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不清下的高校债务困局

来源 :新青年·财经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经济观察报》2006年12月16日报道,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2500亿元。这一状况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中的案例包括:广东工业大学因为搬迁到广州大学城,一共贷款20多亿元;由于高校扩招、搬迁等原因,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这些贷款每年仅利息就需要4.3亿元;同样,在四川,省内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省内高校发放的各项贷款总额达52亿元。
  显然,我国高等院校依靠银行贷款掀起的基本建设投资热潮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何银行如此热衷于给高校贷款?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银行是谁的”,二是“高校是谁的”。不难想象,能给高校贷款的,基本上都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名义上是全国人民的,但实际控制权掌握在代理人的手中。在经营过程,贷出去的款如果收不回来,损失会落到全国老百姓的身上。而另一方面,银行行长们该拿的工资一分也不会少。
  公立大学名义上也是全国人民的。所以在目前的产权格局下,高校和银行,就像政府的两个口袋;银行贷款给高校,就像把东西从政府的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一样。高校贷了这么多的款,还不了怎么办?类似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最后的结果大概是政府又要给这些国有银行几百亿的补贴,美其名曰“改制成本”了事。
  在这里面谁会获利?校长把学校做得漂漂亮亮,这是他的功劳;大大小小的包工头们就更不要说了,搞多么大的基建,就有多么大的收入;银行行长做了一个顺手人情,也大可以混水摸鱼。结果呢,学生的学费水涨船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却要给银行补窟窿。
  拿人民的钱去为某些人膨胀的政绩幻觉、难填的欲壑埋单,似乎天理难容。但只要当前的产权制度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类似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
其他文献
在总体上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想要不增加土地供应、不增加市场上住房供应的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可能成功的。2006年房地产调控失败多于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为了抑制节节攀升的房价,2006年政府尝试了种种调控措施。最重要的措施是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六条”和随后出台的九部委“15条”。又是半年已经过去,效果如何呢?  2006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公布的最数调查数据显
期刊
千秋葉工作室 绘
期刊
在半年之内国际原油价格大跌20多美元的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却纹丝不动,这种扭曲的价格体制如何能应对风云变幻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际能源市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2006年7月中旬,国际油价一度到达了78.4美元/桶的高位。中国作为新兴的进口大国无疑成为这一幕的主角。然而,这个角色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风和日丽”,而是“内忧外患”。  “内忧”,指的是在国内能源市场处于高度垄断和价格机制僵化的背景
期刊
与民争利的严重后果不是一块钱从私营企业的收入变成了政府的收入,而是政府为了增加这一块钱的收入,可能减少整个经济五块钱的产出,使社会福利的蛋糕变小    从入不敷出的困难户,逐渐变成财大气粗的富翁,或许是过去十年间国有企业整体形象转变的最佳写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对国有企业最常用的描述是“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三分之一持平”;与之紧密相随的口号是“搞活”、“挽救”、“脱困”。而到了今
期刊
2006年过去了,在激烈的“左”“右”方向之争和忙乱的政策调控中倏忽而去。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将以增幅10.5%的速度创下近12年来的新高,国人即将告别的是一个“又快又好”的年头。虽然方向之争似乎随着“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明确而偃旗息鼓,但有关经济结构失衡的隐忧并未消除,反而阴影愈浓。  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判断基于如下事实: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贸易顺差扩大。例如,2006年前三季
期刊
对外开放适度、类传媒式生存、两条腿走路是解读2006年中国零售行业的三大玄机    自1852年第一家百货商店在巴黎诞生之日起,世界上共爆发了8次零售革命,分别是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和网上商店。而在中国,自1900年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秋林公司诞生之后,长达90年的时间里中国零售业没有任何革命性变化。直到最近10年,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同时
期刊
垄断行业改革的关键是民营化和竞争,核心是处理好民营化和引入竞争的关系    2006年我国垄断行业在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监管和运营体制、引入非国有资本、建立特许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电力行业掀起了减薪风暴;石化行业开征了“暴利税”;民营航空公司打破了国内民航市场由国有控股和地方航空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铁路部门逐渐放开了民资外资的进入;医院、燃气、公交、电信等部门的“福利腐败”也引起了全
期刊
金融开放把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运作经验切切实实摆在了中资银行家门口。它会带来模仿效果,带来细节上的竞争和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开始施行。开放将给中国金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危机的风险?金融改革是否会得到促进?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新青年·权衡》(以下简称《权衡》)记者采访了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先生。    中外银行
期刊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中国脱身全球贸易“重灾区”的必由之路    中国对外贸易近几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6年1-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4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7792.9亿美元,增长26.8%;进口6456.7亿美元,增长20.9%。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很多西方人士担心,当今的许多庞大经济体总有一天将在中国巨大的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光环
期刊
事实上,听证会为公用事业的涨价提供了一个合法化的程序注解    2006年,公用事业部门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油、电、气、水、信函的提价问题。几乎每次提价建议出现时都会伴随着大量的争议,但即使反对提价的声音很强大,却依然无法形成实际的影响力量,最终提价方案照样通过。    与此相反,公用事业的降价提议却很难通过。最典型的例子是成品油价格。2006年初,由于国际石油的连续上涨,国家发改委在短短两个月内两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