多,十一世纪开始,规模较大的朝圣集团开始出现,且耶路撒冷也取代康博拉提斯和罗马而成为主要的朝圣地。这些朝圣的信徒为他们打通了通往东方的道路,同时鼓舞了西欧人的宗教热情。
整个十二世纪,东征的火焰使西欧人的宗教热情持续增长。“真十字架”丢失,萨拉丁攻陷耶路撒冷,直接导致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爆发,但十字军却未能收回圣地。于是,解放圣地成为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首要目标。第四次东征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迹,阵亡的战士被当做荣耀进行纪念。第四次十字军运动在孕育儿童十字军的角色上具有雙重意义。首先,它体现了一个象征性的结束。一部分人对第四次东征运动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其次,它标志着前儿童十字军史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因为第四次东征的后果与一个新的十字军危机有直接的联系,这场危机离沙特瑞恩比离圣地要更近。最重要的是,这次新的危机几乎促成了儿童十字军的诞生。
(三)穆斯林的扩张所带来的西班牙危机的刺激
倭马亚王朝灭亡后,其残部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并占领该岛的大部分土地。 714年开始,该地区的基督徒开始着手收复被穆斯林占领的土地。到十二世纪后期,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197年,阿布·优素福·叶尔孤白率军击败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八世的军队,又连下马德里及托莱多两城。穆斯林在西班牙势力的增长使基督徒开始担心西班牙的命运是否会是整个基督世界命运的写照。因此,基督教的各国君主均认为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将到来。
战争的危机使人们人心中的宗教狂热被重新焕发,危机转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没有缓解人们面对危机的情绪,而是激励、加重了它。
(四)纯洁无罪的儿童才能解放圣城的谣言在西欧的传播
第四次十字军失败后,只有纯洁无罪的儿童才能解放圣城的谣言在西欧广为传播。于是两位“神童”应运而生,他们分别是法国克罗兹村的牧羊男孩史蒂芬和德国的尼古拉斯。史蒂芬声称他在牧羊的时候遇到了上帝,上帝给了他一封信,要他转交给法国国王,然后他走上了给国王送信的道路。当消息传开后,数万名牧羊儿童簇拥到他的身边追随着他,一起踏上了送信之路。德国的儿童十字军领袖是科隆郊区的村童尼古拉斯,他声称见到了上帝的使者,使者告诉他:“主的陵寝不能使用武力,只能用和平的方式去解放”。他把与上帝使者见面的情形说的那么真切感人,以至人们普遍相信他就是被上帝赋予神力的领袖,纷纷追随着他去解放主的坟墓。
二、儿童十字军东征的结局
当法国的十字军见到国王时,国王命令他们就地解散,返回自己的家乡。解散后的这些儿童踪迹很是神秘。其中一部可能听从国王的话回到了家乡,而剩下的可能依然满怀希望去上帝那里了,而要去上帝那里最有可能的就是穿越地中海,因此,有史家猜测,他们可能去地中海了。另有一个传闻说,这群孩子来到了马赛,这时出现了两个商人,他们把这群孩子骗上船说要带他们去耶路撒冷,然而刚离开马赛不久就遇到了风暴,其中两艘船沉没,船上的人全部丧生,其余的船只到达了东方,却不是耶路撒冷,而是非洲的埃及和阿尔及利亚,贪心的船主把他们全部卖作了奴隶。
德国儿童十字军在前进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不断减员,但在他们经过的地方亦不断有人补充进来,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片辽阔的大海,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海水在他们眼前分开的场景,然而,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后来的事便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些儿童大部分留在在了热那亚,因为他们已经无力返回家乡了。另一位编年史家说,一些孩子在海边时就被海盗掳走,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从比萨坐船去圣地了。一部分童子军在返回家乡的途中因精疲力竭而亡。
总之,儿童十字军的结局是众说纷纭,真正的结局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使法国和德国数万儿童丧生,西欧人的心理有了一层阴影,教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教皇的权力也以此为转折点开始衰落。
三、儿童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与教皇权威的衰落
(一)教皇权威逐渐衰落的历程。自十世纪至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这段时期,教皇在激烈的教俗之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英诺森三世更使教皇权达到权力的巅峰。然而在与教皇的斗争中失败的君主不甘心屈居教皇之下,随时准备反扑。“卡诺莎事件”之后不久,亨利向教皇支持的鲁道夫发难并取得胜利,然后亨利开始向教皇进攻,1084年,罗马陷落,亨利由自己任命的教皇为其加冕称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精神的兴起,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爆发了反基督教的宗教异端运动,虽然这些运动都被教皇镇压,但激发了西欧各阶层的反教会情绪。与此同时,西欧各君主国上层王权逐渐增长,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逐渐把矛头对准了教会。1215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支持下登上王位,他首先取得了诸侯的支持,又以参加十字军东征和赞成恢复教皇领地为条件取得教皇的信任,虽然如此,但他并不打算信守诺言,导致与教皇反目。当他率十字军到达东方后,并未与穆斯林军队进行直接的交战,而是通过谈判的方式进入耶路撒冷,并占有一条与之相连的“走廊”,作为交换,他同意不支持任何由十字军发起的对穆斯林的敌对行为。消息传到欧洲,教皇就立即宣布停止耶路撒冷的一切宗教活动,同时出兵攻打其在意大利的属地。腓特烈迅速返回意大利,并轻易击败了教皇的军队。1230年,时任教皇格里哥利九世被迫让步。次年,他为西西里王国颁布了一项法令,宣布在立法审判方面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法兰西,王室权力在整个十三世纪不断加强。在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加强君权的基础上,卡佩王朝的四代君朝这个方向继续发展。路易八世用分封世袭领地的方式代替以前的行政管理,使王室权力得到加强。1285年,法王腓力三世和教皇马丁四世双亡,新任皇帝腓力四世一心想继续扩大王权,而教皇却认为日益形成和巩固的君主政体是其扩大影响的主要障碍之一。1295年,腓力因英王爱德华一世占领加斯科涅公爵领地而准备与之开战,为了筹集战费,他准备向教士征税。次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的禁令,腓力四世则禁止领地内的金银出口,把从法兰西流向教廷的财源切断。另外,腓力宣布支持“谴责卜尼法斯是篡位者”的声明,这使得教皇不得不彻底让步,并宣布路易九世为圣徒。不久,两者又反目,卜尼法斯重申“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的禁令,革除腓力教藉,颁布《一圣教喻》。腓力先发制人,他让威廉·德·诺加雷特罗织了教皇的二十九大罪状,并将其逮捕。虽然很快得到释放,但其因不堪忍受巨大的打击与羞辱,不久去世。继任教皇不到两年就去世,新教皇克莱芒五世即位后被迫迁到法国边境的阿维农,成为法王控制下的傀儡。以后的几位教皇也都驻在此城,史称“阿维农之囚”。这标志着西欧教权衰落并受制于王权。
(二)儿童十字军运动失败对教皇权威的打击
