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使学者们对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ning,简称PBL)的学习目标形成了多种观点。本文在综合分析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PBL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于使学生:1)建构广泛而灵活的知识基础;2)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3)发展自主学习能力;4)发展有效的合作技能;5)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关键词]PBL;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合作技能
基于问题的学习(简称PBL)是一种通过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模式。PBL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西方医学教学领域,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首创。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和导向的作用,教学的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学习,教学内容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学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和能力,所获得的信息是通过自我导向的学习而获得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特色的PBL在医学教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因而受到了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应用范围已由原先的医学领域拓展到多个学科领域。我国教育研究者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到PBL,从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开始,对PBL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应用,其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PBL的学习目标。
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PBL的多种学习目标。Barrows等(1995)认为,PBL的目标包括:灵活的知识基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的技能、有效的合作技能、内在的自我促进者。Hmelo等(1997)指出,PBL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和灵活的知识基础,最终将学生发展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刘儒德(2002)认为,PBL的学习目标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综合上述观点,PBL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于使学生:建构广泛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有效的合作技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本文拟对这五大目标逐一进行分析和论述,并结合实际提出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
1 建构广泛而灵活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广泛的知识。这是因为:其一,学生要解决的是真实问题,真实问题来源于真实情境,往往都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其二,PBL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包括组成小组的学生及小组内的促进者在内,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渠道,因而讨论时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是来自多方面的、多途径的信息,远远多于课堂情境下的个体学习所获得的信息。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是灵活的知识。这是因为:其一,学生建构的知识是为了解决真实问题,知识与真实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对人类的作用,因而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其二,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分头查找有用的信息,并在小组中讨论他们获得的信息是否有用,因此,知识的意义是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其三,当小组内学生经过讨论完成了学习议题,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后,他们还要将得到的知识最终用于问题的解决中,而知识在用的过程中突出的是质的特征,被学生牢牢把握,这样的知识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迁移的知识。
2 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解决问题的技能包括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思考和决策的能力,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并能收集有用的资料及运用这些资料制定计划,还要对这个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成果进行评估。在PBL中,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在促进者的引导下,经历了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假设以及评价结果的整个过程,像专家一样解决问题,发展了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有研究表明,传统教学下的学生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方法,而PBL的学生采用以分析为基础的方法,后者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更高。与传统教学相比,PBL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多地采用了与专家相类似的假设驱动的推理策略,所做的假设分析具有更高的准确性。Hemlo等人的研究表明,PBL的学生更善于融会贯通,能够综合所学的知识对问题形成协调一致的表征和精细化的解释。由此可见,PBL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
3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即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在PBL中,学习者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来评价自己的现有知识经验状态。不仅要了解自己具备的经验,还要能够发现需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发展了自身的元认知能力。之后,根据学习的需要,学习者要能够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这些资源。如学习者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或上网搜集信息等方式获得资源,并且要知道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或图书馆或网络,并筛选出哪些资源最有用,提高了自身搜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学习者要学习、内化收集到的知识并将之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进行评价,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使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自我引导的能力获得逐步提高。
4 发展有效的合作技能
有效的合作技能包括学生因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参与合作的动机、通过讨论、辨论、
陈述和彼此倾听等形式与同伴进行互动、通过解释和反馈能够将新信息与先前信息建立联系,获得提高等。在PBL中,学生组成小组并有着共同的目标,因问题的复杂还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开放的互动达成共识,并共同承担起责任。小组成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学习共同体,并在共同的问题解决中使自己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在合作学习中,积极的群体合作能最有效地形成整体力量,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进行合作者之间的知识、能力互补,情感的相互激励,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解决。
5 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在PBL中,问题成为促成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器’。这是因为其一,PBL中的问
题,通常都是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产生于真实的、有意义情境中的学习。真实的情境接近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真实的情境里学习,学习者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其二,问题是以前后关联的方式予以描述,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相联。学生喜欢处于相关联的情境之中,思考蕴涵多种观点的案例或问题,促成了知识的传递。因此,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习模式,学生身在其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一名主动的学习者。
综上所述,PBL的目标立足于使学生学会学习,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人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PBL的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期望相吻合,因而成为众多实践PBL的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应该关注的是,PBL的目标需要在相应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才能实现,如适合的教育评价体系、配套的师资培训、充足的信息资源等,实践工作者切不可盲目照搬形式,不考虑是否具备实施PBL的条件而简单模仿。
