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因而,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能更具体、更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教材谈品德教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无力的。面对家庭社会共同的需要,进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为师者春风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在具体的教学中,单提这些伦理道德的名词,对学生来说,确实太抽象了。教师一定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让学生从中体会正确的做人道理,真切地感知这些伦理道德是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的。蔡振绅先生所编辑的《德育课本》四集,每一篇都讲述着至德感人的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在这些故事中鲜活起来,直入人心。
  二、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也能确保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取得更大的效果。一个人,除了要有一般的思想素养外,尤其需要具有敬业乐业、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教材也正好有相应的课文,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就能向学生传输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就可以在训练学生掌握泛读要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执著追求、不畏艰难困苦、努力奋斗的精神,让学生从中明白“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的道理。教学《荷花淀》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有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赞颂那些敌后方的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她们不争荣誉,无怨无悔,甘在最底层支持抗日,颂扬她们勇敢机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加强对学生品德的熏陶
  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的熏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的美感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涵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无比热爱赞美的感情,对赤壁江山的赞美,对当年在此麈战的英雄豪杰孙权、刘备、周瑜等的赞美,让学生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学”。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爱国之情、报国之情,这感情震撼之心。古人尚且有这么美的情感,现代人更应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气魄。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教育后代的良好效果。此外,还要处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使他们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四、德育渗透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多样化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学生可以在课上完成教师设定的德育教育目标,也可以通过课下作业完成德育渗透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课外阅读、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渠道,进行德育渗透。如果教师只把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阵地,就会失去许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如,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可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自己对母爱有何感受。学生在课上交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爱意,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应该的。同时,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受后可以进行作文训练,强化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和巩固,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教学活动,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及德育的渗透难免受到限制,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育效果会得到增强。例如,培优生帮扶后进生,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课外辅导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等,可以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了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了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能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其他文献
备课是教学过程当中首要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应该在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着手,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
期刊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运用合理、恰当的事例,会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事实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因此造成了材料与中心论点的脱节。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能做到正确叙例和恰当议例是非常重要的。  一、剪裁舍弃法  事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有的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
期刊
在诗歌鉴赏中,“意象”是诗歌作者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羽翼,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最能显示诗人的风格。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这些意象都成为诗人的化身。因为谢灵运创造了“池塘生春草”这一鲜明的意象,以致后人的诗一出现“池塘生春草”便联想起谢灵运来;因为薛道衡创造了“空梁落燕泥”这一鲜明的意象,后人的诗再出现“空梁落燕泥”便带着薛道衡的色彩。意象就这样浸染了作者的情感,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因此,抓住
期刊
2001年中国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在此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和高度评价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王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
期刊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就是要求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内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  法国作家莫泊桑对文章的内容充实作过形象的比
期刊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风趣幽默,有人情味。  在网络这个特别的交流平台上,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的个性标志。网络上的新词比比皆是,不乏生动有趣的词语。比如,论坛在线不说话或QQ隐身状态,叫做“潜水”,两者都有一个隐秘性的特点,虽存在但别人却看不到,这就是两者的相通点,多么的形象而生动!又如,“大虾”一词,据说最早的形式是“大侠”,后来渐渐演变成“大虾”,为何?无外乎“大虾”更形象幽默。JJ代表姐姐
期刊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和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凝聚着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一提到文言文,不少教师会喊头疼,因为上文言文课,往往是出力最多,效果却不大。通常情况是,教师口干舌燥,拼尽力气给学生讲完了一篇文言文后,满怀希望地叫起一个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回答一个不算很难的句子翻译,可是学生的回答通常是让人
期刊
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这些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
期刊
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古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鱼、虫等,都可以称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平时重视对诗歌意象的积累,对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大有帮助。为此,将常见的诗歌意象进行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1.秋。秋天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有时也用秋来表示人生迟暮。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之意象大都积淀
期刊
鲁迅的作品如何教,这应是一个老话题了;鲁迅作品难教、难学,这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谈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都喜欢引进所谓学生的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或“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当下,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似乎已成定论。从舆论势头看来,谁要对此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就难逃灭顶之灾。  如今,在全民娱乐化、文化快餐化、阅读卡通化的当下,教学鲁迅作品有难度,是一个不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