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用强脉冲光、长脉宽Nd:YAG激光以及低能量下两者联合使用治疗微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比较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c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单用强脉冲光、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以及低能量下两者联合使用治疗微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联合应用590~1200nm强脉冲光(能量密度12~16J/cm2,脉宽3.0~5.0ms)以及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能量密度80~90J/cm2,脉宽 10~20ms)治疗51例微静脉畸形患者;并与单独应用强脉冲光(能量密度13~20J/cm2)及长脉宽Nd:YAG激光(能量密度120~145J/cm2)治疗结果比较。结果:强脉冲光、长脉宽1064nmNd:YAG激光及低能量下联合使用治疗微静脉畸形的有效率分别为33.1%、40.3%和56.9%,瘢痕发生率分别为0%、10.7%和5.9%。结论:低能量下联合使用强脉冲光及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提高了微静脉畸形的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激光;强脉冲光;微静脉畸形
  [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2-1309-03
  2008年3月~2011年3月,笔者科室应用美国科医人公司Lumenis 1的强脉冲光与长脉宽Nd:YAG激光在低能量密度下联合应用于治疗微静脉畸形51例,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并与笔者科室之前单独使用强脉冲光或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相应疾病的结果[1]进行比较,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门诊微静脉畸形患者共51例,其中男19例,女32例,年龄13~48岁,平均为(27.84±9.62)岁, 病程8~58个月,平均为(28.35±13.79)个月。皮损主要发生于面部,其次为四肢、躯干等。
  2 方法
  2.1 仪器及操作参数、方法
  2.1.1 FLASH 1光子嫩肤仪(GP公司,意大利):波长590~1200 nm,能量密度30~60J/cm2,脉宽3.0~5.5 ms,脉冲数1~3个,间隔时间30ms。术后冰袋冷敷20~30min,少数患者外用抗生素软膏。治疗间隔时间3~4周。
  2.1.2 长脉宽Nd:YAG激光(Lumenis 1 科医人公司,美国):波长1064 nm,能量密度120~145J/cm2,脉宽 20~50ms,光斑直径6 mm,脉冲数1~3个。术后冰袋冷敷20~30min,少数患者外用抗生素软膏,治疗间隔时间3~4周。
  2.1.3 低能量密度下两者联合应用方案:①首先选用强脉冲光,波长590~1200nm,能量密度12~16J/cm2,脉宽3.0~5.0 ms,脉冲数1~3个,间隔时间30~50 ms,术后立即冰袋冷敷20~30 min;②继续选用长脉宽Nd:YAG激光,波长1064 nm,能量密度80~90 J/cm2,脉宽 10~20 ms,光斑直径6 mm,脉冲数1个。术后再次冰袋冷敷20~30min,少数患者外用抗生素软膏,治疗间隔时间3~4周。
  2.2 疗效判定方法及标准
  2.2.1 疗效判定方法:主观评价方法包括患者及家属的观察,医生的临床视诊、触诊;客观评价方法主要是治疗前、后在相同治疗部位的照片资料对比,观察病灶消退程度。同时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红斑、水疱、色素沉着、色素减退、色素脱失及瘢痕等。
  2.2.2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皮损消退>75%;显效:皮损消退50%~75%;有效:皮损消退25%~49%;无效:病灶消退<25%或皮损随访1年内复发。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2.3统计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版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3 结果
  强脉冲光、长脉宽Nd:YAG激光及两种方法低能量下联合使用治疗微静脉畸形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见表1~2。低能量下先后使用强脉冲光和长脉宽Nd:YAG激光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单用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组(P<0.05);瘢痕发生率亦低于单用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组(P<0.05)。而单用长脉宽Nd:YAG及两种方法低能量联合使用这两治疗组的有效率及瘢痕发生率均显著高于IPL治疗组(P<0.01)。典型病例照片见图1。
  4 讨论
