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青年学者要往哪里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oo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育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者的质量。教师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未来发展有赖于一支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研究队伍。他们在传承、研究和实践教师教育中扮演着中坚力量,为此,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接受田家炳基金会的赞助,从报名参会的青年学者中选拔田家炳教师教育研究青年学者,开设田家炳—教师教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以下简称“田青论坛”),旨在为优秀青年学者及国外知名教师教育专家提供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协同发展。
  一、青年学者在哪里—青年学者的研究关注
  思考教师教育青年学者该往哪里去时,应先来看看当前这些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哪里。根据本次论坛申请者提交的论文(简称为“田青论文”)质量,专家委员会遴选出57位田家炳教师教育研究青年学者。针对这57篇“田青论文”的内容进行归类汇总,可提炼出4个一级编码,即教师质量(31篇)、教师教育过程(8篇)、教师教育系统(8篇)、教师学习(10篇),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教育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何谓好教师,好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质量属性,如何培养有质量的教师,如何建构教师教育系统,如何开展教师教育过程及教师要如何学习和成长。
  1. 倾向于从教师的内在属性理解教师质量
  仔细研究教师质量编码范畴中的文章,可以发现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即教师感情和教师能力,且更多地涉及教师感情维度。可见,青年学者紧跟国际趋势,丰富其对教师质量的认识,越来越关注教师的内在属性。其中,有12篇文章涉及教师身份认同话题,其讨论的对象不仅涉及不同类别的教师,如语言类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师范实习生、特岗教师、私立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建构问题,亦从生命历程的角度讨论了“60后”教师的认同发展轨迹。
  涉及教师感情层面的文章,主要谈论教师情绪、教师抗逆力、教师信念、教师专业伦理、教师同情心、教师的经验之美等,既有实证性质的研究,又有在哲学思辨层面论述教师身份认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有学者从方法、策略角度讨论教师如何保有自身的完整与认同,促进专业发展,如叙事探究、教师回忆学习经历、外部对教师度过“求生期”的支持策略等。
  在涉及教师能力的类别中,主要包括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课堂把握能力、科研能力、实践性知识、转校后在不同学校的适应能力及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反思力和胜任力等。应该说,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在教师能力的要求上也较为丰富。当外在能力难以罗列时,教师的内在属性对其的可持续性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2. 协同多方力量培养教师能力
  讨论教师教育体系时,不少学者会通过比较研究来介绍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先进教师教育经验,也有众多学者聚焦于教师教育的供给问题,研究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研究U-D-K协作背景下大学教师、在职幼儿园教师和准教师三方群体的协同发展,探究精英型大学和教育类NGO作为另类师资准备的可能性等。可以看出,通过多元力量的供给和协同,进行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开始浮现。结合国际经验,这种理念应进一步受到重视,尽管这看似会给传统教师教育机构带来竞争和挑战,但最终却有助于教师质量的提升。
  3. 扎根于本土问题和经验,探索、创新教师教育和教师学习模式
  教师教育作为一种深受本土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脉络影响的实践,需要研究者从本土问题出发,关注本土经验的提炼,具有文化自觉意识,这符合田家炳基金会融合世界文明与传承创建中华文化的使命。在教师教育的体系和过程中,青年学者在心怀本土问题和本土情境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他国家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此外,也有学者比较关注中国的独特问题,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状况、中国精英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动力及影响因素等。在教师教育的过程类别中,有的学者会介绍自己所在机构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及创新,将研究聚焦于如何帮助师范生更好地进行教育实习这一话题上。还有的学者在教师学习话题中讨论我国本土的师徒制、教研组、校本教研的经验,或对教师学习的文化逻辑及教师专业社群在中西语境中的意涵进行反思。
  4. 意识到高质量教师的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强调教师学习,而非教师培训,同样是从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拥有发展的主动性这一视角来说的。强调教师学习,说明好教师的形成并非通过教师教育就能一蹴而就。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学校也需要为教师学习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条件支持,教研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师徒制等教师学习制度对教师学习也会产生影响。此外,要激发教师领导力、学校领导力对教师学习的影响。
  二、青年学者要往哪里去—前辈们的期望
  教师教育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得到国家教育专家与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指出,国际专家的加入让本次论坛呈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前沿、贡献、机会、对话和诊断。前沿意味着所讨论的话题是最为前沿的,贡献则是肯定国际专家在青年学者成长及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发展中的贡献,机会则意味着通过这一青年学者论坛平台为青年学者彼此之间和与国际专家、学者之间的未来合作提供机会。而在对话(dialogue)和诊断(diagnose)方面,国际专家不仅对青年学者的研究进行诊断,提出改进建议,这个过程亦是双方对话的过程,青年学者得以与资深学者交流看法、观点,有所收获。
  1. 研究更为规范
  资深的国际学者聚焦于提醒青年学者要更加规范地开展教师教育研究。英国诺丁汉大学顾青教授认为青年学者要明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不在研究中使用若干自己根本无法驾驭的概念或研究方法。美国休斯顿大学谢丽尔·克雷格(Cheryl Craig)教授认为青年学者不仅要有理性,更是有感情,应关注教师的感情维度,通过叙事等质性研究来分析。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约翰·拉夫兰(John Loughran)教授表示,如果教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那么教师教育是其中更加复杂的世界,教师教育研究者要尽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复杂的世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安东尼·克拉克(Anthony Clark)教授亦提醒青年学者要破除对导师的迷信和权威的影响,要有信心,努力找到自己的研究之路。
