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孝经》中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是讲仁义道德,能以和谐的心态和行为处理各方面关系的人。孝道可使自身和谐,家庭和谐,进而达到社会和谐。人人讲孝道,能促进经济发展,“民德归厚”,天下太平。
  [关键词]孝道;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民德归厚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41-04
  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数千年,在中国这片广大土地上家喻户晓、人人执行、家家遵循的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色,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仁爱和善、文明礼貌,睦邻友好、谋求和平、心向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党号召全国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做法,都是要出现一个和谐的机制,达到一个和谐的境界。和谐是大局,和谐是方向,和谐带来幸福,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被外人灭亡过的国家,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泱泱大国,这一切一切,都源自和谐,体现和谐。但人们深究细思,社会和谐的基石却源于孝道。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兴盛于三千年前的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作过系统的理论上的阐述后,由一般的“孝行”发展为“孝道”,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与维护世界和平仍有其现代价值。
  一、代代相传,充满情和爱
  传为孔子指导,曾子作的《孝经》中记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就是说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孔子、曾子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如此之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一)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
  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披棘斩荆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子女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二)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
  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三)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
  地球上自从有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奉养自己的前辈。如乌鸦反哺、小乌鱼喂瞎了眼的老乌鱼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禽兽不如,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二、奠定基石。不断向外扩展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孝道是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最起码、最重要的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就能使社会和谐,因此孝道在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可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孝道源于自身和谐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曾子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忠恕”,就是和谐的具体体现。忠是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恕是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人们共享安乐。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章》),“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因此“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卑亦弗凭。”孝子不要登上高的地方,不要走危险的地方,深的地方也不要靠近。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女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一个孝子还要“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不随便说笑,不随便指责别人,不答应给人家做不光明正大的事,不居高临下地指指划划。如果这样,就可以“恶言不出于口,愤言不及于己”,那种想说你坏话的人开不了口,气愤不满的话涉及不到自己。尤其强调“不兴险行以徼幸”(《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不做那种危险的事来寻求不该得来的幸福。   当然这种身体保全与精神保全不是绝对的。例如需要为国捐躯时,就不应考虑“全而归之”。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反击错误观点时,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的主张,对于社会安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孝道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中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礼记·礼运》)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时,认为最起码的是赡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做出大事业,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礼记·祭以》)。孟子说不孝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论语·离娄下》)。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孔子教育弟子时,多次说到孝,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尽最大努力为父母做事。“父母唯其疾之忧”,经常关心父母的健康。还说过家中养着父母,也养着狗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和对待狗马有什么不同呢(《论语·为政》)?孝行最好的孔门弟子曾子孝敬父母有几个方面:其一,奉养父母。曾子奉养父母,经常有酒肉。吃完以后,问问还有吗?一定说还有(《孟子·离娄上》)。还要关心天气寒温,在饮食上、穿戴上对父母时时关心(《新语》)。其二,尊敬父母。父母喜欢的动物,不敢随意杀;父母放置的东西,不敢随便去掉(《吕氏春秋·孝行览》)。其三,取悦父母,赡养父母。养其心,即不违背他们的意志。让父母经常听到好听的,住到安稳处,使父母时时心情愉快(《礼记·内则》)。其四,思念父母。子女在外,时时思念父母。父母离世以后,更应不断地思念(《韩诗外传》卷7)。上述对父母的孝敬,显然有两方面,一是物质上的满足,二是精神上的愉悦。《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对这两方面说得更详细,“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洁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人孝亲的各种内容都体现家庭和谐。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自然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例如晋时的王祥,继母对他不好,他仍然孝敬不违。继母生病要吃鲜鱼,时值三九严寒,王祥破冰求鱼,给继母食用。王祥的种种行为,教育了幼弟王览。王览对兄长尊敬、呵护,其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三)孝道可使社会和谐
  《孝经》开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当做一切道德的根本,说人们的教化从这里开始产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论语·学而》)。就是说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良好的道德因素就会生出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仁,而孝正是仁的根本。《孝经》中又说,那种不爱自己父母而爱别人的人,称作悖德;不敬自己的父母而敬别人的事,叫做悖理。正确的顺德、合理,就是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孝经·圣治章》)。这又体现出孝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们常说一个家庭是整个国家、社会中最小的细胞,许多细胞组成人体,许多家庭组成国家。家中和谐了,社会便和谐了。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孝经·广扬名章》)。“事亲孝”、“事兄悌”,扩大到社会上,就可以忠、顺。在社会上、国家中,人人做到忠、顺,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孝经》中说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反之,君子成人之美,处理民间的事情十分慎重,能使社会和谐。如前述孟子所说五种“不孝”表现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信谗言、迷恋声色、打架斗殴,都是一些不安定因素。孝亲的人不会那样,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孝能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曾子多次阐明通过孝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道理。曾子引孔子的话说古代的“五刑”有三千种,“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最大是三种罪恶,一是不尊重君主,一是诽谤圣人,一是不孝敬父母,这三件事都是“大乱之道”。在过去,每逢年节,室内正中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这五项最受人间尊敬者,“君”之下就是“亲”。尊敬他们,说明尊敬权威,尊敬他们,为了祈求社会和谐。孝不但促进社会和谐,曾子还在爱护自然方面做过比较。他说,树木应按时伐,禽兽应按时杀。如果滥伐树木,乱杀禽兽,肆意对自然界进行摧残,违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应该和不孝一样的罪过(《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四)孝道可使“民德归厚”
  《论语》中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是说在孝敬父母上,对他们临终时,更要好好地孝敬。先人死后,应追忆、追念、祭祀。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叫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接着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在时,按照一般人之常情,予以事奉,父母死后,依礼安葬,日后对父母按时祭祀。人们认为祭祀似乎是一种迷信举动,其实不然,祭祀是怀念先人的一种仪式,是怀念先人的事功、追忆先人的道德的举动。怀念先人正是要向先人学习,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道德代代相传的风气。时人学习先人的好道德、好作风,不就是“民德归厚”了吗?
