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翰墨书太极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文翰先生,当代著名武派太极拳家、理论家。


  1928年,吴文翰先生生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南和县。邢台地处河北省南部,明清两代属顺德府,是畿南重地,习武之风盛传。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政法部门工作。“文革”中,他被下放原籍劳动。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政法战线,80年代末离休。
  吴文翰自幼在邢台读书生活,拜武派太极名家李圣端为师。当时,他还得到王志延、范述圃、郑月南等名师的指教,继承了武派太极拳的拳架、打手、散手、器械,从而成 为武派太极拳名师。当年,他随清末文举仝酌泉攻读经史,遂奠定了良好的古文化基础。学 生时代,即在当地报刊发表诗词。
  由于他多年的刻苦学文习拳,为自己今后研究太极拳、武术理论打下了扎实地基础。吴文翰先生除习练太极拳、械外,自六十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搜集研究太极拳的理论和有关拳史资料,并做了大量笔记。“文革”中,他被下放原籍农村,生活艰难。劳动之余,他常义务为人治病、教拳,并时与师兄陈固安等人研习太极拳、搜集邢台地区的武史资料,如梅花 拳、二郎拳、三皇炮捶以及鲜为人知的杨露禅长子杨风侯之子杨振远一支的杨派太极拳史料 等。有时不辞辛苦,骑自行车跑到百里外寻访武林隐者……
  七十年代,吴先生始动笔书写太极拳华章。这个阶段,他主要对练拳歌诀(如太极拳“体用歌”)和为古拳论注解并译为白话文。同时,他还为太极拳前辈和些许拳家以诗作传。
  他积极参加、组织、指导各种太极拳活动,因此,被做为武派太极拳名家代表参加了1986~988年的一、二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并应邀担任第二、三届国际太极拳修炼大会武派太极拳导师,被北美洲武(郝)派太极拳总会聘为名誉会长。
  他是北京市正式普及武派太极拳的第一人,曾应邀到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学院讲授武派太极拳。目前,在北美、南美以及欧洲等地传播武派太极拳的大都是他的学生。
  从政法岗位离休之后,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太极拳和编写拳史拳论上。从1982年开始,他先后在各类武术杂志及《体育报》上,发表了一百余篇有关太极拳的精论之文。由于他广征博引,妙笔生花,知识丰富,深受读者喜爱,因此,他被誉为“武林一枝笔”。此外,为宣传太极拳历史,他和书画家冯向杰先生合作写过很受读者欢迎的《太极拳史画》一文,在读者中影响甚大。


  吴文翰先生的重大贡献,是他对太极拳理论和太极拳史的研究成果卓著。如他首先提出太极拳学派命题,这无疑确立了太极拳理论研究和学术地位。
  吴先生认为,没有继承固然谈不到发展,但是,没有发展创造也谈不上继承。作为武派太极拳学者、名师,他继承了武派太极拳的传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太极拳理论发表了一系列见解深刻、富于创造性的文章,如《武派太极拳教法述要》、《武派太极拳推手》、《武派太极拳之特色》等等鸿篇巨著。
  吴先生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在《太极拳百余年来发展情况概述》一文中,对近太极拳的发展首先提出了三个时期:
  (一)创建传播时期(1840~1911年);(二)发展时期(1912~1948年);(三)广泛普及时期(1949年迄今)。
  近代太极拳发展历史三个时期的划分,符合太极拳成长壮大的客观情况。由于该文见解独到,而作为第一篇论文,收入了《太极拳论文集》(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编),从而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说《太极拳百余年来发展情况概述》一文从纵的方面表述了太极拳的发展,那么,在作为姊妹篇的《太极流派知多少?》一文中,吴先生从横的方面,摒弃了传统糟粕,证诸太极拳百余年来发展繁衍的盛况,把今天的太极拳分为了七大流派,且派中有派:


