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缺失大学生的MMPL人格测验分析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or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探讨父亲缺失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随机抽取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大学生445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亲外出组Si分量表得分高于母亲外出组;父亲粗暴者组D、Pd、Mf、Pa、Sc、Si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教育者组;父亲亲切组Pd、Pt、Sc分量表得分低于平淡疏远组,Si分量表得分低于父亲不满组。可见,缺少父亲的教育、关心和爱护,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同、人际交往甚至精神分裂性人格带来严重影响。
  关键词父亲缺失;MMPI;大学生
  分类号B848
  1前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母亲的精心呵护,更需要父亲的参与。因为“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与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弗洛姆,2002)。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失去,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父亲成了家庭中的“影子”,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人。父亲淡出家庭,甚至是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对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在现代家庭中,我们呼唤父亲的参与,没有父亲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参与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家庭教育。
  当前,父亲缺失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父亲缺失一词源于英语的“Father Absence”,《与爸爸和好吧》一书中将“Father Absence”翻译为父亲缺席,并认为父亲缺席是指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由于父亲去世、离弃家庭,或者父母离异,家中的确缺少父亲;第二,有些父亲,因为自身的問题,和孩子在情感上很疏远,实际和家中没有父亲一样;第三,有些父亲认为抚养孩子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对孩子撒手不管,远离了孩子的生活;第四,有些父亲虽然在家,但是抚养孩子的方式不当(斯托普,2005)。因此,父亲缺失应该分为生理缺失与心理缺失两种情况,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还应包括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
  本研究中,排除了第一种情况,另外还加上第五种情况,也就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父亲缺失的情况。研究的重点在心理意义上父亲的缺失。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大学生445人,研究对象中排除父母离异或死亡的个案。
  2.2工具
  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MMP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
  MMPI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宋维真等(1989)修订的MMPI1989年版,选用前399题版本,包括10个临床量表(疑病Hs、抑郁D、癔症Hy、精神病态Pd、男性化/女性化Mf、偏执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和四个效度量表(不能回答Q、说谎分数L、诈病分数F、校正分数K),各量表原始分换算成中国T60分(不加K)。其中原始分Q≥22分或L≥10分定为废卷。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学生性别、留守经历、与父亲关系等情况。
  2.3统计分析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3结果
  3.1双亲外出组、父/母亲外出组与非留守经历组MMPI比较
  按父母外出的类型分为双亲外出组、父亲外出组和母亲外出组三种。表1显示,双亲外出组的D、Si分量表得分高于母亲外出组,说明父亲外出对子女的抑郁、悲观和内向、交际退缩影响更大;双亲外出组的D、Pd、Mf、Sc分量表得分高于非留守经历组;双亲外出组Sc分量表得分高于父亲外出组;父亲外出组Si分量表得分高于母亲外出组,说明相比于母亲,父亲外出更容易导致子女内向、胆小,不善交际。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0期 (总第26期)
  邱小燕父亲缺失大学生的MMPI人格测验分析
  3.2不同身份父亲的大学生MMPI比较
  按父亲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养家者型、教育者型和粗暴者型三种。表2显示,养家者组D、Pd、Pa、Sc、Si分量表得分高于教育者组;粗暴者组D、Pd、Mf、Pa、Sc、Si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教育者组;粗暴者组Mf、Sc分量表得分高于养家者组。这说明父亲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经常对孩子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方式,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抑郁悲观、人格障碍(反社会、攻击性行为)、妄想猜疑、精神分裂、内向胆小,而且会导致男生女性化或女生男性化;即使父亲很少打骂孩子,但是父亲只负责赚钱养家,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子女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病态人格、妄想偏执、精神分裂、内向胆小等人格问题。
  3.3与父亲情感关系不同的大学生MMPI比较
  按与父亲情感关系的不同分为权威、亲切、平淡疏远和不满四种类型。下页表3显示,父亲亲切组的大学生Pd、Pt、Sc分量表得分低于跟父亲关系平淡疏远组,并且Si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父亲不满组。
  4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亲缺失对子女的抑郁、内向退缩、不善交际影响很大。有研究表明,经常与父亲接触玩耍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有更高的生命激情。那些与父亲接触并保持良好关系的儿童比那些与父亲关系不良或者父亲处于其生活边缘的儿童在逆境中更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Zigler,1982)。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打闹游戏中,孩子与父亲的游戏,使孩子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诱发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能勇敢地面对陌生的情境(杨丽珠,董光恒,2005)。
