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元化体验下实现价值取向”的思考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Ma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又是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所以,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这是客观必然存在的事实,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和提倡的。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曲解了“多元解读文本”的现象,变成了学生主流,随心所欲,造成了“非但不能很好地领会,甚至歪曲了文本所蕴涵的人文价值”的后果。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应注意对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多元反应;独特体验;人文价值取向
  
  1.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化的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章熊先生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现在感觉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金元浦先生也说过:“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着纷繁多样的理解、丰富多彩的阐释。”
  因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格外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指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应当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必然是多元的。
  文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义性,或者也可以称作复义现象。正是这种复义现象,形成了语言解读中的某些审美张力,拓展了语言表现的空间。
  在理论上。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个表现的客体或方面,都包含着无数的未定之处。鲁迅小说《孔乙己》对在作品之外的孔乙己的现实遭际、生活的具体情况乃至他最后的结局是死是活,作者都没有具体地一一道来,如此众多“间隙”和“空白”就需要读者去想象和填补。因此,读者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是独特的,对于同一文本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
  另外语文材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存在的范畴、意义等必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标志。
  例如,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文,是经典之教材,师生们对文本所蕴涵的意思总是不断地探究、升华,以前,大家比较认同于文本所提倡的是:要做“一颗默默无闻的有用的落花生”;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不断发生了变化,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不仅要有用,还要善于推销自己,敢于推销自己,才能让社会更快更早地接受自己,所以,现在人们更想做“一个个高高地悬挂在枝头的既好吃又好看的苹果、石榴”。
  的确,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同时,“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因此,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个性差异而往往会出现多种答案,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一种结论,提倡多角度探索事物的本质,是完全必要的。
  其次,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同一事物的反应因反应主体不同而异,对语文材料的解读同样存在主题解读的差异。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一是不同主体对同一语文材料的解读有别。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观念情趣、兴趣爱好及认识角度的差异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性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看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如对古诗《喜雨》,遭遇久旱的农民体会到的可能是“好雨”,是“及时雨”;一个穷困落魄的旅人感受到的则可能是“凄凄惨惨戚戚”“罗衾不耐五更寒”;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由此可能想到的是教育时机把握的适时,教育方法的恰倒好处……
  二是同一主体对同一语文材料的解读因其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心理、情趣等的变化而异。郭沫若在《艺术的时代》中说:“同是一部《离骚》,在童稚时,我们不曾感得甚么,达到目前我们能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天才的作者。”
  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语文教学要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
  
  然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此产生了曲解,将阅读理解、感受的“多元化”异化为随心所欲的思维,甚至是脱离文本的“胡思乱想”。教学过程出现了以下所谓的“自主现象”,不得不令人思索。
  课堂现象:“好的!”“你真棒!”“真聪明!”不绝于耳,也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好是坏,教师总能“把掌声送给他”,安静的课堂也因此而活跃。一堂课,学生的发言结束,这节课也就完成了……
  如果学生的发言是正确的,精彩的,我们当然会激励他们,而且是从心底发出的真诚的激励。问题是在于,当学生的回答是肤浅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我们的老师如果也赞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虽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主”,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却是很令人深思的:其他的大部分学生在一堂课里如坠云雾里,不知所学、所悟的是是非非。实际上,一堂课里,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反应,照收不误,那学生有什么所获?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在何处?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还不是自己自学一样?再说,语文课本身的人文价值观将何以体现?先请看下面大家很熟悉的一则教例:
  《狼和小羊》教学要结束时,教师让学生思考: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虽然课文的作者没有写明意图:凶残的狼把小羊吃掉了。这不管是从文势上看,还是从体裁上看(这是寓意训诫的一则小故事),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因为毕竟没有直接写出结果,就留下了空白,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便出现了多元化的思考、想象:有的说,恰巧这时猎人来了,枪响狼毙命了;有的说,狼扑过去,小羊机智地一闪,狼不防,一头撞在小羊身后的一块大石上,一命呜呼;有的说,小羊巧妙周旋,把狼引进陷阱里等等。
  这样的阅读理解的多元化,实际是对作者的主观旨意、文本的真正内涵不切实把握,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自己。因为虽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但这仅是类型认识上的区别,人物行为、人物性格细节认识上的区别,对人物、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一定是没有区别的,或是差不多的。因为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不是贾宝玉,更不可能是葛朗台老头!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郑重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对课堂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反常思考,教师要进行现场调试,有点需要赞赏弘扬,有的需要点拨提升,也有的需要委婉矫正。
  今天,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生活方式的转型,对小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有着极其深远的内在联系,它同样会充分体现在今天开放的语文课堂之中。随着阅读的个性化进程,小学生在阅读感情的自由表达中也往往是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并存,似是非是的各种意念共存。应当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了,这无疑是好事,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是,他们毕竟还小,认识水平和判别能力有限。要求小学生对所有问题都能识别得一清二楚也是不现实的。正因为这样,才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变得如此重要,而不可有半点忽视。
  
