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坝:两任支书一壶茶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遵义核桃坝的老支书开辟了5.5亩试验田,弃稻种茶,从此,核桃坝的荒坡荒山不仅逐渐变成了金山银山,还孕育出一个远近闻名的茶品牌——“湄潭翠芽”!
  
  从湄潭县城到核桃坝村,一路上都是连绵不断的茶海風光。
  距离遵义70公里的湄潭县,曾是红军长征和文军长征(指抗战时期的浙大西迁)的交汇之处。如今,这片红色的土地,早已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核桃坝的茶叶规模有7100亩,发展历史已经30年了。”核桃坝村支书陈廷明告诉记者,这一切都缘于老支书当年的先见之明。
  
  从全国劳模到老茶农
  
  “核桃坝的茶是老支书亲手干起来的。”陈廷明说的老支书,在整个湄潭县都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老茶农”的何殿伦。
  核桃坝村位于湄潭县城东南,距县城10公里。“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几十年前的苦日子,被老支书何殿伦编成了顺口溜。
  1965年冬天,何殿伦带领全村群众冒着严寒,打响了改变核桃坝命运的关键一役——筑坝引水。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核桃坝人搬石运土,苦干97天,筑起了一座长57米、宽7米、高5米的堤坝,安装了12台水能泵。第二年,核桃坝村的粮食产量由50万斤一下增加到了150万斤。
  何殿伦的事迹不胫而走,成了全国上下学习的榜样。196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邀到北京参加了建国2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
  据说,接到进京的通知后,老支书激动得彻夜难眠。可是,翻遍家里的旮旮角角,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借衣服进京”成了何殿伦最辛酸的记忆。
  1981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简称茶科所)在核桃坝村开展的茶树良种研究取得成功,何殿伦眼前一亮,觉得这才是核桃坝摆脱贫穷的“摇钱树”。但是,种茶不像种粮见效快,从种植到收益耍三至五年,而且在村民们看来,茶叶只能拿来喝,只能解渴,填不饱肚子,所以大家都不敢种。
  何殿伦只好从自己做起,先种了3.5亩茶树,并“强迫”另外3名村干部试种了两亩。正是这5.5亩茶,改写了核桃坝村的历史!
  到1987年,核桃坝村已在荒山荒坡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多亩,建成了中国西部首个村级茶树良种场。
  随着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卖茶叶成了最大的难题。何殿伦背上茶叶出发了,一路走过遵义、贵阳、重庆等地,每天到各个机关单位、车站码头到处推销宣传核桃坝的茶叶。
  “当时人家不晓得你这个茶,后来通过送人吃,请人品尝,市场才逐渐打开了。以前茶青(从茶园里刚采摘下来的叶子)才卖两、三块钱一斤,现在好的茶青已卖到上百元。”陈廷明说。
  1986年,中国评酒会在贵阳召开,何殿伦又带着茶叶参会,见人就送。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送,核桃坝的茶叶一下子进了中南海,并吸引当时中顾委领导前来参观。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到核桃坝考察,并撰文盛赞核桃坝茶叶。《求是》杂志也刊登了署名文章《中国的地表开发起始于核桃坝》,更是让核桃坝声名远播。
  茶青多了,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生产链条却没有形成规模,于是,核桃坝村家家户户又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一到晚上,机器加工声音不绝于耳。
  “那时候,核桃坝人又当农民,又当工人,又当商人。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加工茶叶,第二天清早到市场交易产品。”陈廷明说。
  不久,何殿伦发现这种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生产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也低,形不成气候。而浙江茶商来核桃坝收茶,然后搞点包装,价钱竟可以翻几番。“贵州茶也应该走品牌的路子。”何殿伦下定了决心。
  通过成立茶叶协会,修建茶青交易市场,组建500多人的营销队伍,核桃坝形成了“支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2D08年6月份,“贵州湄潭核桃坝四品君茶业经纪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80岁的何殿伦亲自出任董事长。这是湄潭县第一个由茶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茶叶公司。
  “长的矮丫丫,开的白花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这是贵州省人大副主任、原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考察核桃坝后的题词。核桃坝的茶园不仅富了本村百姓,还吸引周边凤冈、正安、绥阳、遵义等8个县的3000多农民到茶园当季节工。
  
