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你新交的女朋友怎么样?” “见过超市促销吗?洗发水、沐浴露什么的,买瓶大的送瓶小的。她给我就是那样的感觉。” “哦?那就是说她挺实在的,不错。” “我说的是瓶身上的那句——特惠(会)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新交的女朋友怎么样?”
“见过超市促销吗?洗发水、沐浴露什么的,买瓶大的送瓶小的。她给我就是那样的感觉。”
“哦?那就是说她挺实在的,不错。”
“我说的是瓶身上的那句——特惠(会)装!”
其他文献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蔚蓝色的原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 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巴尔蒙特 那么,你和我又是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 不去会死 骑车环游世界是石田裕辅长久以来的梦想。 就在他下定决心出发的时候,尿血的老毛病又犯了,行程似乎从一开始就不顺利。一位老婆婆劝告他不要做冒险的事情,但是他还是上路了。 在非洲
冬天,白菜季。大白菜、小白菜、圆白菜、鸡毛菜、黄芽白,还有大青菜、小青菜,我把它们笼统地称为白菜,曾在寒风中主宰过北方的冬天菜市,而今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乡间野外,田畔地畦,白菜随处可见,篷篷簇簇碧绿生青。作为寻常百姓桌上的常客,白菜可以当主菜,独挑大梁,也可以作辅菜。素炒白菜清淡爽口,炒年糕或下面条时加入几根白菜,盘中则活色生香。白菜,无论是唱主角还是当配角,总是宠辱不惊,鲜嫩盈人。 白菜
母亲老了,老得只认识他这个儿子,每天他出门前都会跟着他一起往外走,好不容易哄回家,不过片刻就会问别人:“哥哥(随着别的孩子称呼他)什么时候回来?”等到他回家,就会像孩子一样跟在他身边。于是,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这样就可以每天24小时陪伴母亲了。 一天母亲不舒服,他用花布包了母亲去医院看病,被人拍了下来,传到网上,这张图片从亚洲传到欧洲,又传回来,绕地球一周,感动了无数人。 他是普通人丁祖汲。
橡皮漂在北京有些年了。 刚到北京的时候,他说每天早上看到地铁里密密麻麻的人各自埋着头,自己挤在其中,几乎不用走就会被簇拥着哗啦上了车哗啦下了车。当时,一个念头在心里翻江倒海:回去,这破地方没法待,杀回老家去! 橡皮说,看着那些乌泱乌泱的人,总有一种想突围的感觉,仿佛心里的空间被挤压得没有了空隙,或者被踩得七零八落。那种令人烦躁的压抑感让一天的心情都不会好。即便是在梦里,更多也是在换乘车:望京,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面临更多竞争,品牌经理人需要弄清楚关于中国消费者的几个常见误解。 误解一:中国消费者不会为家里花钱。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家里的物品,中国消费者不愿多花钱。由于不能向外人炫耀自己的地位,中国人是不会购买外国家用电器的,他们反而会选择更便宜的国产品牌。然而调查发现,接受采访的富人(净资产超过 50万美元)中有 90%喜欢购买外国品牌的大件家电。他们说,外国品牌具有更好的功能和
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是和有》,英文题目叫做《To be and to Have》。首先对它的英文题目产生了兴趣,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说过的那句经典台词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problem),在西方的文化里“,to be”这个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人的一生就是关于如何 “to be”的选择过程。《是和有》是一部 “追本溯源 ”的片子
在上海居住的小区,称得上环境幽静,但夜深人静时,睡眠常被马路上传来的喇叭声干扰。问驻中国的朋友,中国司机为何如此爱按喇叭?他说,这是中国司机的习惯。 在上海,司机在拥挤的街道或高架路上,一边不断按喇叭一边左蹿右钻驾驶,在斑马线上与行人争道的险象并不少见。近日搭乘出租车,一路上司机心急火燎的样子,不停地踩油门、踩刹车、换车道。他称在上海开车人人如此,让路只有自己吃亏。曾到过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这
她被称为人类学之母。 《纽约时报》评论说:“她把社会人类学带入了光辉的科学时代。”她1978年去世时,美国总统说:“她已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思考问题的方式教给了成千上万的公众。” 1979年,她被美国政府追授“总统自由奖章”。 她,玛格丽特·米德,不仅让人敬仰,还以其勇敢、执著、爱感动世界。 永恒之旅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1920年秋天,年仅19岁的玛格丽特·米德从印第安纳州的德·巴
30亿个塑料袋——中国人每天的使用量! 每年20个湖泊从地图上消失——中国的地图!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人! 只有1%的人生活在没有空气污染的空气中——中国的城市居民! 主持人:如果你对上面提到的这些数据还是不感兴趣,那么,与你息息相关令人忧心忡忡的空气与水呢?当街上越来越多的人戴着口罩出门,当我们喝下去的水浑浊不堪,到那时,一切为时已晚。 经常为美国《福布斯
从博物馆出来时整五点,天已经黑了,去北京大学路途不算近,我就先在车上眯了一觉。好久没去大学给学生们讲课了,此次借中信出版社安排的机会,为《醉文明》(3)的出版在北京大学未名讲坛讲一课,他们为我拟的讲座标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风情》,听着很矫情。 北京大学的同学们热情很高,据说有人提前两小时就来占座了。我进门的时候四周拥满了人,两百多个座位进去了有五百人,地上坐的,后面站的,没有任何空地,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