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节能及其行为的道德化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我们的出路无非是两条: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构建节约型社会,必须使国民主体精神向“节约化(节能化)”转化。节能规范的道德化是主体节能化的基础和前提。节能规范的道德化,就是要把节能的内在要求转化为人们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文化心理或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变“要我节能”为“我要节能”,变“自觉”为“自律”。
  关键词:社会节能;主体节能化;节能行为道德化
  
  社会“节能”已不是什么新话题了。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能源”曾长期与“瓶颈”一词紧密相连。为了缓解能源压力,我国政府和人民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大庆和“铁人精神”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我国在一段时期里,为了减少能源消耗,老百姓的生活用能不仅要凭证供应,用量也几乎被压缩到了极限。为了节省点滴能源,政府动员了各种手段,“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等大小标语曾经随处可见。这就是当时节能力度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迅速得到缓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还曾出现过能源“过剩”状况,但能源和节能问题并没有成为历史。进入21世纪,能源供应紧缺迹象日益显著。
  能源供求形势逆转的现实再次提醒我们,能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保证能源供给依然是未来我国必须面对的复杂难题。这不仅因为我国目前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空前的能源需求和我国能源需求结构的急剧变化,还在于我国能效的巨大差距。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效不断提高,能源强度(生产单位GDP所需的能源量)一直保持着持续降低的势头,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据国家经贸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课题组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GDP目前居世界第六位,占世界总量的3.4%,但能耗却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5%,主要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中国经济的能源强度用国际标衡量,至今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大约是主要发达国家的3~10倍。”“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中国的能源强度到2020年将达到每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0.586t吨标准煤。虽与1995相比(1.8t),降低到了三分之一,但仍比目前的美国水平高40%。由此可见,中国在降低能耗强度方面仍大有潜力。”“如果中国能达到工业化国家的能效标准,那么到本世纪中期,能源生产只需增加一半,即可满足比现在多6倍的需求。”②因此,为了化解“能源危机”,除了“开源”惟有“节流”,即“提高能效”。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二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各项职能或性能,更要加强全社会的“节能道德”建设,变“要我节能”为“我要节能”,变“自觉”为“自律”,实现节能意识和节能行为的道德内化与道德转化。
  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执行制度、节能能源、提高能效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一切“号召”、“指令”乃至制度和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和遵守的,它们不可能摆脱“人”这个根本条件而独立实现和存在。节能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只是社会节能机制的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政治抽象。这种政治抽象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关键取决于主体个人的观念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取向。也就是说,任何落后与不发达不仅仅只是一堆能勾勒出的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而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之后,已开始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的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也曾一度遭遇过“是农村城市化还是城市农村化”的困惑。构建现代社会的节能机制与实现现代化的道理一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真正建立起现代节能意识和社会节能机制,不仅仅要看它是否建立、健全了现代社会节能制度和规范,更要看它的国民在主体精神上是否经历了一个向节约型社会的转变③。
  所谓国民主体精神向节约型社会的转变,我们通常称为“主体节约化”。节能主体的节能意识积淀为主体的心理本质——浸透主体灵魂,内化为主体行为的指南,从而形成节能行为风尚,这就是主体的节约化。主体节约化是节约型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节能主体的“节约化”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节能规范和节能意识的道德化。因为,强化和改变主体精神的最有力、最根本的武器是道德。因为,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道德的“空气”。家庭里有家庭道德;工作中有职业道德;公共场所有公共道德……总之,哪里有正常的人群,哪里就有道德。由于道德这种无所不在的特性决定了它对主体观念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最经常、最直接和最实际的,因而也是最有力的。所谓“最根本”,是因为道德的要求可以最终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准则。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④。这也就是说,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要求,而不像制度是强迫的“命令”。任何社会的一定要求和规范一经上升为道德(道德化),就会必然内化为个体的心理本质和自觉要求。人们不会忘记,封建阶级推崇的“忠孝悌义”、“三从四德”之所以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就是因为封建社会把它彻底“道德化”了。鲁迅笔下大字不识的阿Q其所作所为之所以样样都符合“圣经贤传”;目不识丁的祥林嫂之所以要一门心思地做到“三从四德”,究其原因,莫不是封建社会道德长期作用于主体思想意识,内化为主体灵魂和自责要求而致。由此可见,要实现主体的节能化(或节约化),首先必须把社会节能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要求道德化。节能行为的道德是主体节能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了节能规范和要求的道德化,才能实现主体节能化,我国的节约型社会才有希望建立。
