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之城理性思考

来源 :今日财富·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开始,人们就发现,虽然促进了大规模城市化的工业革命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环境问题,即“城市病”,如严重的环境污染、过高的人口密度、严重短缺的住房以及拥挤肮脏、瘟疫频发的居住环境等。人们越来越发现,城市并没有带给他们美好的生活,特别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生存环境和人居生态系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有的甚至已经遭受着巨大的破坏,城市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关于宜居环境的探索逐渐成为社会学家、规划师、建筑师甚至思想家主流意识。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是宜居城市理论基础的雏形。联合国从1989年开始面向世界各国城市设立“人居环境奖”、“人居环境范例奖”,每年对改善人居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进行表彰。我国的唐山市、威海市、杭州市、包头市、烟台市、厦门市、扬州市都曾获此殊荣。人居环境奖,反映了国际上这一时期对“宜居”的理解和看法。 至1996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区大会,会议通过的“人居议程”中提出了“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并认为“宜居性是指空间、社会和环境的特点和质量”,这个解释所包含的内容,比“人居环境奖”要丰富得多。“人居议程”所谓的“空间质量”,是指城市布局及其美感、土地使用方式、人口和建筑密度、公共设施等;而“社会质量”突出的是公平问题,认为所有人均应享受所居住区的各种权益,包括住房、基础设施及其服务、食物、水、空气、教育、医疗等等;“环境质量”则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利用先进技术,使城镇生态系统得到尊重和延续,保护大自然的质量。此概念一出,立刻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在国内,2005年1月,“宜居城市”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文件中。国务院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将“宜居城市”列入北京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因此也可以认为,“宜居城市”,作为一个标识城市质量状态和理想境界的新的城市科学概念此时正式诞生。同年7月,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宜居城市从而上升为中央政府对地方城市工作的普遍要求,成为新世纪的城市发展的理想。
  由此可见,建设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传统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流,是一个城市走向和谐文明的方向。“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位”的城市,城市的主体是人,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生活舒适是城市首要关切的,满足人的需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以人为本体建设宜居城市要求我们在城市发展中要突出人的地位,关注人的感受。总结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城市由“为神而建”、“为君主而建”步入“为机器而建”阶段,如公路是为了跑汽车,摩天大楼用于商贸,这样的城市设计并非是出于人的生活、居住考虑的,人的步行、休闲空间在一点点减少。这构成了当今大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建设的弊端。以往一说到城市,我们讲得最多的是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很少有人站在人的角度去评价城市,一讲到城市的功能,我们往往想到城市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军事等功能,却恰恰忽视城市的居住功能。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提出体现了“城市本性”正在回归。城市首先是人的城市,城市的存在是为了人,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人,城市是为人而建,人才是城市里最重要的元素,城市必须首先满足城市居民居住的需要。在这里,“宜居”显然不仅仅指的是一个城市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积累,只要是关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东西,都与“宜居”有关。所以,“宜居城市”不看重城市的形象工程和标志性的东西,像排名世界第一的高楼、全国前几位的GDP、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宏大的广场……而是力求让每一位城市居民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比如说公平的就业、教育机会,良好的居住条件,不受交通、污染等问题的困扰等。
  以人为本体建设宜居城市要求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尊重每一个人。近年来,很多城市都把“宜居”列为城市建设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但在具体实际中,却也存在很多偏差。比如政府普遍热衷于硬件建设,比如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规划、建设文化设施、增加城市绿化等等,而较少关注城市的软件,即城市的治理体系。然而,一个城市的硬件再完善,若民众的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就会因为自身创造性和生活空间受到抑制而不可能感受到宜居。试想,一个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相对隔离的城市,是不大可能宜居的。一个好城市,需要适宜人们居住,但不是适宜一部分人,而是适宜所有人居住。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要尊重每一个人,哪怕他仅仅是一个后来者,哪怕他仅仅是个贫困者。所谓宜者,义也,也即公义,公道。
  以人为本体建设宜居城市要求我们在城市发展不仅要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还应满足其精神需求。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不仅有物质性价值需求,也有精神性价值需求,所以我们的宜居之城不仅要在城市环境上令人赏心悦目,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上体现出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还要在和谐社区关系的构建上,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信仰上下功夫。要关注城市的整体精神状态与情绪。城市应当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城市,注定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只能是一个由冷冰冰砖石筑成的空壳。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一幢老房子、一件老古董,都是城市的记忆,浸染着风雨沧桑,承载着文化的积淀,见证着城市的昨天。只有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记忆”,并让市民了解它们,才能增强市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城市的未来才不会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城市应当有信仰。无论是古希腊的雅典娜神庙,还是古老北京的天坛、地坛,都能看到城邦或国家的信仰元素,有信仰的城市会获得无形的精神力量,使人人知敬畏,通过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而守住每一个人的道德底线,信仰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地。而城市广场则是城市人公共话语与公共文化空间,人们在大广场上公开表达对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的意见,也在大广场上载歌载舞,特别是公共节日里,大广场应该是人们欢乐的海洋。城市的广场狂欢也是一种情感宣泄,以排解人们因城市生活带来的焦虑与乏味。
