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靳之林陕北风景油画写生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油画是舶来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必须要有中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靳之林的风景油画写生既体现了油画的西方语言品质,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写意笔墨和深厚的中国文化涵养,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本文以靳之林陕北风景油画写生为主线,分析靳之林陕北风景油画写生的缘由、创作理念、创作技法与特色,从而应证将中国文化修养融入个人绘画创作感受中的重要性,并为当今陕北风景油画写生的发展做出可能性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靳之林;风景油画;陕北题材;写生
  一、靳之林风景油画写生风格成因
  靳之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是风景油画大师。他一生致力于风景油画写生,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靳之林的艺术素养源于他的书香家庭。祖父靳銮接受过新学教育,父亲也曾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更有收藏的古画笔墨供靳之林观摩学习,在父辈及传统家学教育的影响下,靳之林从小就接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童年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下,靳之林从小就喜爱大自然,对光和色彩极为敏感,他将这种喜爱表达于绘画中,用写生记录他喜爱的田园生活。在这种社会与家庭环境影响下,靳之林的艺术思想慢慢萌芽,促成了靳之林绘画风格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求学期间绘画技巧与绘画理念的积累与成熟。靳之林自小学就临摹民间绘画,高中便接触到许多古代国画原作和珂罗版精印。在校期间,共临摹了300余幅国画作品,读帖临写李邕的书法,书法的精进与中国画的研习相辅相成,练就了中国画最基本的用笔要求和墨色晕染技法。随后临近毕业的靳之林在徐悲鸿既蕴含中国写意精神又具有西方油画技法的油画作品《箫声》的引领下进入对色彩微妙效果的探索,考入北平艺专西画组,得到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齐白石、李可染、蒋兆和等先生以直接绘画教学方式的指导。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靳之林的油画表现语言以及对光和色的表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种成果得益于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所传授的色彩规律、表现技法和油画语言的表现力。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靳之林跟着董希文与学生一起深入农村生活和写生。董希文中西融合、独具中国风格和大写意式的绘画实践创作以及写生激情,带给靳之林新的启示。同时董希文将民间艺术中的笔墨感受——磁州窑的瓷绘中吸收的笔墨,也运用到绘画当中,开启了靳之林对民间艺术的探索。
  最后,陕北地域因素是影响靳之林确立艺术道路方向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其一,靳之林在1947年接触到古元的套色木刻《菜圃》和李波唱的陕北民歌《翻身道情》,作品中蕴含的朴素的地方色彩以及陕北民艺的鲜活力量,激发了靳之林追求浓郁地方色彩的艺术气质和审美基因。其二,靳之林的延安情结指引靳之林前往延安创作、落户,他被这片黄土地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民俗民艺深深吸引,并从陕北老大娘的手中找到了本原文化,他将本原思想融在他的血液里转化为宣泄情感的艺术语言,创作出《白玉兰》《玉米地》《黄河乾坤湾》等系列油画作品。
  二、靳之林陕北油画风景写生的三个阶段
  靳之林的陕北油画风景写生创作,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靳之林的油画作品以抒发真实的生活感悟、反映农村的生活气息为主线。1959年春,靳之林因创作《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前往延安体验生活。靳之林为体现画面的真实性、生活性,与当地的老农密切交流产生了深厚感情,在情感激发下创作的启发,决定了靳之林一生的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1961年春,靳之林承担历史油画《南泥湾》的创作任务,为丰富画面生活情节,靳之林重回南泥湾进行环节素材写生。《南泥湾》的创作过程集中反映了靳之林坚持写生以及艺术源于生活的艺术主张。在此阶段他还完成了《延安土窑》等陕北风景油画写生作品。
  第二个阶段为靳之林1973年至1986年在陕北落户期间的风景油画写生作品。由于此时期正值靳之林进行田野考察和本原文化的研究,需要靳之林走遍延安的沟沟壑壑,所以作品主要是靳之林背着油画箱行走在工作路上所见所绘。画面中有清晨悬崖边的山菊、璀璨阳光下的枣园、解冻的延河,这些反映延安风貌和陕北人民生活的题材都成为靳之林热情描绘的对象。最能体现靳之林绘画意境、空间处理、色彩和笔法的,要数1975年早春二月的写生作品《延安最后一场雪》和《延河解冻》。作品完美呈现了作者创作时与自然抢速的激情状态以及作画时与自然情感交融的奇妙境界。作为一个以色彩表达为宗旨的艺术家,靳之林以纯粹的西洋色彩与材质体现了对待自然认真体察的态度,传达出风景所蕴含的精神意境。
  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末前后,在本原文化积淀下,靳之林将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与本原文化研究而获得的文化素养和西方油画艺术的语言和技巧融入到自己对大自然感受的表达之中,形成独特的油画山水、花鸟画创作。大自然中的万千物象、生命繁衍都是他热衷表现的题材。直接表现陕北的油画山水画创作为其由风景画向油画山水画转变的创作研究中的雪景系列和黄河、壶口瀑布系列。
  三、靳之林陕北风景油画写生的艺术特色
  靳之林的風景油画写生以生活感悟为基础,用情感去表现画面。在技法上他坚持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意境。