  所谓节能规范和要求的道德化,就是要把社会节能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国人实际生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文化心理或道德品质。一般说来,节能精神或节能意识,从纵向看,包括社会节能心理积淀和节能意识升华两个层次;从横向看,包括平等观念和制度观念两个方面。节能规范和要求的道德化就是要把这平等观念和制度观念进行道德化的转化和内化。
  一、社会节能的道德转化
  要将社会节能精神或节能意识转化为社会的道德规范意味着,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必须充实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确立“人格”平等的道德规范。人格平等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因而也是社会节能体系中最起码的内容。把人格平等观念转化为道德规范,就是要社会的每一个人(包括法人)和国家都要把尊重他人(包括自然界)“人格”视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就是要人们知道,一切从属、依附、伤害、凌辱等都是对人格平等的反动,与节能行为相悖,是不道德、不光彩的,必须受到社会與论的谴责。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坚持以“人-自然”系统为中心,充分认识到包括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世代、不同信仰的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具有同样基本的与平等的权利,并受到尊重,同时每个人都有应他对于社会、自然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负责任义务,充分尊重自然界(包括能源)的“人格”,实现系统的整体和谐发展、共同进化。
  第二、确立机会平等的道德规范。机会平等是指现代社会赋予每个成员按个人能力、经济组织实力和公共利益及社会发展要求谋求其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权力和机会是均等的。机会均等除教育机会均等、劳动就业机会均等、竞争机会均等等外,还包括节能机会的均等。它要求:一方面社会使任一社会角色(包括政府、政府官员、厂长经理、经济社会活动过程)的获得通过公平竞争而确立与获得,人们可以不受地域、血缘以及人为不合理规定的限制;另一方面,社会要确立能力和实力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能力和志向作为择优的最后和最高标准。将节能机会平等的现代精神转化为道德规范,就是要使社会的每一成员(或角色)在谋求发展、享受与社会地位的活动中,把节能机会平等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成为节能机会平等的自觉维护者,培养时时节能、处处节能的现代道德风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
  第三、确立社会成员自觉节能的道德规范。如前所述,“能源”与“节能”都是老话题,政府和社会曾经动员过除道德伦理之外的各种手段节能能源,但至今为什么我国能耗还那么高、能效还那么低,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虽然节能作为一项国家制度(如政府的文件、产品标识、许可证制度等)已经确立了下来,但作为一种道德风尚却尚未形成。因此,确立自觉节能的道德规范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第四、确立交换平等的道德规范。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一旦进入能耗领域,都要以平等交换作为自己的准则,意识到违背平等交换、对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肆意掠夺是不道德的,要受到良心和與论的谴责。人与自然交换平等权利作为现代社会最自然的客观要求理应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伦理道德规范。
  第五、确立以法治国、以法治“能(耗或效)”的道德规范。以法治国、以法治“能(耗或效)”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把它转化为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就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里人们(包括经济组织和政府)的一切行为符合以法治国、以法治“能”的原则,即把以法治国、以法治“能”的原则当作社会的重要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能耗主体在其一切活动中牢固树立工作和生活中能效管理的法治化以及依法节能的观念品格,并使其成为最高准则。那种违法违规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应当受到道德的非难和世人的唾骂。依法治国的思想在我国宣传了几十年,这一观念客观上正在向着道德化的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还远远没有结束。
  二、社会节能的道德内化
  节能精神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在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文化心理或道德品质。道德文化心理在主体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就是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们一种内在的心理或意识上的特质,其表现有两个根本特点:
  第一、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凝结。人的道德品质往往表现为个体的习惯或习性,但它不是人的一般习惯和习性,而是个人凭借意志审慎选择之后逐渐形成的习惯或习性。这就是说,它不是消极适应某些世俗风情而自然形成的一般生活习惯,更不是个人某种“兴趣”、“感情”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个人自觉意志的高度凝结。也就是说,它是人们在行为的每一个场合和每一个时期的自觉判断和选择,并凭借自觉意志调节情感和行为的结果,是人们自觉的本质要求的一部分。
  第二、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整体的稳定倾向。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用道德行为整体作检验的。所谓道德行为整体不是指个别行为中的一个或一系列举动构成的整体,而是指各个活动领域和各个时期的一系列行为结合起来的整体。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仅表现为他某个持续行为中的稳定倾向,而且更充分地表现为他一系列行为构成的行为整体中的稳定倾向。这样才真正表明人们的自觉意志变成人们受理性支配的行为习惯或习性。
  由此可见,把节能精神内化为道德文化心理或人们的道德品质,就是要把上述平等观念和法治观念等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意志,形成由此支配的人们及社会组织的道德行为整体的稳定倾向。
