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li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方观点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现指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知识水平,则是指“具有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某一学科理论和实践两个水平”。代表,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为:“人或事物表示某种意义或象征某种概念”,也就是“体现、反映”的意思。文凭代表知识水平并不是说文凭要准确地证明我们每个人的现有知识,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反映我们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它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所公认的。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文凭是学校对知识水平通过科学程序验证后颁发的证书,是学生经过学校严格、合理的程序认证后获得的,具有权威性。因为文凭考核制度的合理和严格,它能最大限度地运用程序去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而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出合理的判断,再颁发文凭,作为以后在社会上的凭证。显然,在这种程序下的文凭对知识水平可以有较好的代表性。
  第二,文凭不仅能如实地反映人当时具有的知识水平,还能在以后知识水平变化时提供一定参考。知识水平具有稳定性,当人们对知识融会贯通时,即使以后对这门知识接触减少,依然不会遗忘,而是隐藏在人们大脑的某个角落。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可以将知识水平再次“引爆”。所以,即使在拿到文凭后的很多年,文凭对知识水平仍然具有代表性。
  第三,现代社会文凭的设置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进步,文凭按照学科的分类更加具体,考核的办法更加科学。而它所代表的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这也是企业在招聘时普遍需要文凭的原因,文凭在这里起到了沙里淘金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快速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从而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社会对文凭的普遍认同正是文凭代表知识水平的表现。

反方观点 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是高等学府或社会组织对个人所受过教育阶段的一种认证,而知识水平则是指人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是衡量知识丰富程度的度量。众所周知,知识水平是复杂且多元化的,而文凭只是一张书面凭证,是单一的、静态的。很明显,两者的特征、范围完全不同,而且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一个人的知识应该是在不断充实和更新的。如果我们把知识水平看成一条流动的线,那文凭只不过是这条线上的一个点而已。人的一生在不断学习、积累,文凭所代表的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所以,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从个人素养上来看,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其综合素质及工作水平。文凭仅能证明一个人的一段学习经历,它不能够代表人的知识能力,更不能证明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其在工作中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人的水平是动态的,它是在逐步提升的。水平永远不可能受文凭的压制而止步不前,否则将会导致社会的止步不前。
  从工作实际上来看,很多企业在招聘职工方面之所以对文凭做了严格的限定,那是因为文凭是直接可见的,用人单位可以从最直观的角度进行初步筛选,但是在初步篩选之后还要进行面试以及参加更加重要的试用期。文凭固然很重要,但用人单位的一系列举动正是阐释了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还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观察应聘者的综合水平。
  对待文凭我们应该是理智、客观看待而非不遗余力地追求,对知识的掌握应该是学习而非背诵,是为运用而非考试,若死守文凭不继续前进,终会被时代所淘汰,若沉迷在文凭就能代表知识水平的误区中无法自拔,终会造成“范进中举”的悲哀!

总结陈词


  文凭确实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却不是评判一个人能力水平优劣的根本标准。文凭是敲门砖,可以让你“脱颖而出”;能力是试金石,可以使你“一枝独秀”,两者都很重要。如果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并取得了不错的文凭,那就应该在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脚踏实地去充分利用它;如果没有耀眼夺目的文凭,也别轻易泄气,虽然高学历有助于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但人生的很多成功与高学历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编辑 鲍琦
其他文献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可以说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伴随着我们,但是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我们真的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了吗?两次执教“9的乘法口诀”的备课过程及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开学初。校领导让我为全组教师上一节示范课。根据数学进度,示范课的内容应该是“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根据教学“6~8乘法口诀”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这部分内容很难上得出彩。跳过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个内容我教了两次,但两次的教学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第一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的教学设计层次很清晰,先是导入新课,接着讲授例题,最后巩固训练,整个流程都是教师一步一步指引着学生在学习,师生问答式是课堂的主旋律。而第二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一改往常的做法,先让学生自学后再点拨质疑,最后进行拓展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一:  师:我们学校每天下午的“阳光大课间”活动经
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典型案例。笔者在备课时遇到如下的问题:  1.给学生创造什么样的学习空间更适合学生探索?  人教版教材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提供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只是机械地拼一拼,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只是做了一次“操作工”。  2.如何在操作中深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及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够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皮亚杰说:“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因此我以学生的“找”为主线,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产生“找”出规律的需求的同时能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智慧在寻找中诞生。  一、感
缘起:  我参加了一次市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其中一些课堂的导入方法引发了我的思考,现撷取其中几节课的导入过程与大家探讨。  1.“打折”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开书店的朋友姓王,最近生意很不好,有好多书卖不出去。他听说老师今天要到你们班来上课,昨天就打来电话,让我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书卖出去,他将对各位的帮助非常感谢。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  生1:给书店迁个
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生了他。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以这样的理由控告自己的父母,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  中 文 名:《何以为家》  制片地区:黎巴嫩、法国、美国  语 言:阿拉伯语  导 演:娜丁·拉巴基  编 剧:娜丁·拉巴基/吉哈德·霍加里/米歇尔·凯斯沃尼/乔治斯·哈巴兹/哈立德·穆扎纳  类 型:剧情  主 演: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体验与理解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想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这一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总是不尽如人意。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由于忽视了其目的性、实效性、可行性,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违背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初衷。  波
困惑:学生都会了,复习什么?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常见的课型之一,受到广大教师越来越多的思考与研究。复习课重“理”和“通”。“理”是梳理,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达到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通”即沟通,沟通知识间的来龙去脉,融会贯通。在“理”和“通”的基础上,教师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达到查缺补漏、释疑解惑的目的。  探寻: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学科,其课堂上应该处处体现着数学理性的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处处以自己为主导,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遏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拥有自主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获得发展。  一、自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指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一个问题转化成为另外一个问题来解决。一般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将不规范的问题转化为规范的问题,从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然而,目前有关转化思想的研究,在内容方面多侧重于对几何图形、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中转化思想的研究,忽视了“数的运算”中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