  微静脉畸形旧称鲜红斑痣,是最常见的脉管性疾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0.3%。它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微静脉畸形在出生时表现为粉红色的浸润斑块,呈局限性或节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变成肥厚的暗红色结节状[2]。病理表现为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浅部的毛细血管病变。皮损的深度可能与微静脉畸形的位置有关。位于上眼睑、前额、颈部和躯干部的微静脉畸形比下眼睑、颊部、上唇和四肢远端的要表浅的多[3]。
  基于血红蛋白在542nm和577nm处有特征性吸收峰,590~1200nm强脉冲光能够较好地被氧合血红蛋白吸收,但是由于穿透深度有限,无法治疗较深的血管。我们的结果表明强脉冲光治疗微静脉畸形无1例出现瘢痕,出现色素异常的几率明显小于激光,但是多次治疗后有效率只有33.1%。
  激光对于皮肤血管性疾病如微静脉畸形的治疗原理是扩展的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4]。血管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吸收激光或光子的能量,光能转化成热能,红细胞性质、形态改变;膜和胞浆蛋白受到破坏,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能量瞬间传导到血管内皮细胞,如脉宽小于血管热弛豫时间[5],使血管凝固。长脉宽Nd:YAG的波长为1064nm,穿透更深,能有效作用至较粗大、位置较深的血管,能够被高铁血红蛋白、凝血块选择性吸收[6-8]。但是1064nm并不是血红蛋白的理想吸收光谱,这一波长的激光能量被表皮中的黑素小体竞争性地吸收。同时组织中水分子也非特异性吸收产生广泛的热损伤,因而易形成水疱产生瘢痕。有基础研究认为,血红蛋白吸收一定激光能量后会转变成正铁血红蛋白,而使血液呈淡棕色外观,对红外线吸收明显增强,认为再用1064nm波长激光进行照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9]。我们在临床上结合上述强脉冲光与激光各自优点与缺点,尝试在低能量下同时先后顺序使用590~1200 nm强脉冲光及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微静脉畸形。结果表明这一联合方法减少了平均治疗次数,提高有效率到56.9%,且瘢痕发生率只有5.9%。   由于微静脉畸形目前尚无一种完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与患者的年龄、皮损颜色、病变部位及深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的报道为探索微静脉畸形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临床观察发现低能量下同时先后顺序使用590~1200 nm强脉冲光及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微静脉畸形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及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吴迪,陈斌,时素英,等. 585 nm Q开关脉冲激光、强脉冲光及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12):793-795.
  [2]Tannous Z,Rubeiz N,Kibbi AG.Vascular anomalies: portwine stains and hemangiomas[J].J Cutan Pathol,2010,37 Suppl 1:88-95.
  [3]Eubanks LE,McBurney EI.Videomicroscopy of port-wine stains:correlation of location and depth of lesion[J]. J Am Acad Dermatol,2001,44:948.
  [4]Altshuler GB,Anderson RR,Manstein D,et al.Extended theory of 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J].Lasers Surg Med,2001,29(5):416-432.
  [5]Woo WK,Jasim ZF,Handley JM.532nm Nd:YAG and 595nm pulsed dye laser treatment of leg telangiectasia using ultralong pulse duration[J].Dermatol Surg,2003,29:1176-1180.
  [6]Lupton JR,Alster TS,Romero P.Clinical comparison of sclerotherapy versus long-pulsed Nd:YAG laser treatment for lower extremity telangiectases[J]. Dermatol Surg,2002,28(8):694-697.
  [7]Goel A.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Q-switched NdYAG laser[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08,74(6):682-686.
  [8]杨建申,张歌,陶宇,等.不同方法治疗微静脉畸形疗效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797-1780.
  [9]Gold MH,Goldman MP,Rao J,et a1.Treatment of wrinkles and elastosis using vacuum-assisted bipolar radiofrequeney heating of the dermis[J].Dermatol Surg,2007,33(3):300-309.
