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教学设计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as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情境,引发分类整理的需要;师生合作,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分类整理;自我尝试,独立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自我尝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0-92頁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分一分,知道可以按种类对物体用打钩的方法进行分类,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分类记录的方法,学生很可能把某一种全部数出,再用数字表示,而不是采取找一个记录一个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活动演示、小组合作、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分类整理的需要
  1.我们来到了童心小学里的童心园内,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各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办?(板书:分类)
  3.你准备怎么分类?你这样分类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按老师和同学、活动项目、男女生等分类)
  为了便于整理,我们一般列成表格:可以列成横式的表格,也可以列成竖式的表格。刚才我们是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板书:按不同标准分类)
  【设计意图:解决“什么是按不同标准分类”的问题。根据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要进行分类整理。在分类中,孩子们提出不同的想法,有的将人按老师和同学来分,有的按下棋、看书、做游戏来分,有的按男女生来分,为了便于观察,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记录。这时教师适时提出:刚才大家是按人的身份、活动项目、性别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让学生明确刚刚经历的过程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
  二、师生合作,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
  1.我们选择一种分类标准来学习如何整理。(选择以男女生性别为标准分类整理)
  (1)拿出设计好的横式、竖式两种统计表格,请两位学生上台。
  (2)师生讨论分工:老师在图上圈记号;台下的同学报性别;台上的同学在表格内用符号表示结果。
  (3)在活动前,让学生说一说要注意的问题:有序观察(不重复不遗漏);一一对应(图上找一个,表上勾一个)。
  (4)活动开始,师生配合完成。
  (5)评价在此过程中师生的表现及统计结果。(从分工明确、统计结果正误、书写格式等多方面评价)
  【设计意图:解决“如何进行分类整理”的问题。学生已经分好类,那该如何整理呢?结合学生在一年级“分一分”学习中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以采用画“√、口、〇”等符号记录数据,通过学生上讲台,师生合作完成按性别的分类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们在示范中学习了分类整理的方法及要注意的细节,同时还培养了孩子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三、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1.刚刚我们按男女生性别进行了分类整理,下面我们分别从另两种不同的分类中各选一种表格,小组里合作分类整理,行不行?
  2.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
  3.打开数学书第90页,小组分工合作分类整理。
  4.汇报,评价。
  5.分析表格,回答问题,板书。
  (1)教师、学生有多少人?
  (2)看书、下棋、做游戏的分别有多少人?
  (3)图上一共有多少人?
  求一共有多少人有三种方法:3+12=15(人)、7+8=15(人)、5+4+6=15(人)。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④反问:要解决第1个问题,应该根据哪一种分类?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6.小结:不同的分类标准解答的问题不一样,但是总数都是一样。
  7.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什么体会?(分类的结果很清楚,不同的分类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解决“为什么要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的问题。当学生们整理好表格后,可以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了什么?并反过来思考,知道这个问题是通过哪种分类的结果知道的?由此明白,不同的分类整理获得的信息不同,解答的问题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分类标准,但是不管怎样,每种分类的总数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总数计算验证整理的数据是否正确。】
  四、自我尝试。独立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指一指各有几个?
  2.还可以按什么分类?各有几个?