  一、陈派太极拳
  二、赵堡太极拳
  三、杨派太极拳 :杨氏老架、府内派、杨班侯派太极拳、夏派太极拳
  四、武派太极拳
  五、李派太极拳
  六、吴派太极拳
  七、孙派太极拳
  太极拳百余年延续或创新的流派,以“三七”分法(三个时期,七个流派)较科学合理。吴先生对太极拳史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上所记,仅是对吴先生在太极拳理、拳史方面贡献的评价之一二。我们衷心祝愿吴老益寿延年不老春,再为太极拳事业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武派太极拳势外形简朴,内蕴丰富,重在实用。其修习要素如下:    式简技繁 组织合理    武派太极拳的拳式动作简洁明快、术法分明、圈小劲捷,每个拳式都围绕着一个攻防中心,重在实用,不尚花法,不着意雕琢,不故做高深,拳风自然平淡,演练起来浑厚朴实,简洁洗练,给人以银碗盛雪,纤尘不染之感。拳式技法内涵细腻,体现出起、承、转(开)、合和八法咸备,五气顺布。  武派太极拳架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
期刊
武派太极拳,是清代广平府武禹襄首创,他也是太极拳理论奠基人。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古称曲梁,北连顺德(今邢台市),南控黄河,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在这块风光如画的宝地上,明清以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对当地学子深有影响,使水乡古城孕育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太极拳苑一代宗师武禹襄就诞生在这里。  广府古城有武、范、窦、黎四大望族。武家住在东大街,武禹襄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武氏自明初
期刊
武禹襄    禹襄(1812~1880年),名河清,号廉泉,廪贡生,候选训导,以子孙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氏弟兄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人称“三武”。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后尚书毛昶熙,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道光年间,杨禄禅自豫返里授拳,其技与众不同,人称“沾绵拳”。禹襄与
期刊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年)也在《太极拳解》中指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衣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武禹襄长兄武秋瀛(1800~1884年)在《释原论》中也对“双重”做过较为详细的解释:“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比活如车轮而言,乃己之谓也。一边沉则转,两边重则滞,不
期刊
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一世陈卜,明末定居陈家沟以拳为业。九世陈王廷,继承祖传拳业,博采众家精华,创陈式太极拳。至今,嫡传至十九世陈小旺。  今年54岁的陈小旺,6岁习武,8岁接受父亲陈照旭(十八世陈式太极拳嫡传弟子)正规训练,后又师从伯父陈照丕及叔父陈照奎习练太极拳。  陈小旺在承袭世代家传武技的基础上,发展了太极拳,创编了简化“陈式三十八势太极拳”和“陈式十九势太极拳”。1980年至1
期刊
武派太极拳重在实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技击名家,陈固安先生即荣列其中。  陈固安(1914~1993年),河北省邢台人,回族。自幼酷爱武艺,先从伯父陈发达老先生习回族查拳,十三岁跟表叔李圣端老先生改习武派太极拳。李师是清末太极拳宗师广府郝为真前辈的入室弟子,拳技精湛,卓越超群,在邢台地区颇有名气。陈固安在师门苦学八年,深得真传。后来又得到韩钦贤、郝中天诸师教导,艺精而博,堪为同门之冠。  弱冠后
期刊
一、武派太极散手的用法    所谓散手,就是两人徒手的应变技法。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提到的“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说的就是散手打法。  太极散手接劲方法大体为三种,即侧接法、中接(正接)法、下接法。但不论哪种接劲方法,其诀窍都是不将敌方来劲裹在自己身上。这是太极散手的接劲艺术,也是其用法的特点,更可窥视出用法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当敌方击我时,要把敌方劲力闪于空位,而我方围绕着敌方子午线(
期刊
一般来说,太极拳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混元功为基础;二是螺旋运动的走架形势;三是讲究阴阳之道的技击法。这是太极拳的共性,武派太极拳又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本门名宿陈明洁先师生前把武派太极拳归纳了八大特点:  一、结构严谨,缜密入微;  二、化发守中,圆点互跟;  三、强调身法,合乎丹道;  四、形势混元,内含一气;  五、二气交感,行气贴背;  六、步如临渊,劲若抽丝;  七、神聚气敛,
期刊
列车缓缓驶进郑州车站。  一位精壮的中年汉子刚跨出车门,一群手持鲜花的少年一拥而上。在“欢迎高老师胜利归来”的问候声中,站台上的弟子和师友们将他团团围定,拥抱握手,亲切问候,场面十分感人,如久别重逢,英雄归来。这个倍受注目的中年人就是独赴东京,载誉归来的郑州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武派太极拳第六代嫡派传人——高连成先生。这已是他第二次应邀赴日本授艺。第一次赴日是1997年6月,高连成先生应全日本太
期刊
武禹襄创编的太极拳别有神韵、自成一家,是最早形成文人化的太极拳。所谓文人化,首先是开创武派太极拳的武禹襄兄弟与李亦兄弟都出身于书香门第,历代传人也以文化人居多,他们对于拳艺纯属兴趣爱好,相似于文人绘画,强调灵性,强调逸兴。由于是在这种超脱心态下,其对太极拳的钻研,是以研究学术为目的,具有精益求精之心,而不为世俗利益和习惯所累,这就淡化了授艺中师徒父子家长式的关系,重心传不重仪式,表现出在儒家经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