  2. 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资深的国际学者亦对青年学者提出殷切期望,其中“责任”是一个主题词。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戴(Christopher Day)教授认为,教师教育研究者要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研究影响实践。为了更好地影响实践,他主张不论是青年学者还是全球的老中青研究者,都应该合作,以更好地理解教师、教与学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改变实践。
  3. 反思自己的身份认同
  教师教育研究者承担怎样的责任,其背后关系着教师身份认同的话题。因此,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迈克尔·沙茨(Michael Schratz)教授语重心长地提醒青年学者,一定要问自己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彭恩霖(Lynn Paine)教授间接地为我们传达出教师教育青年学者应是谁的信息。她和顾青教授一起担任教师能力组的嘉宾,在两人的配合过程,她说让她感受到了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所描绘的爵士乐演奏现场的即兴表演体验—两人在现场即兴发挥,并彼此从对方的回应中获得启发,进而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彭恩霖教授不断地反思中国和美国的教师教育发展脉络,其自身亦有许多收获。
  其实,彭恩霖教授提及的爵士乐演奏的例子即是唐纳德·舍恩用来提出其著名概念—“反思性实践者”的基础。由于教师要经常地在教学现场根据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即兴发挥,因此,教师要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同样,教师教育学科中所蕴含的研究与实践彼此融合的特性及教师教育的脉络依附性等也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做一名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反思性实践者”。
  (作者单位:教育部普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1985年,不到22岁的生物教师张立新在北京丰台三中开始了班主任生涯。同事们很快发现张立新的班级教室每天都是窗明几净的,与其他班级的教室形成很大的反差,于是纷纷向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请教其中的玄机。原来,张立新担任班主任后不久,发现教室卫生在每周固定时间的大扫除之后只能保持一两天,她开始琢磨保持良好卫生的长效办法。她把整个教室分解为若干个卫生岗位,将所有的岗位分配给全班4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负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建设好班集体,就需要从开好每一节班会课做起。回顾3年来笔者开过的几十次班会,主题内容包罗万象:适应高中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与我的梦想、学霸谈学法、艺术节中的舞蹈与合唱、运动会中全力以赴的你、心理测试小游戏、关于读书、关于励志电影、关于爱情那些事儿……从初次见面时的“吾爱五班”的主题班会到高三时的“吾班‘合伙人’”最后一次班会,这些班会记录着笔者对学生教育的方方面
孟毅亮 男,汉族,195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圪台坪教学点高级教师,至今已有40年教龄。一个人坚守一所小学,承担起教学、管理、家校沟通等繁重的工作。他在教学中大胆创新,独创复式教学法。他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关注单亲、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我有40年教龄,在圪台坪教学点工作了29年。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山里的孩子能吃苦、朴实,他
北京史家小学的家校合作活动有非常鲜明的“史家”特色,其“家校学习共同体”的合作理念与史家小学“和谐教育”的理念、“无边界”课程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史家小学还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项目移植到校园中,目前已经有  486名教师通过学习和考核获得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采访中,史家小学德育处主任李娟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史家”故事向笔者娓娓道来。  :史家小学的“妈妈读书会”和“爸爸运动队”因
8年前,8位平均年龄30岁的教师因渴望成长而聚在一起,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前的草地上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读书活动,宣告了一个自发性、草根性教师成长团队—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立。  8年后,原本8个人的成长共同体已经发展出十几个类似的共同体分体,越来越多的教师被共同体吸引并加入,共同体已经成为厦门教师成长的“桃花源”。如今,这群人再次聚在一起,纪念共同体成立八周年,并探讨共同体未来的发展走向。正
关于《荒野生存》  美国影片《荒野生存》改编自著名作家乔恩·科莱考尔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散文集《阿拉斯加之死》,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问询生命真相而毅然投身荒野悟道的故事。主人公克里斯家境优越,毕业于名校,并被保送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前程似锦。但是,他放弃了哈佛,脱去了所有文明的外套,成为一名“超级流浪汉”,走进阿拉斯加寻找生命的归乡之路。在荒野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重回人群的洒脱。然而,四个月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提出,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梦”关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和公民应当如何担当”三个层面的问题,明确给出了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要构建“自由、平等、公正、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的是学校文化的变革与转型。广义的学校文化涵盖了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德育文化、教研文化等层面,其中,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包含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塑,因此在基础教育变革尤其是学校文化变革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建设新型教研文化、激活教研中层组织的文化活力、借助教研层面的文化构建来带动整个学校文化深层次的重建,已经成为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北平原,是一所县城小学。这所学校基础设施差2016年,才实现班班多媒体;师资力量薄弱,全校仅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具备中师水平。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却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全国课改名校。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引路人。是他,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让国家课程真正落地生根;是在他的引领下,乐陵市实验小学才走进了全国
那日匆匆去二炮医院看望黄先生,遗憾的是只能透过视频远远地凝望着先生,不想这远远的一刻凝望却成为了今生今世与先生的永别。  我与先生相识于1992年初冬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的教育哲学年会。当时我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教育基本理论的硕士研究生。西南师范大学地处西南一隅的重庆北碚,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在当年学术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基于这样的原因,教育系非常注重学生的培养,常常邀请教育心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