  王勇的130亩试验田
  
  “做得做不得,问问何老支书就晓得。”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何殿伦在核桃坝人心中的份量。
  2008年,何殿伦去世了,年轻的王勇在老支书当初的试验田上,开始了新的尝试。“这一片以前不是茶园,全部是林地。”王勇指着面前的一大片茶山告诉记者。
  王勇是1973年出生的。今年,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30亩连片的茶山,作为自己的有机茶叶试验田,并且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在王勇的有机茶叶种植示范基地里,工人正在采粗茶,用来生产绿茶。芽青在清明前已经采摘完了。“我们采的这个芽青,跟市场收购的茶青不一样,我们的采摘标准,是不带这个把儿,不带这个叶子的,也不能用指甲掐,这样芽青上才没有细菌。”王勇介绍道。
  按王勇的计划,示范基地到年底会发展到500亩左右,他要让农户认识到,这个合作社对核桃坝的茶产业是一个真正提升。
  王勇的有机茶叶示范基地也是核桃坝的核心基地。合作社大约有50多个社员。“农户把茶山承包给我们,他就是我们合作社的社员。然后,他再在基地里采摘茶叶,或干其他的活儿。这样一年算下来,他的收入比自己种这个茶园的收入还要高30%左右。”王勇说。
  从学校毕业后,王勇就开始种茶。十几年的种茶经验,让他在茶叶的管理,产量的提高以及品质的提升方面,都充满自信。
  一位采茶姑娘用悠扬的贵州方言向王勇喊起话来,语气带着娇嗔。王勇笑着应答。“她今天早上给我采毛了,刚才收青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她的茶青。罚她,让她下午采好一点。采毛了,就是采粗了,加工出来就不好看。”王勇向我们解释道。
  王勇的茶叶加工厂有300多平方米,就在村委会对面不远的街道里。厂里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完成着炒青、杀青等一道道工序。车间的地上摊晾着中午刚刚收回来的茶青。门口的柱子上挂着采茶用的小竹篓,上面印着王勇的合作社名字。王勇每天中午都要给基地的工人提供一顿饭。
  “春茶的收入还没有核算出来。再等十多天,要把这个粗茶加工完了以后,才能够核算。”街面上,王勇正在装修一个茶叶门市部,这也是他们的合作社搞的。他还打算在省内和省外各建一个销售部。陈廷明的担子
  “从创业到守业,守业到开创新家业,核桃坝正从老传统转向新突破。”陳廷明说。
  1996年,陈廷明开始担任核桃坝的 村支书,人们习惯称呼他“新支书”,和“老支书”区别开来。“市场流通”、“产业链”、“集约化”、“资本运作”……这些时髦的商业词汇,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话语中。
  陈廷明的喝茶习惯是从自己种茶开始的。“种茶以前喝点茶,没得瘾,现在有瘾了。”现在,他一天要换四道茶。很多人都说吃了茶晚上睡不着觉,但陈廷明遇到工作太疲倦的时候,晚上吃杯茶睡觉,觉得非常舒服。
  “应该说,核桃坝茶产业的发展,我也是见证人之。”陈廷明告诉记者,家里开始种茶的时候,他还没结婚。1990年,他开始担任村主任,成了老支书的搭档。后来又接了老支书的班,一直干到今天。“我也是核桃坝茶产业的受益者,现在家里用三分地种菜吃,其他全部是茶叶,有十多亩。村里面的企业,我也有股份参与。”
  在宽大明亮的村委会新办公楼里,陈廷明向记者讲述着核桃坝茶产业30年的发展史。2008年,核桃坝人均茶园2.1亩,超过了老支书起初设想的“人均一亩”目标,村民人均收入也排在全县首位。
  更为重要的是,核桃坝的茶叶已形成一个著名品牌——湄潭翠芽。记者在核桃坝的青青茶园中看到一个巨型的广告牌:“一生只等一壶茶——湄潭翠芽”。
  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遵义考察,原本要去核桃坝,但因为通往核桃坝的路还是泥路,坑坑洼洼,就沒有成行。何殿伦接到市上通知来到遵义,受到总书记的接见。听了何殿伦的汇报,江泽民给了核桃坝村一个定位——“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如果做不好,做在别人后面,怎么配得上这个称号?”陈廷明说。
  凭借从事茶产业30年的经验,陈廷明认为核桃坝的茶产业必须通过土地流转,建立核心基地,把资产变成资本。“采取资本化运作的模式,给老百姓增加收入。”
  他还打算把核桃坝建成现代产业观光园。“我们要争取项目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比方说游人参观的步行道、电瓶车观光道、喷灌设施等等,这些都要配置齐全。”
  其实,核桃坝村的茶海田园,早已吸引了各方游客的目光,来自重庆、贵阳甚至杭州等地的旅行社团队及自驾游游客纷纷来到核桃坝,游览浩大的西部茶海和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采茶季节,游客还可以来核桃坝唱歌、跳舞、学习、培训、采茶、加工茶,还有品茶。”陈廷明说。
  核桃坝村委会后面有一片整齐划
  的黔北民居,是村上办的“翠缘茶庄”。贵州省委组织部在这里搞了一个省级村干部培训基地,每年要办三、四十期培训会,每一期培训班都给陈廷明安排一节课。陈廷明现身说法,讲核桃坝村如何从贫困村走上富裕路、如何建成茶叶专业村等等。
  村委会门口的一块牌子上还写着“贵州省茶叶母本源基地”。村委会的邢主任告诉记者,贵州的茶叶品种基本上都是从核桃坝孕育出来的。“省茶科所的专家到核桃坝来试验新品种时只有25岁,一待就是20多年。”