  总之,“以人为本”是宜居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其建设目标是保障全体市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人都有幸福感、愉悦感、满足感、归宿感。“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着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
其他文献
【摘要】水性漆市场的产品种类的繁多,使得消费者很难选购一个心仪的产品,从企业的角度,如何使自己的产品从上万产品中脱颖而出,关键是塑造一个品牌,利用差异化的策略,取得水性漆市场竞争的胜利。  【关键词】水性漆;品牌;品牌塑造    一、涂料水性漆行业的现状  近年来,涂料行业虽然度过金融危机,但对市场的消费力影响是很大的,可是随着民族涂料品牌的逐步壮大崛起,我国涂料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涂料产
期刊
【摘要】“家电下乡”政策旨在扩大国内需求以缓解中国经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自正式实施起,该政策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其作用仍存在扩大空间。本文基于对江西省“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从“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参与者方面,对抑制“家电下乡”政策效果的因素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若干建议以扩大该政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家电下乡;抑制因素;政策建议    一、“家电下乡”政策实
期刊
【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吸引外商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十五”期间,安徽省的引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从安徽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出发,分析安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和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徽;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分析;建议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目前,安徽已经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基本上
期刊
【摘要】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传统手工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继而档案管理现代化成为大势所趋。具体要做到“三化”,即总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总体化;数字化;智能化    所谓档案管理现代化,是相对档案传统手工管理而言的,它是以系统论等现代管理科学为指导,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设备,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档案管理的传统方
期刊
【摘要】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社会生产能力的标志,是反映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首先分析了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回顾了辽宁省近几年的发展状况,然后对辽宁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者就业人数对我省社会总产出的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最后,对如何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和增加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增加我省经济产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人数    一、辽宁省
期刊
【摘要】现代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危机,加强企业危机管理,对化解危机,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含义、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危机管理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企业;危机;危机管理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当代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事故越来越多,给企业经营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2008年发生的南方冰灾、汶川地震等等。美国
期刊
【摘要】生态旅游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目前我国有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法律角度探讨其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关键词】生态旅游;社会
期刊
【摘要】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料和信息资源的机构,必须坚持以读者为本。流通服务部门是展示图书馆形象、直接接触读者最多的窗口,其服务质量如何是衡量图书馆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那末在流通服务中必须重新修订制度、制定措施,把“以读者为本”的理念贯穿在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人本管理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和教学科研重要组成部
期刊
【摘要】十二五时期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将面临更大挑战,本文从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出发,阐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性取向。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制;改革    2011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面对金融领域的完全对外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将面临严重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期间中国金融部门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与中国金融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  一、目前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完
期刊
【摘要】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管理显得愈益重要。但企业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是改善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热炉法则    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企业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