  3.如何在多元化体验下有效地实现价值取向
  
  当然,对教师来说,更为困难的是面对开放的课堂,面对个性化的阅读和自由表达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偏离应如何正确引导?如果只是作抽象的理性说教,即使学生表面上认可了,也并不真正解决思想问题。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尊重多元性,张扬读者个性,但也要避免偏见,随心所欲。教师应扶正指误,纠正“新鲜的错误”,不能听之任之。同时,理解多元化还需要建立在合情、合理乃至科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了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自己深入阅读教材,深刻地领会课文内涵,这样一来可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从而更好地引导、纠正学生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消极的“多元”理解;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
  笔者看到有这么一则教例:
  一老师在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要小朋友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实话实说,展示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说:“我不敢冲下去和猎狗斗,我胆小,怕……怕死。”
  “你敢于说真话,这个态度很好。”老师给予了正面鼓励。
  “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老麻雀是死定了。”这是另一位女同学。
  “你是估计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差异,才这样认识的。一般是会这样想的。”老师还是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认识。
  “我会想,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窝小麻雀。”另一男同学说。
  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都笑起来。老师说:“你真会精打细算啊!”
  ……
  “那么,有没有同学会像老老麻雀那样做呢?”老师再耐心启发。
  “我会去试试。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老师说:“这话有道理,弱者不能老受人欺侮呀,当然要反抗一下。”
  “论身躯、体力,老麻雀当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使它顾不上一切了。”
  “说得真有道理!”老师称赞说,“救孩子要紧呀,老麻雀根本不会去考虑这是不是‘真正的勇敢’,也不会去细致盘算‘怎样才划得来’,更不会想到因为可再孵一窝小麻雀,而对孩子见死不救呀!”
  ……
  这可真是小学生自由思想的展示、交汇、碰撞和升华。学生的价值取向,当然有是非对错,但能够想啥说啥,说出来总比捂起来要好。可贵的是学生们说出来之后,教师在珍视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进行富有人情味和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以平等的对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是很好地兼顾“两头”:一头是课文的人文价值,另一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并及时进行“价值引导”,这也是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重要表现。
  总而言之,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种经验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幼稚的,消极的。感知与体验有时可能折射出非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因此,教师既要对儿童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与支持,又要对他们的不足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但是面对开放的课堂,面队个性化的阅读和自由表达时产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偏离应如何正确引导?《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提倡平等对话,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钱正权:《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价值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6期)
  [2]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4]多元互动 审美感召——语文文本解读的若干认识与实践(网络作品)
  收稿日期:2008-08-25
其他文献
世界进入了瞬息万变的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化”与“学习化”的时代。我国的教育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老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的目标:一是面对
期刊
目前,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应时而生,与时俱进,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这对新时期教师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具有极大的挑战。如何对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拥有着奇特的思维方式和自由的精神领域的学生实施良好的教育呢?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
期刊
【摘要】朗读,在学习语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课文语言、内容的功能,又有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朗读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充分表明了朗读的重要性。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①初读课文;②仔细阅读课文;③品读与评读结合;④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关键词】语文;语言教学;朗读训练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既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又充满着数学的魅力。那么,在实际课堂上应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①导课新颖,激发兴趣;②创设情景,诱发兴趣;③利用生活,引起兴趣;④动手操作,促进兴
期刊
我在小学语言教学和教育科研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本质观、过程观、目标观做了初步地探索,并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做了尝试和研究,构建了合作学习模式,加强文学语言实践活动,找到了一条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小学阶段,要使学生掌握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的书写应用;故识字教学是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
期刊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的基本教育思想的今天,所有教师都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断地研究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笔者探索出了以下的方法。    1.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课堂游戏过程是一个有序的控制过程,并有着
期刊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数学教材较其它学科有精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着重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②从具体抽象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③通过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
期刊
【摘要】学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培训体系,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教研的深入发展。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校本培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认清形势,积极参与;②真抓实干,持之以恒;③方法创新,注重实践;④内外结合,共促发展。  【关键词】校本培训;强化;教研;发展    所谓校本培训,就是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由学校领导组织教师紧密
期刊
【摘要】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的参与活动。让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活动;活动形式;师生关系    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已经正式的进入实验阶段,作为一线的老师也从实质上理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但在课堂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感到困惑和迷茫。尤其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学生活动,现通过我设计的“对数函数
期刊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创设交流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兴趣和热情,并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交流的成功感,以保持与人交流的热情和愿望。  【关键词】新理念;口语交际能力;言语训练    在教学中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忽视。新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