  2010年,有关方面投资180多万元,在核桃坝建起贵州省农村茶叶交流市场,现在每天下午6点钟,老百姓都来卖茶青。邢主任说,“收茶青的车多的很,摩托车、轿车、卡车都有,有时候还堵上了。”
  现在核桃坝村民没有出去打工的,外出的都是被请去指导种茶的,收入比陈廷明还高,“他们3000多块钱一个月,我才600多块。”陈廷明笑着说。
  作为一个明星村的当家人,陈廷明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儿。“这个部门要参观,那个部门要资料,晚上经常要加班……”采访过程中,陈廷明的电话不断响起,他眼睛里布满血丝,看上去睡眠严重不足。
  不过,与身体上的疲惫相比,陈廷明心理上的压力似乎更大一些。自从老支书去世,他一直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老支书把核桃坝这个旗帜树立起来了,他给自己的历史划了个完美的句号,把班子交给了我,我如果扛不下去,就是罪人了。我不甘心呐!”陈廷明说。
其他文献
【摘要】课外阅读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在课外阅读全面振兴的今天,如何把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而言,能否向纵深处推进,其关键就是要解决好四个问题,那就是:书从何来?时间从何来?课外阅读的授课形式如何创新?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何维持?课外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语文学习就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走着走着,花儿就开了。  【关键词】课外阅读;整体推进  【中图分类号】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在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土地伦理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阅读大地”课程倡导让学生投入大地的怀抱,亲手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阅读大地”课程主要通过“听读”“闻读”“摸读”等策略,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身体实践生活,拥有丰富的土地感觉。  【关键词】阅读大地;土地伦理;全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人生短暂,岁月峥嵘。朝来暮去,经风历雨,转眼又是一个春夏秋冬。自降临人世至寿终正寝,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着纷繁芜杂的人事和变幻莫测的世象。
日前.新世纪商贸城在没有做任何招商广告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二期商厦工程刚刚启动,就招来了每天不间断的商铺预定电话。市场只得调整方案.提前招商。几千人排队登记的场面让记者真
宁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服装品牌基地和出口服装品牌基地。宁波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3000余家,年产服装近15亿套,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13%以上。2006年宁波纺织品及服
【关键词】品德教学;体验基点;体验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75-0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难看出,“体验”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提高“体验”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
培养了众多革命英才的绥德师范学校,在经历了曲曲折折的风雨变迁之后,已变成榆林市的一所普通高中。当年,毛泽东曾为绥师题词”奋斗”二字,绥师老校友齐心也称母校为“西北革命的
2014年上半年,子长县地方税务局在延安市地方税务局党组和子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并按照市局党组和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本局工作实际,及时成立领导机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局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扎实推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为民奉献.敢于担当、务实清廉,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