  中国古代孝与德从来联系在一起。汉朝皇帝提倡以孝治国,每个皇帝死后的谥号均加个孝字(如孝文、孝武……),东汉时选拔官吏时,首看孝行,称作“孝廉”。古代孝、德联系最典型的当推远古的氏族首领虞舜了。舜母早死,其继母不贤,父亲瞽叟糊涂,继母生弟象要夺他的财产。继母和弟多次设法害舜。舜得知几次脱险后,对父母依然孝敬不减。此事让尧知道舜在家能孝,在外就能给百姓办好事,遂把执掌天下的大权让给他,把女儿嫁给他。孔子曰“舜其大孝也欤!”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为什么?因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礼记·中庸》)还有一个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其父因鞭打芦衣,知其后母对其虐待,要赶走后母。闵子骞苦苦哀求,父亲饶了后母,全家和睦团圆。孔子深有感慨,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别人称赞他对父母兄弟之间说的话并无异议,就是说人们对其因孝造成家庭和睦的事实予以认可。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孔子家语·人言解》)。可知孝是双向的,这也正与孝可提高人们的道德相应。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对其必然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也对其不孝。因为孝是一种世间伦理道德中最起码的品德,孝敬父母的人,自身做出榜样,自然教育、影响了下一代,把这一好的道德品质传下去,将人民的素质有效地提高。
  曾子说过孝“塞乎天地”,“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放诸四海而皆准”。《孝经》中记孝的美德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是说孝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即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尽管各自阐明自己的学说,及想方设法否定别家的学说,但在对孝的问题上,却惊人地一致。如道家虽主张“弃仁绝义”,但也主张“民复孝慈”(《老子》19章)。墨子把“父慈子孝”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上(《墨子·尚贤中》),法家认为“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韩非子·忠孝》),他们的孝更实际。秦始皇严酷执法,也主张孝,汉代《太平经》中也有“人亦天地之子也。”如果父母“老无所依”,谓之“不孝”(《太平经》卷114)。汉代传到中国的佛教,主张一出家便无家,无父母,后世同样出现目莲僧救母的故事。由此可见,孝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百善孝为先”,孝为天下道德之先,确实不假。
  三、忠孝结合,促进社会发展
  我国自古忠孝并提,忠孝结合。孔子明确地说过“孝慈,则忠”(《论语·为政》)。《礼记》记“先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除珍贵有德者及珍贵与国王亲近的贵族外,后三者都和孝悌有关。曾子曰:“居处不庄,不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不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五种非孝的表现中大都与政治有关,与社会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到孝,就应对君忠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作战时勇敢等等,这都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的措施。孝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努力忠于事业、为国尽力。宋代岳母,教育儿子岳飞从军抗敌,并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到岳飞背上。岳飞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既是向母亲尽孝,又是遵母命尽忠。晋人陶侃之母,多次教导儿子廉洁奉公,勤于政事。陶侃身体力行,以廉洁、勤政闻名于世,其行为既是孝于亲,又是忠于国。中国有个谚语“不孝的人,不能与之交朋友”。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在社会上对朋友也不会讲信实。历史上清官多孝子,孝子多清官,正体现忠孝结合。当今社会,应首先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他才能友爱同学、努力学习。那种养尊处优,不知孝敬父母,从小被捧到天上的孩子,到社会上也不会好好工作,将来对国家的贡献也不会大。
  因此可以说孝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孝既然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下,也应有其相应的作用。如孝从爱亲推广到仁、爱人,就应很好地贯彻经济伦理思想。即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是否有利;同样是高科技,是为广大人民造福呢,还是用高明的手段毒害人民;在企业内部对自己的职工是否有爱心,是否关心自己的职工,是否能用各种形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自己的经商伙伴是否讲信义,共创条件,力争双赢,而不是自己发财,伙伴遭殃。由孝推行到对别人讲信义。义者,宜也,适宜的干,不适宜的不应干,在经济活动中,应贯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礼记·大学》)的精神,重义轻利,义中取利,就能保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做一个从正当渠道发财的高素质商人(中国称儒商)。由孝亲推衍到善待自然,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应很好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竭泽而渔。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家族企业不少,一个企业中的主要成员或重要成员多属于同一个家族、亲属,除工作关系外,还有血缘关系。这更需要传统的孝悌作为润滑剂,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滋润,更加密切,孝悌及亲属之爱在家族企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十三亿中国人民,五千万华侨、华人,都对中国的孝道很熟悉,并在认真奉行,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奉行。孝这一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对稳定和谐起到一定作用,在今天也能起到稳定、和谐的积极作用,对世界和谐、稳定也必定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王艳芳]
其他文献