  靳之林坚持以生活感悟为基础的创作理念。这种对生活的感悟需要艺术家自身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去认识、去热爱你所绘对象,再进入艺术创作。创作主要是通过感受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所以创作时必须抓住大自然的面貌给你的感觉,才能把意境表达得更加充分。比如清晨你感受到雾气蒙蒙,它的意境是雾气蒙蒙的。故要进行风景油画写生,须得以生活感悟为基础,抓住大自然给你的感受,抓住其中的意境,准确地进行绘画创作。
  靳之林坚持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技法。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其一,在用色上,靳之林受印象派的影响,重视对外光色彩的准确表达,重视大自然赋予他的丰富多彩的情感色彩语言,以印象派的色彩表现中国意境。强调进行色彩写生只有把色调抓住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景物的意境。画秋季,使人感到秋风过后的冷涩;画冬雪,使人感到脸部被冻得发疼;画黄河则让人感到气吞山河的气势。其二,在用笔上,靳之林喜欢用西方油画笔与中国毛笔相结合的方式表现画面。这种作画方式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油画笔的特性,使它难以达到靳之林对“写”的要求,反而毛笔更得心应手,也更能表达其意境。另一方面则得益于靳之林拥有良好的中国画笔墨功底,其作品用笔的写意性程度很高,他画中的山川重视的不是外貌的变化而是气势的变化。这种写意性使其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超越了物象本身具有的含义,直接抒发了画家的内在精神世界。   四、意义与启示
  “陕北题材”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陕北或陕北黄土高原这一片地方以及附着在这一地区的景物、地貌、村落、居民、风俗等众多物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题材。靳之林在陕北的风景油画写生、历史题材创作以及人物肖像都是对这一题材的具体展现。此外,他的陕北风景油画写生中融入本原思想,使其在绘画风格上独具特色。且靳之林对本原文化的研究是基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关心的是活态的中国本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将本原思想融入绘画创作中,具有时代意义。故对靳之林在陕北时期的艺术活动与风景油画作品作具体归纳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解读靳之林本人的艺术风格成就以及其在陕北题材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特点,从而为陕北题材油画的研究提供客观有力的依据,丰富陕北题材油画,促进陕北题材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与发展。
  此外,靳之林坚定写生信念的艺术精神也将给予新时代青年画家启迪。其一,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靳之林坚持在户外写生, 80岁的高龄仍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里一画就是8个小时。其次是靳之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技法,以中国文化修养为底蕴结合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创作理念。最后,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引领的绘画热情。靳之林始终如一地表现陕北题材,这是靳之林对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陕北的热爱的结果。靳之林对新时代油画家的积极影响意义,从其学生马建飞的艺术成就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马建飞现已分别在中国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甘肃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他的艺术成就与靳之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思想上的引领和艺术上的亲授。故对靳之林的生活、创作、艺术主张和哲学思想的全面梳理,也将有助于当下陕北风景油画家的创作实践得到积极启发。
  本文将靳之林在陕北的风景油画写生作单独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陕北这一特定地域油画题材,而且通过对其艺术成因以及艺术特色的整理,即对老一辈油画家思想理念与绘画技巧的学习,有利于达到对当代青年油画家的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戴雪原,硕士在读,单位:湖南科技大學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绘画创作)
  参考文献
  1.韩立伟、董河宁《延安,我艺术生命的天堂》[N],《北京铁道报》,2008-6-28:P5。
  2.袁加、靳军《靳之林访谈(2011年)》[J],《艺术中国》,2011(03)。
  3.汪飞《靳之林绘画艺术历程(一)》[EB/OL],雅昌艺术网:http://news.artron.net 2017-03-14。
  4.靳之林、岳洁琼《靳之林现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隨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博物馆获得了更快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对博物馆各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博物馆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博物馆建设,在满足民众对博物馆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博物馆的竞争力。加强博物馆建设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对博物馆的全部内容,包括馆藏、服务与发展现状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强化措施,实现博物馆的长远发展。本文就博物馆发展状况、
