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培养学生数感策略谈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什么是数感呢?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此做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就象美术的美感,语文、英语的语感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容易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而它又是人最基本一种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有何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数感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发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在于日常生活中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他们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的意义、数的大小、数的运算等等都很抽象,这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存在某种矛盾。让小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验数的大小,必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小的时候开始,学生们可能就已经参与了各种“数学活动”,比如,原来有4块糖,吃了1块就只剩下3块;家里面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共5口人,我家住在18层楼……这些生活体验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学习起点,如果学生以这种生活化的方式接触数学,那么,在真实的情境下应用数字对他们来说将意义重大,并且这也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地使用这些数字。
  二、在探索中体验数感,让学生学会动手学用数学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在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在“分类”教学时,延伸到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新课伊始,我出示生活当中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我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的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12根。学生通过比较体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再次让学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让数感得到强化
  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耗油量的;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滚滚向前,小学高级年级作文教学革新也如火如荼。本文作者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模式,值得大家一起商榷与尝试。  【关键词】注重观察;精准立意;精讲多练;优化评改;小学作文  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是中、低年级作文教学的发展,重点是篇的训练,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写简短的记叙文,而且能写简单的会议记录和读书笔记,做到内容具体,
【摘 要】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学习数学的灵魂。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我们可以立足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完善和丰富知识结构,以更理性的眼光去思考数学问题,领悟数学思想。“一题多解”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数学思想,让思维绽放精彩。  【关键词】一题多解;数学思想;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摘 要】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怎样使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是目前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环境下,广大教师应该努力探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初中数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
【摘 要】创设有效化学教学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利用化学实验、利用问题、运用化学史实等方面探讨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首先,利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利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奇妙的实验现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 要】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纸筒材料作为一种利用废弃物加工而成的新型材料,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蕴含多元价值,对促进儿童在体育、艺术、科学以及公共区域中的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纸筒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各类
【摘 要】将电教媒体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将其设计到授课的内容中,在授课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利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效率,让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电教媒体;英语阅读;辅助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以书本阅读为主,书本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
【摘 要】鉴于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基于职高生自身的心理和知识特点,新的教学模式蕴育而生——情境教学法。职高生往往是被高中录取后遗漏的部分,综合素质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但一般具有活跃的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就能凸显出重要意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本文根据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亲
采用氮气.水脱氧体系,在转子转速为300~1450r.min^1-、水流量为075-2.0m^3.h^-1、氮气流量为1.5-40m^3.h^-1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定-转子反应器(RSR)的气液传质特性,初步考察了操作参数及
在积石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施工.中,从断面设计、坝料分区、坝料选用、压实密度、填筑顺序、预留沉降、止水设施和渗流控制等方面对坝体进行了‘变形控制。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期的
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强度最大、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给我国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岷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经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