  但父亲的缺失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功能的缺失。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父亲的言行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父亲缺失的孩子个性中可能会有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自卑、攻击性等负面人格品质也表现更明显。根据海兹灵顿等人的报告,父亲缺失的青少年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等缺陷,并有攻击性行为,甚至成年后还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陈小萍,张海钟,2008)。本研究发现,无论父亲在与不在,只要心理上缺少父亲的关心、关爱,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抑郁、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Priffner, Meburnett和Rathouz(2001)研究发现,父亲缺失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孩子们往往认为父亲更强有力,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亲比母亲更容易终止它。本研究也发现,父亲很少或不参与子女教育,特别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在儿童性别化的过程中,父亲比母亲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父亲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较大的差别,父亲为儿子提供榜样,同时也训练女儿的女性化行为表现。男孩可以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角色认同和模仿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心理,并且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父亲特有的角色示范和行为强化模式使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Bussey & Bandura, 1999)。儿童心理学家赫瑟林顿研究发现,缺少父亲抚养的男孩相比其他男孩更缺乏男子汉气概,一个男孩没有了父亲,就没有了方向,就没有人带他走过从儿童到成人的陌生地带,而缺少父亲抚养的女孩则很难与男性相处(西林,2005)。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父亲对孩子简单粗暴、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使得男生的男子气较低,甚至表现出部分女性特质,做事被动,不愿参与挑战及竞争性的活动;而父亲缺失的女生常表现出男子气的一面,原因可能是在缺失父亲的家庭中,母亲倾向于依赖女儿。
  5结论
  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很大一部分在于父亲的教育观陈旧,意识不到自身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于母亲的。所以父亲应当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建立和子女之间的亲密联系,加强和子女之间的互动。新的教育观念所包含的内容有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亲,如何施加对子女有益的影响,如果不在子女身边如何和子女保持亲密沟通,以及对自己的子女的期望目标等。
  父亲要主动参与到子女的成长生活中,承担自身的责任。父亲应该保持和母亲良好的沟通,可以就养育和教育子女多做深入探讨,保持一致性态度,父亲也应该在养育和教育子女方面向母亲学习。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品质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父亲需要作出努力:首先,父亲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其次,父亲应对孩子适当施以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强健的精神;最后,父亲应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父亲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才是最重要的,物质的补偿不能代替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沟通,父亲要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优先安排一些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有效的沟通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陈小萍, 张海钟. (2008). 父亲缺失研究评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 99-103.
  弗洛姆. (2002). 愛的艺术(刘福堂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斯托普. (2005). 与爸爸和好吧(李丽波 译). 北京: 九州出版社.
  宋维真, 等. (1989).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 北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西林. (2005). 家有仙女初长成——如何做女孩的父亲. 家长, 2-3, 5-8.
  杨丽珠, 董光恒. (2005).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13, 260-266.
  Bussey, K., & Bandura, A. (199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 676-713.
  Pfiffner, L. J., Meburnett, K., & Rathouz, P. J. (2001). Father absence and familial antisoci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9, 357-367.
  Zigler, E. F. (1982). Socializa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 Analysis of MMPI in College Students of Father Absence
  QIU Xiaoyan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Zhejia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 Shaoxing 312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father absence. Methods: 445 student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tested by MMPI. Results: Si on MMPI in fatherout were higher than motherout. D、Pd、Mf、Pa、Sc and Si in rudenesstype were higher than teachertype. Pd、Pt and Sc in kindness were lower than alienation. Conclusions: The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students sex role develop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ven schizophrenic personality are senious.