  把平等观念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的“人格平等”、人与人之间“机会平等”、人与自然的“交换平等”、“节能平等”等现代精神通过理性的“过滤”而凝结成人们的自觉意志——人的本质要求,使人们形成追求平等、热爱平等、自觉遵守节能规则的习惯或习性,并在人们的道德行为整体中充分表现出稳定的长期性的行为倾向。把依法冶能、依法节能的观念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就是要将其通过理性的“过滤”而凝结成人们的自觉意志和本质需要,使人们形成崇尚节能、依法节能、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良好习惯或习性,并在人们的一贯的道德行为中充分表现出稳定的长期性的崇尚和维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倾向。
  道德品质(或道德文化心理)与道德规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主体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规范不可能产生。因为,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并以某种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该怎样”与“不该怎样”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只能从主体的道德品质中抽象出来。没有主体道德品质的相辅相成,道德规范最初也不可能产生;即使道德规范曾经产生,但如果后人缺乏相应的道德品质,也会毫无约束作用,从而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但是道德规范一经形成,不仅可以强化“即代人”的道德品质,而且由于道德规范的继承性还可以训化后代人,使后来的人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强化和训化反过来进一步巩固相应的道德规范的历史地位。同样道理,节能精神转化为道德规范与内化为道德品质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密不可分。
  节能行为及其规范的道德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需要通过社会的各种媒介发生作用。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化媒介有三种:
  第一、学校。学校是正式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社会媒介。学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课程设置,从小学到大学、从职业教育到业余教育、从义务教育到成人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的正式思想、道德和文化。社会需要提倡或确立某种新的思想、道德,一般都会利用学校教育这个有效途径。因为,学校毕竟是专门的人才和思想的训练基地,它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从外部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学校教育对主体思想的发展、主体品质的培养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因此,学校教育也是节能精神社会化的最有力的媒介。它的具体作用表现:一方面,学校可以将节能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内容写入教学计划中,把节能规范的道德化要求写进教科书中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老师的“监督”和“强制”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学校教育几乎都忽视了以上两点:既没有对节能精神加以系统的灌输;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受教育者进行节能规范道德化培养的任务。学校教育在节能规范的道德化中的作用应当引起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第二、家庭。家庭是一切社会成员社会化的起点,任何人一开始都要在家庭中接受社会化。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研究越来越注重主体早年文化教养对其后来社会行为的影响。因为,人们首先在家庭中接受父母或他人的教育和熏陶,形成初步的观念和行为。许多研究也表明,主体的行为与主体的早年活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如此,那么,节能规范道德化就势必得从家庭教育、家庭培养开始。一方面,要把节能精神的培植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受教育者从小培养起节约能源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者要身体力行,使家庭关系充满平等、信任、协作、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良好气氛。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教育之于社会教育、家庭气氛之于社会风气乃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各个家庭对现代节能意识的向往和追求,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现代节能意识的普及和发扬光大。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极重的社会,而且中国的传统家庭一向缺乏节能意识(如长期的“地大物博”的误导,致使我们的许多人和许多家庭乃至社会的节能意识很淡薄)。在家庭里受教育者从小受到的都是家族主义、等级观念等观念和行为的熏陶与影响,缺乏平等和正确的生态利益观。无疑这样的家庭环境是节能意识道德化的最大障碍。虽然今天这种典型的传统家庭早已解体,但是传统家庭的观念多少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下,许多家庭中蔓延着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都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在我国节能规范的道德化过程中,必须加倍重视家庭社会化的媒介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已成为人们摄取知识、文化、观念的主要方面,并且对社会大众的观念、态度、行为以及社会风气都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因此,作为社会化的强大工具,它们对主体的作用是惊人的。尤其是对主体节能规范道德化的实现,在下列两个方面的作用更是其它媒介难以比拟: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各种文体活动、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节目形式、传播方式等)宣传和倡导现代节能精神;另一方面是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造成的广泛與论压力,对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违背节能精神、侵害自然与环境、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抨击。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也是节能规范道德化的一条重要社会途径,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