1.民众宗教热情降低。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统治的下层犹太人民中间,他们不甘忍受罗马人的残酷统治而起身反抗,却总是遭到镇压,他们便把希望寄托于宗教上。此外,基督教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以得到上帝赐福的宗教思想以及其朴素的社会平等思想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八世纪穆斯林教徒占领伊比利亚半岛的领土开始,两种宗教陷入了激烈的斗争中。西班牙危机之后,这种争端越发激烈,教皇为了维护自己宗教的地位及利益,大肆进行鼓动性的宣传,宣称决定性的战役即将来临,号召人们进行“圣战”。如果说基督教刚产生时它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的话,那么现在它就变成了人们的一种信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使战争性质发生改变,教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儿童十字军运动之后,成千上万的儿童死于非命,教会信誉丧失殆尽,它在人们心目的的形象开始崩塌。换句话说,他们的信仰倒塌了,他们纷纷脱离教会,寻找新的信仰。
2.世俗君主权威的增长。十三世纪是西欧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发展完善的时期,这一系列变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儿童十字军运动失败后,人们对宗教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在之前的教俗之争中失败的各国君主为了争取斗争的主动权,都极力加强和完善中央政府的机构与职能。法兰西到十四世纪初绝对王权和强大的官僚制度初步形成。英格兰的代议政府开始形成。各国君主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民众的忠诚也逐渐转向世俗君主和国家。
3.社会环境的变迁。十世纪以后,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始勃兴。在十、十一世纪的近两百年间,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意大利商人夺取了地中海东部的港口,垄断了地中海上的商业贸易,为意大利的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城市工商业阶层以及新兴的市民阶层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来保证其正常的商贸活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使教皇贪婪自私的本性暴露无疑,儿童十字军运动的结果使教会信誉丧失,人们逐渐认识到:教皇对内不能保持稳定的化境和统一的市场,对外不能维护以及扩大其对外贸易。西欧各国君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工商业,采取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得了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支持。
4.宗教的精神枷锁开始消失。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级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寻找摆脱基督教神学思想禁锢和争取思想自由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个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以摆脱基督教的神学羁绊、建设世俗文化为己任。到11世纪时出现了代表城市文学的文学作品《狐狸列那的故事》,在哲学领域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给基督教的封建精神支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外,对知识的大量需求催生了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十三世纪初,巴黎大学诞生。还有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的图卢兹大学等,它们开展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不仅成为学术研究与世俗文化的摇篮,而且使市民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前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人们开始对教皇甚至是圣地的神圣权威产生怀疑;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突然改变方向,這把教会残忍贪婪的本性暴漏无遗。儿童十字军东征使数万儿童丧生,给人们心里造成极大的创伤。虽然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们目的各不相同,但十字军东征的结果却使人们认识到:教会与战争并不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现世的幸福,相反,他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灾难。加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现世的幸福需要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教会的说教只是镜花水月。
结语
中世纪教皇权力的兴起与十字军东征和各社会阶层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是有条件的,一旦这些条件消失,它就会回到甚至低于原来的状态。而中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教会鼓励的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就是促使这些条件消失的推力。如果把教皇权比作一只骆驼的话,那上述那些“推力”就是骆驼背上的稻草,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备受争议的儿童十字军东征。虽然许多人并不认为他是一次东征,但它的影响确实不可小觑。它使教皇的信誉降低,对教会的热情减退,开始把关注的焦点从神转移到人,开始从追求来世的解脱转移到追求现世的幸福。
注释:
【1】曲墨:《浅析儿童十字军运动及其成因》,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4页。
【2】黄训经:《儿童十字军东征》,《世界博览》,2003年第4期,第25页。
【3】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8页。
【4】马昕杰:《早期西欧城市兴起与市民精神的萌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页。
【参考文献】
【1】 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黄训经.儿童十字军东征[J].世界博览,2003,(04).
【3】向伟.中世纪欧洲儿童十字军东征原因探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苗玉龙.论教皇权在十字军东征中的兴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8).
【5】李方恩.害死数万儿童的十字军东征[J].文史博览,2014,(01).
【6】黄波.中世纪欧洲十字军东征原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3).
【7】汪诗明.中世纪西欧教俗之争宏观背景之剖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