[关键词]PBL;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合作技能
基于问题的学习(简称PBL)是一种通过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模式。PBL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西方医学教学领域,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首创。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和导向的作用,教学的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学习,教学内容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学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和能力,所获得的信息是通过自我导向的学习而获得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特色的PBL在医学教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因而受到了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应用范围已由原先的医学领域拓展到多个学科领域。我国教育研究者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到PBL,从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开始,对PBL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应用,其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PBL的学习目标。
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PBL的多种学习目标。Barrows等(1995)认为,PBL的目标包括:灵活的知识基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的技能、有效的合作技能、内在的自我促进者。Hmelo等(1997)指出,PBL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和灵活的知识基础,最终将学生发展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刘儒德(2002)认为,PBL的学习目标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综合上述观点,PBL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于使学生:建构广泛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有效的合作技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本文拟对这五大目标逐一进行分析和论述,并结合实际提出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
1 建构广泛而灵活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广泛的知识。这是因为:其一,学生要解决的是真实问题,真实问题来源于真实情境,往往都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其二,PBL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包括组成小组的学生及小组内的促进者在内,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渠道,因而讨论时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是来自多方面的、多途径的信息,远远多于课堂情境下的个体学习所获得的信息。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是灵活的知识。这是因为:其一,学生建构的知识是为了解决真实问题,知识与真实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对人类的作用,因而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其二,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分头查找有用的信息,并在小组中讨论他们获得的信息是否有用,因此,知识的意义是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其三,当小组内学生经过讨论完成了学习议题,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后,他们还要将得到的知识最终用于问题的解决中,而知识在用的过程中突出的是质的特征,被学生牢牢把握,这样的知识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迁移的知识。
2 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解决问题的技能包括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思考和决策的能力,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并能收集有用的资料及运用这些资料制定计划,还要对这个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成果进行评估。在PBL中,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在促进者的引导下,经历了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假设以及评价结果的整个过程,像专家一样解决问题,发展了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有研究表明,传统教学下的学生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方法,而PBL的学生采用以分析为基础的方法,后者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更高。与传统教学相比,PBL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多地采用了与专家相类似的假设驱动的推理策略,所做的假设分析具有更高的准确性。Hemlo等人的研究表明,PBL的学生更善于融会贯通,能够综合所学的知识对问题形成协调一致的表征和精细化的解释。由此可见,PBL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
3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即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在PBL中,学习者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来评价自己的现有知识经验状态。不仅要了解自己具备的经验,还要能够发现需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发展了自身的元认知能力。之后,根据学习的需要,学习者要能够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这些资源。如学习者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或上网搜集信息等方式获得资源,并且要知道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或图书馆或网络,并筛选出哪些资源最有用,提高了自身搜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学习者要学习、内化收集到的知识并将之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进行评价,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使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自我引导的能力获得逐步提高。
4 发展有效的合作技能
有效的合作技能包括学生因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参与合作的动机、通过讨论、辨论、
陈述和彼此倾听等形式与同伴进行互动、通过解释和反馈能够将新信息与先前信息建立联系,获得提高等。在PBL中,学生组成小组并有着共同的目标,因问题的复杂还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开放的互动达成共识,并共同承担起责任。小组成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学习共同体,并在共同的问题解决中使自己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在合作学习中,积极的群体合作能最有效地形成整体力量,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进行合作者之间的知识、能力互补,情感的相互激励,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解决。
5 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在PBL中,问题成为促成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器’。这是因为其一,PBL中的问
题,通常都是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产生于真实的、有意义情境中的学习。真实的情境接近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真实的情境里学习,学习者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其二,问题是以前后关联的方式予以描述,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相联。学生喜欢处于相关联的情境之中,思考蕴涵多种观点的案例或问题,促成了知识的传递。因此,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习模式,学生身在其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一名主动的学习者。
综上所述,PBL的目标立足于使学生学会学习,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人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PBL的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期望相吻合,因而成为众多实践PBL的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应该关注的是,PBL的目标需要在相应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才能实现,如适合的教育评价体系、配套的师资培训、充足的信息资源等,实践工作者切不可盲目照搬形式,不考虑是否具备实施PBL的条件而简单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