  [收稿日期]2012-12-28 [修回日期]2013-05-20
  编辑/李阳利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针对不同种类的鼻尖肥厚采用综合手术整复以获得良好的鼻尖形态。方法:通过鼻尖软组织松解、纤维脂肪组织切除、鼻尖区软骨重建等手术有效矫正不同类型的鼻尖肥大。结果:本组共36例患者,均接受鼻尖软组织松解、纤维脂肪组织切除、鼻尖区软骨重建等手术有效改善了鼻尖形态,随访2~6月,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结论:鼻尖肥厚的综合整复手术可有效改善鼻尖形态,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鼻尖肥厚;鼻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个性化手术矫正上睑皮肤松弛的有效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个性化特点,依据上睑皮肤松弛程度,分别选择重睑切口、眉下缘切口、眉上缘切口,而且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寻找治疗上睑皮肤松弛的最佳手术方法。结果:本组60例患者术后1周恢复较自然,未出现感染及视物模糊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通过3个月~2年随访,上睑皮肤松弛均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切口瘢痕,鱼尾纹基本消失,睑部外形均较满意
期刊
[摘要]目的:给予受试者两种不同的心理暗示,令其对同一组色片进行比色测试。探讨比色者不同心理状态下比色结果的差异,为确定科学的比色能力测试方法提供论据。方法:选择具有2年以上修复临床经验的口腔修复学专业研究生及青年医师共42名作为受试者。从两套Vita 3D-Master比色片(共29个)中分别抽取出10个相同色片作为目标比色片,进行不同的随机排序编号;给予受试者不同心理暗示,令其使用Vita 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在确定美容受术者HBV携带状态和经手术传播感染阈值的基础上,探讨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结果:美容受术者HBsAg阳性率(8.9%)显著低于普通手术者(15.7%)(χ2=8.52,P<0.01)。而HBeAg(38.5%)和HBV DNA阳性率(92.3%)却显著高于普通手术者(分别为19.9%与73.7%;χ2=4.5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观察Pixel 2940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8月,笔者科室采用Pixel 2940激光治疗痤疮瘢痕患者39例,并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月用Cardiff痤疮心理评估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果:Pixel 2940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有效率达94.9%,副反应少而轻;痤疮影响了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使用CBX01-15型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并评价其牵引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8只,行双侧下颌骨截骨术,安置牵引器。延迟5天后,两侧下颌骨均以0.5mm/次,2次/天的速度牵引15天,牵引结束后固定8周,新骨分别行大体、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动物均良好耐受牵引及固定,未发生死亡,双侧下颌体均显著延长。固定8周时,两侧新骨均接近正常骨。结论:兔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大张自体中厚皮移植对减轻深度手部烧伤患者畸形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55例75只手入院后采取创面局部外用抗菌药物,及时行环状焦痂切开减张术,烧伤后3~10天在麻醉下行手背、指背切、削痂大张中厚皮移植术,术后10 天开始功能锻炼。结果:66只手皮片全部存活,6只手由于皮下积液有零星部分植皮坏死、后经换药等治疗治愈。3只手Ⅱ期植皮全部成活,术后2~3周观察手外形和功能取得良好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20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随机分为两组,各100颗。分别采用传统锤凿去骨法和涡轮机去骨法拔除,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张口受限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方法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张口受限、肿胀程度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锤凿去骨法相比,采用涡轮机去骨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较少
期刊
[摘要]目的:用三维头影测量方法来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手术后(LefortⅠ型前移术+下颌骨后退术+颏成形术)软硬组织间的变化。方法:选取患者10例。接受外科手术(LefortⅠ型前移术+下颌骨后退术+颏成形术)成年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术前1个月(T0)和术后6个月(T1)接受3DCT扫描。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实现三维模型重建,并完成各个项目的测量。结果:下颌软组织与相对应的硬组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V-Y外眦开大成形新术式。方法:将Y形切口线设计在睑缘灰线,板层劈开上下睑,并在切口末端增加两条垂直于睑缘的辅助切口线,切开睑板及睑结膜;部分或完全切断外眦韧带,充分分离使外眦呈“游离状态”。在无张或微张力的情况下外移外眦。结果:102例外眦开大成形术99例达到预期效果,开大外眦达1.5~5mm。结论:改良V-Y外眦开大成形术相比传统手术,保留了外眦外形结构,术后外眦无变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