  Key words: father absence; MMPI; college student
  栏目编辑/丁尧终校/王抒文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大学生为被试,在开放式问卷以及半结构化访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35个初始条目,编制大学生心理出轨问卷(CSEIQ)并检验其信效度。选取396名大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选取654名大学生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使用关系指数质量量表(QRI)和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进行效标效度检验;55名大学生间隔4周进行重测,检验重测信度。大学生心理出轨问卷共有11个条目,包含出
期刊
摘要 人们如何做决策是世纪科学之问。在众多决策理论和模型中,齐当别理论作为一种非规范性理论以其对决策的独特解释和预测而显得尤为突出。该理论指出,人们的许多决策行为是在选项的诸多维度中进行差别判断,也即人们会齐同掉较小的维度差别而保留最大的维度差别,并依据后者做出最终决策。齐当别理论的提出者李纾研究员最近将其思想和研究成果撰写成著作《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在该书中,作者集合其在过去20多年间对该理
期刊
摘 要 选择性注意是受众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可以被分解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本文界定了选择性注意的概念后,先回顾认知心理学中关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总结以往研究中关于其发生机制的一致观点和矛盾之处,然后从信息特征、个人特征及情境因素三大方面梳理其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选择性注意机制和遗忘机制进行探索,并讨论不同影响因素下选择性注意的效用差异,从而完善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体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通过采集心率变异性、情绪主观评定等数据以及点矩阵任务,考察了悲伤、快乐及中性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工作记忆效率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情绪主观评定的组别差异显著,且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功率(LF)和功率比值(LF/HF)有显著的组别差异,表明视频素材的情绪诱发效果较好;(2)协方差分析表明,在控制被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后,中性情绪条件组的点位置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反应时显著低
期刊
摘要为探究国内外商业门户网站信息传递的特点、差异,以及媒体“把关人”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搜狐和雅虎网站新闻标题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搜狐:扎根理论编码的信息群主要有家(女性、婚姻与情欲诱惑)、官(职业)、暴(军事与犯罪)、史(历史及人生、著名的人)、娱(影视娱乐),其中女性、婚姻与情欲诱惑、影视娱乐所占比重较大;标题多采用具有诱惑性、挑逗性的词语;搜狐网站高度关
期刊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本科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性别和性别角色在爱情观上无显著交互作用;(2)大学生的爱情观中奉献得分最高,其次是同伴,得分最低的是游戏;(3)男大学生爱情观中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得分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4)男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个体
期刊
摘要积极的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策略的结合是大学生学习绩效达成的必然路径,但学术界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绩效实现机制研究并不深入。该研究抽取699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控制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学习难度、学习投入时间等变量进行了一系列回归分析,以探析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绩效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自主学习策略是达成学习绩效的关键性路径;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绩效促成有着显著的调节效应,其中,深层动机和
期刊
摘要 进入老年之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机能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在注意和记忆中却存在积极效应,即与消极材料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注意和记忆积极材料。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积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老化悖论;积极效应;注意;记忆  分类号B842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
期刊
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整整16个年头了。它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和得到的社会认可,应归功于各有关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全体参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的首倡人和论坛的发起者,我和大家一样是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此次论坛由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甘肃省心理学会、江苏省心理学会协办。河西学院所在的甘肃省张掖市是河西走
期刊
摘 要 研究根据“时间意识”的理论及已有实证结论,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探讨“时间流逝感”(feeling of the passage of time,FPT)这一概念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时间流逝感的三个子维度,即“情绪情感”、“易感性”和“行为反应倾向”。前两个维度验证了前人“情绪—注意”的理论模型,而“行为反应倾向”则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时间流逝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