  3.自己独立按颜色和形状分类。
  4.汇报,交流。
  5.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出示邮票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可以怎样分类?独立填写统计表。
  邮票可以按(方向)分类:(横向、竖向)可以按(面值)分类:(200分、100分、80分)可以按(内容)分类:(人物、花卉、建筑、器皿)
  3.视频展示汇报。
  4.生活中有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的,举例。
  5.对小组成员进行分类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层次地递进,学生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认识程度增进。同时通过对生活中有需要分类整理事例的列举,让学生感受到按不同标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及它的作用,加深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认识。】
其他文献
很久以前,龙应台的书就风靡大陆。“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是封底的一句话。每篇散文,都值得久久品味:与朋友之间的快乐,与父母之间的牵挂,与儿女之间的离合,关于街巷的生活气息,关于战争的理性思辨,关于忧郁的入骨人心,关于时间的无限遐思……  喜欢看一些细腻的文字,细致而幽微。《目送》中的背影:儿子的背影,父亲的背影,不同的背影,不同的渐行渐远。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期刊
【摘要】农村学校受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受重视,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孩子们缺乏精神世界的滋养。怎么教好阅读课,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书阅读?一直是困惑农村学校一线教师的问题。其实,农村学校更应高度重视阅读这一有效途径,教师应从课内入手,激活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阅读缺失 补救 激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和扩充阅读量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以指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为例,从整本阅读、精细阅读、个体阅读、延伸阅读四个方面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针对如何让孩子们在阅读感悟和交流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展开讨论。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策略  阅读,是语文课的灵魂。如今,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成了教育界的共识。然而书海无涯,舟楫何在?如何将课外阅读与课
期刊
【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诸多因素造成小学生诗歌创作的缺位。教师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的童诗,捕捉生活诗意,炼就敏锐“诗眼”,大胆借鉴模仿,悟得诗歌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搭建多维的展示平台,鼓励儿童进行童诗创作,让诗意和浪漫成为孩子们童年和未来人生的底色。  【关键词】阅读经典修炼诗眼模仿摹写自主创作与诗同行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由于年龄小,意识发展程度低,他们用独特的视角看世界,懵懂之间对生命与哲学
期刊
我不遗余力地向朋友们推荐《周末和爱丽丝聊天》这套书。尤其希望小学中高年级到中学的孩子乃至每一个大人,都来好好地读一读。  理由是:在国内原创儿童读物中,难得见到这样“三观”端正的好书。地球越来越小,互动交流日益快速发达,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比我们更加密切地与世界各个地区人群联络在一起。他们将带着怎样的思维观念去看世界,看自己呢?他们除了接受最先进的物质享受,是否能接受其他的文明思维,又与自己的传统思
期刊
我一直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1525+”整本书教学实验,即第一学段读“1000本绘本+N本桥梁书”,第二学段读“500本桥梁书+N本纯文字的100~200页的经典童书”,第三学段读“200本纯文字的100~200页的经典童书+N本有点难度的多学科书籍”,前三个学段任务达成,第四学段及后面的岁月努力做到“每年读50本(每周一本)有点难度的多学科书籍+自己特别喜欢的书籍”。每当我讲述这一实验时,许多一线
期刊
俗语说,“懒妈妈教出勤快儿。”那么,“懒”老师是否能教出“勤快”的学生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懒“分析”,勤“探究”  语文教学中,教者常着力于剖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写作特色……但讲完以后,并没有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太多的印象。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教师繁琐的解析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呢?我在教学《珍珠鸟》第一、二自然段时,先不进行分析,而是让学生
期刊
有一种学习叫阅读,它独具“根性”。  回望人类的进化史和文化、文明的演进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类阅读的进步史。阅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没有人类的文本阅读,也就没有人类对于自身以及对于整个自然的意义与价值的超越。  所谓“根性”,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就语言发展而言,人类的语言发展是以言语的互动阅读为基础的,没有语言的书面阅读也就没有语言的书面表达,语言阅读在语言学习中具有“根性”意义和价
期刊
一个人如果能找到一项符合自身志趣,并值得为之奉献终身的事业,那么他无疑是幸福的。对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红甫老师来说,这种幸福来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坛耕耘,更来源于他坚持推广小学国学经典阅读的信念。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朱红甫老师的采访中,记者可以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为他旁征博引的谈吐所折服。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反过来说,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
期刊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在这类课文中,文是诗的背景的诠释,诗是文的情感的升华,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与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在教学时,笔者引领学生抓住“三眼”即“题眼”、“文眼”和“诗眼”,含英咀华,诵读品味。即扣住题眼,走入情境;抓住文眼,理解诗意; 透过诗眼,领悟诗情。鉴赏语言文字之美,用词之妙乃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下面以《黄鹤楼送别》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文包诗”教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