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小传
苏轼年少成名,却命途多舛。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登进士第,组成“大宋boys”闪亮“出道”。发掘他的是文坛最著名的“星探”欧阳修。欧阳修读到苏轼的作品,十分感慨,助力新人出人头地。于是,一颗超新星冉冉升起,最终成为北宋一大文豪。
苏轼是个门门擅长、科科优秀的全才。宋仁宗喜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惜事与愿违,只有弟弟苏辙做到了相当于副相的尚书右丞,哥哥苏轼终其一生未能担任宰执之位。
才能、志向、性格是一张醒目的帆,变幻莫测的风把苏轼吹得更远更偏。他一生共在14个州县任职,升职贬职犹如坐过山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可谓“世界那么大,被迫去看看”。苏轼大部分名作,确实创作于外放期间,“东坡居士”之号,也是因在黄州开垦荒地时取的。
若是一般人,多半会愁眉苦脸,容易得抑郁症。而苏东坡生性豁达开朗,超然物外,乐观处世。他是“旅行达人”,是“脱口秀高手”,是“资深吃货”,擅长苦中作乐,享受生活。旷达的情绪被苏轼融入作品之中,散文纵横自如,诗歌清新豪健,词作豪放开阔,书画别具一格。
赠诗于友人
从课本中这首赠诗,我们就能了解到苏轼的乐观的性格。诗名为《赠刘景文》,全诗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季孙,字景文,将门之后,文武兼修,与苏轼“诗交”密切。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彼此互赠诗作的数量远超李白杜甫。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对仗工整,描写破败颓唐的景象:荷叶凋败,菊花凋残。荷象征着君子,菊象征着隐士,曾经碧绿如油、翻腾如波的荷叶枯萎凋落,而被赞誉“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花也无声凋谢,剩下傲视霜雪、挺拔劲节的枝干。古人常常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秋天,还是人生的秋天:君子或怀才不遇,或年岁渐老,过得不如意不顺心;想归隐田园,也无法“说走就走”,总之进退两难。无论如何,高洁的品格决不会轻易改变。
写此诗时,苏轼54岁,任杭州知州,经历过“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刘景文58岁,换作现在已临近退休,一腔抱负尚未施展,想必有些苦恼烦闷。
《赠刘景文》里提及的荷、菊、橙、橘均是人们常见的意象,苏轼巧妙地加以排列组合,前两者和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十分传神,耐人寻味。宣泄完愁苦,诗人笔锋一转,提醒朋友也警醒自己:尽管荷、菊风光不再,但这是橙黄橘绿的丰收的好时节。橘樹是“嘉树”,橘子“可以荐嘉客”,作者以此赞颂刘景文不忘初心、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节操,同时也以橙橘为榜样,鼓励对方、勉励自己,怎可消沉、颓废呢?一句话:振作起来吧!原本萧索的深秋,顿时显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让人为之一振。
这是一首完美融合了写景、咏物、赞人、激励等元素的诗歌,从中可见苏轼不同寻常的气度、胸襟。有人评论此诗“浅语遥情”——景象是普通的,用语浅显,不过所包含的情感却是真诚、深远的,恰到好处。苏轼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看到美就在身边,是衰败之景也掩盖不住的。
苏轼一生,以诗文取得功名,也因此惹祸上身,但他却能借此排解忧愁,坦然面对命运的颠沛流离。写完这首诗后一年,打击又像暴风雨般降临,苏东坡越贬越远,直至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儋州(今海南)。当时,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幸亏苏轼随遇而安,看得开。他从未放下蘸着饱满真情的笔,奋力书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做一个人生记录者,流传后世。
豁达胸襟,成就我们的文坛偶像
人生可谓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对于苏东坡而言,起的次数少、时间短;落的次数多、时间长。发牢骚是难免的,然而他心中始终充满正能量,好似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晴天的阳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笑对世道的不平、不公、不顺,终于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千年之后,他依然是我们的“C位”偶像。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胜不骄、败不馁,犯了错要及时改正,遇到困难要想法解决,不要因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更别因抱怨连天而错过难逢的良机,得不偿失。
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会吃会玩会说会写会激励人,谁不想跟苏轼做朋友呢?