  总之,社会节能规范及其行为的道德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通过社会成员对节能精神的感受和认识而在全社会普及节能精神,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在感受和认识节能精神的过程中日益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正是节能精神社会化、道德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正是节能规范道德化的运行轨迹。
  
  注释:
  
  ①国家经贸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3.
  ②转引自张扬、朱锡平.循环经济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63.
  ③朱锡平.环境教育与道德转化[J].环境教育,1998(6),12.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人民出版社,1979,7.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教育市场潜在性的存在,使得我国民办高校有较大发展的空间。但是,民办高校在发展中还面临着日益显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在发展中的知识经济、正在变革中的公立高等教育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对策      一、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显现。许多
期刊
摘 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继续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方向,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和机制保障,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与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
期刊
摘 要:《巴黎手稿》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疏析《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对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来理解命题,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的来源;异化劳动;美的规律    《巴黎手稿》全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1844年4月到8月间马克思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留下来的宝贵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产品设计以其独特风格享誉世界。然而在上世纪,中国产品设计却逐渐丧失其风格,走上了模仿的道路,21世纪以后,中国的设计又逐渐步入正轨,展现出设计魅力。针对这一变化加以分析,得出中国的设计风格出现几次转折的原因,明确要振兴中国设计,必须扎根传统设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关键词:风格;产品;中国;淡漠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往今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
期刊
摘 要:重视对人的思想认识规律的研究和掌握,是加强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预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认识规律出发,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思想认识规律;思想政治工作;预见性;有效性    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人的思想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之上的,并受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限制
期刊
摘 要: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人口流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生着。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其中流动人口选举权的实现问题尤为突出。  关键词:流动人口;户籍制度;选举权    一、我国户籍制度与选举权的规定  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
期刊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确立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这期间,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正从后工业社会而迈入知识经济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正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地变革,组织的各种管理职能必须应潮流,不断改变自身以应对正在改变着的世界。  关键词:全球化;人力资源管
期刊
摘 要:《厦门典藏契约文书》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历史资料,本文主要是从训诂学的角度,就其中的清代契约文书,来谈一下自己的发现、看法。  关键词:俗字;训释;校正;方言    《厦门典藏契约文书》是厦门市博物馆研究丛书中的一本,2006年10月新出的。其中收集了闽台两地,自康熙年间至建国初期1000多件、鲜为人知的民间私人文书,正是这些残破陈旧的历史碎片,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
期刊
摘 要:作者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军队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从加强政治素质建设、业务素质建设和法制意识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军队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以提高军队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审计监督。  关键词: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策    军队审计人员身处要职,工作在军队审计工作的前沿,是依法从严治军和贯彻执行法规制度的具体组织者、实践者。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还不高,在工作开展中不敢管、
期刊
摘 要: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的技校生,面对职业理想遭遇现实的尴尬和残酷时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关怀,需要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择业,学会承受挫折,学会“素质升级换代”,一定能顺利就业。  关键词:技校生;职业;理想;现实;对策    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种类。它具有稳定性、经济性、劳动伦理性、层次性四个基本特征。中国日渐频繁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