[摘 要]哈佛大学建立于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以培养牧师为初衷,以剑桥大学为蓝本。从阿什比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哈佛大学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办学模式与美国英属殖民地的特殊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哈佛大学守住了剑桥大学的形式和自由精神,在管理与环境的变化中寻求突破,在“守”与“变”中借助杰出校长的领导实现了自我生长,并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学。哈佛大学模式移植的范式,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
期刊
[摘要]理查德·瑞吉斯特提出的未来主义范式、人与自然相平衡的原则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的突出贡献。未来主义范式包括:生命、美、公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标准,三维而非平面是生态城市的未来形态,通过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人与自然平衡的原则包括: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通过生态区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他的理论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可行的方案,对于
期刊
[摘要]史學经世宗旨是中国传统史學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这种以史经世的精神在南宋遗民史學中亦有继承和凸显。经历鼎革之痛的他们在反思宋末空疏學风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经邦济世,撰写了《文献通考》、《资治通鉴音注》等史學巨著,凸显了史學经世精神,为元初史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南宋遗民;以史经世;通儒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
期刊
[摘要]对于普世价值的追问并非今天才有,只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关系紧张和信仰危机加速了对普世性价值可能性的探讨。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关于人类如何摆脱道德困境的思考。儒家文化内涵中包含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拥有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公共外交视野下,儒家价值观普世化有其独特的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即重视“以身体道”的个人和建立孔子学院。  [关键
期刊
[摘要]企业管理看似复杂,但其重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管理,主要为关注员工;二是对外管理,主要为关注顾客。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方面的管理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善待员工之利,员工重视企业之义”是对内管理过程中的朴素逻辑,“真心实意地对待顾客”是对外管理过程中的朴素逻辑。在这两个逻辑当中,可以引入国学的人文关怀,并设定传统文化“仁恕”之道作为朴素管理学的指导思想。这样,企业管理将变得相对
期刊
[摘要]《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它从席勒的时代现状入手,把美学问题与改变人性分裂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确定美是拯救人性的唯一手段。它从人性的分析开始论美,得出人的三种冲动: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这三种人性冲动决定了三种人:感性的人(自然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游戏冲动结合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最终成为了道德的人。因为美是游戏冲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往往蕴涵着一种直触人心的悲剧意识,而“苍凉”、“悲凉”也成了其小说风格的最佳代名词,同时,也是小说的核心所在。然而,其苍凉感的产生并不仅仅是由于故事的悲剧性,也来源于整个文本的字里行间以及作品之外的作者的个人因素。从文本和作者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张爱玲小说苍凉感产生的多方面原因,从而可以展示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独到之处与美之所在。首先,从篇名的距离、故事的距离、世俗的贴近、人物的不彻
期刊
[摘要]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流派代表人物多利默在其代表作《激进的悲剧》中对莎剧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人性和权力进行批评的。多利默通过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两部悲剧中德性问题的分析,认为德性受到权力的制约。多利默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中政治、权力对人性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性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政治权力关系而存在。  [关键词]人性;德性;权力;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默顿科学社会的理论框架来源于马克思一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传统,其拒绝从认识论领域来探讨科学,而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进行研究。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工作通常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关注点是促使近代科学兴起或体制化的主要社会因素一科学与社会研究;中期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科学规范,默顿科学规范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后期研究重点是科学共同体,包括科学防范机制、交流机制、奖励与评
期刊
[摘要]生态危机不仅是自然界面临的一场危机,也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精神危机的外在表现。敏感的生态小说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现实生态的痼疾,通过小说集中揭示出生态危机在人们心灵深处留下的精神创伤和困扰人们的时代症候。  [关键词]生态小说;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个人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98-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