期刊
项目基金:贺州学院2017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7ZZSK01)研究成果;重庆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KC2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5尊背屏式纪年造像具有重要的标型学意义,在背屏形制、图案题材、主尊、胁侍菩萨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过渡时期青州北朝造像的艺术特点。过渡时期新增的题材内容、变化丰富的雕刻装饰技法对于“青州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
期刊
纵览中国历代钱币,两千多年前的新莽钱应该是最复杂、最矛盾的一种,它既混乱又有序,既“昂贵”又“低廉”,既极端“大错”又极其精美,充满了令人迷惑又耐人寻味的魅力。  一、混乱之中的有序  首先,说新莽钱既混乱又有序,指的是它的品类和风格。从西汉元始六年(6),即权臣王莽代理朝政,成“摄皇帝”的第二年,实施包括币制在内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算起,到新朝地皇四年(23)王莽被绿林军所杀为止,短短17年间,
期刊
摘要:苏联考古学广义上诞生于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欧洲考古学和美洲考古学呈现不同的面貌,曾在上世纪50年代吉谢列夫来华讲学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对苏联考古学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就已有的资料,简谈苏联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苏联考古学;考古学史  总体而言,考古学是一门产生得比较晚而发展较快的科学。上世纪初,某些考古学家将考古学于年代上的研
期刊
摘要:西亚地区金银器按照风格类型可分为萨珊式、粟特式、罗马式与伊斯兰式。其中萨珊式与粟特式之间较为相似,不管是装饰纹样还是器型都存在很多共同点。因此在关于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研究时总要将两者进行比较,本文主要对萨珊式金银器与粟特式金银器进行纹饰和造型的比较与研究。  关键词:西亚金银器;萨珊金银器;粟特银器  一、西亚金银器发展概况  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已经能够冶炼自然铜。公元
期刊
锁子甲是由一个个环形的金属扣(即锁环)相连且随人体形状制成衣形的一种古代铠甲。锁子甲锁环连缀成衣形,将士穿上后,不像有些铠甲厚重笨拙,活动也仍自如,就因为锁子甲在形制上的突出优点使其成为古代战争中使用时间最长的铠甲之一。关于我国锁子甲形制的研究,铁玉钦老师根据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锁子甲的形制特征,主要将其分为四种:方领、圆领、无领和护胸,护胸也就是背心式的;又根据锁环的特征,分为大圆环、小圆环、大扁
期刊
摘要:旗鞋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鞋履形态,是满族妇女重要的足衣,也是满族的一大文化特色,其是“天足”和三寸金莲之间的平衡点。由于旗鞋底子较高,既可以好好地遮饰天足,又可以修饰女性的身型,让身姿看起来更为婀娜。  关键词:满族旗鞋;纹样;造型  满族旗鞋是一种极具设计特色、艺术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族化产物。从满族旗鞋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满族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满族旗鞋
期刊
摘要: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们的公共生活以及文化和经济活动几近停滞,其影响巨大并持续至今,博物馆业也未能置身事外。抗疫期间,各家博物馆纷纷出招,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线上线下展览、直播课程、教育讲座等,重塑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博物馆应充分发挥文化驱动力,顺应时代,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本文分析了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有相关思考,希望文化驱动力重塑博
期刊
摘要:背带是广西壮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育婴工具,被喻为背上的摇篮,是壮族人民独具特色的饰品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以天峨壮乡背带的精美图案为研究对象,剖析其中的图案元素寓意。  关键词:壮族;背带;图案;纹样  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例如广西天峨壮乡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其服饰并没有像部分民族一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消失,而是至今仍然保留、承袭着传统的风貌。这里的妇女们极为擅长女工,
期刊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梅瓶  元明清三代青花瓷中,康熙青花瓷历來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颇负盛名。清人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由此可见康熙青花的艺术成就之不凡。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梅瓶,何爱群先生珍藏,高30.3、口径4.2、底径3.7厘米。撇口,短颈,丰肩,敛腹,下承圈足。瓶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