苏轼年少成名,却命途多舛。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登进士第,组成“大宋boys”闪亮“出道”。发掘他的是文坛最著名的“星探”欧阳修。欧阳修读到苏轼的作品,十分感慨,助力新人出人头地。于是,一颗超新星冉冉升起,最终成为北宋一大文豪。
苏轼是个门门擅长、科科优秀的全才。宋仁宗喜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惜事与愿违,只有弟弟苏辙做到了相当于副相的尚书右丞,哥哥苏轼终其一生未能担任宰执之位。
才能、志向、性格是一张醒目的帆,变幻莫测的风把苏轼吹得更远更偏。他一生共在14个州县任职,升职贬职犹如坐过山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可谓“世界那么大,被迫去看看”。苏轼大部分名作,确实创作于外放期间,“东坡居士”之号,也是因在黄州开垦荒地时取的。
若是一般人,多半会愁眉苦脸,容易得抑郁症。而苏东坡生性豁达开朗,超然物外,乐观处世。他是“旅行达人”,是“脱口秀高手”,是“资深吃货”,擅长苦中作乐,享受生活。旷达的情绪被苏轼融入作品之中,散文纵横自如,诗歌清新豪健,词作豪放开阔,书画别具一格。
赠诗于友人
从课本中这首赠诗,我们就能了解到苏轼的乐观的性格。诗名为《赠刘景文》,全诗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季孙,字景文,将门之后,文武兼修,与苏轼“诗交”密切。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彼此互赠诗作的数量远超李白杜甫。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对仗工整,描写破败颓唐的景象:荷叶凋败,菊花凋残。荷象征着君子,菊象征着隐士,曾经碧绿如油、翻腾如波的荷叶枯萎凋落,而被赞誉“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花也无声凋谢,剩下傲视霜雪、挺拔劲节的枝干。古人常常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秋天,还是人生的秋天:君子或怀才不遇,或年岁渐老,过得不如意不顺心;想归隐田园,也无法“说走就走”,总之进退两难。无论如何,高洁的品格决不会轻易改变。
写此诗时,苏轼54岁,任杭州知州,经历过“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刘景文58岁,换作现在已临近退休,一腔抱负尚未施展,想必有些苦恼烦闷。
《赠刘景文》里提及的荷、菊、橙、橘均是人们常见的意象,苏轼巧妙地加以排列组合,前两者和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十分传神,耐人寻味。宣泄完愁苦,诗人笔锋一转,提醒朋友也警醒自己:尽管荷、菊风光不再,但这是橙黄橘绿的丰收的好时节。橘樹是“嘉树”,橘子“可以荐嘉客”,作者以此赞颂刘景文不忘初心、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节操,同时也以橙橘为榜样,鼓励对方、勉励自己,怎可消沉、颓废呢?一句话:振作起来吧!原本萧索的深秋,顿时显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让人为之一振。
这是一首完美融合了写景、咏物、赞人、激励等元素的诗歌,从中可见苏轼不同寻常的气度、胸襟。有人评论此诗“浅语遥情”——景象是普通的,用语浅显,不过所包含的情感却是真诚、深远的,恰到好处。苏轼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看到美就在身边,是衰败之景也掩盖不住的。
苏轼一生,以诗文取得功名,也因此惹祸上身,但他却能借此排解忧愁,坦然面对命运的颠沛流离。写完这首诗后一年,打击又像暴风雨般降临,苏东坡越贬越远,直至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儋州(今海南)。当时,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幸亏苏轼随遇而安,看得开。他从未放下蘸着饱满真情的笔,奋力书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做一个人生记录者,流传后世。
豁达胸襟,成就我们的文坛偶像
人生可谓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对于苏东坡而言,起的次数少、时间短;落的次数多、时间长。发牢骚是难免的,然而他心中始终充满正能量,好似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晴天的阳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笑对世道的不平、不公、不顺,终于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千年之后,他依然是我们的“C位”偶像。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胜不骄、败不馁,犯了错要及时改正,遇到困难要想法解决,不要因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更别因抱怨连天而错过难逢的良机,得不偿失。
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会吃会玩会说会写会激励人,谁不想跟苏轼做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