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东坡做朋友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pjk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小传
  苏轼年少成名,却命途多舛。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登进士第,组成“大宋boys”闪亮“出道”。发掘他的是文坛最著名的“星探”欧阳修。欧阳修读到苏轼的作品,十分感慨,助力新人出人头地。于是,一颗超新星冉冉升起,最终成为北宋一大文豪。
  苏轼是个门门擅长、科科优秀的全才。宋仁宗喜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惜事与愿违,只有弟弟苏辙做到了相当于副相的尚书右丞,哥哥苏轼终其一生未能担任宰执之位。
  才能、志向、性格是一张醒目的帆,变幻莫测的风把苏轼吹得更远更偏。他一生共在14个州县任职,升职贬职犹如坐过山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可谓“世界那么大,被迫去看看”。苏轼大部分名作,确实创作于外放期间,“东坡居士”之号,也是因在黄州开垦荒地时取的。
  若是一般人,多半会愁眉苦脸,容易得抑郁症。而苏东坡生性豁达开朗,超然物外,乐观处世。他是“旅行达人”,是“脱口秀高手”,是“资深吃货”,擅长苦中作乐,享受生活。旷达的情绪被苏轼融入作品之中,散文纵横自如,诗歌清新豪健,词作豪放开阔,书画别具一格。
  赠诗于友人
  从课本中这首赠诗,我们就能了解到苏轼的乐观的性格。诗名为《赠刘景文》,全诗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季孙,字景文,将门之后,文武兼修,与苏轼“诗交”密切。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彼此互赠诗作的数量远超李白杜甫。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对仗工整,描写破败颓唐的景象:荷叶凋败,菊花凋残。荷象征着君子,菊象征着隐士,曾经碧绿如油、翻腾如波的荷叶枯萎凋落,而被赞誉“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花也无声凋谢,剩下傲视霜雪、挺拔劲节的枝干。古人常常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秋天,还是人生的秋天:君子或怀才不遇,或年岁渐老,过得不如意不顺心;想归隐田园,也无法“说走就走”,总之进退两难。无论如何,高洁的品格决不会轻易改变。
  写此诗时,苏轼54岁,任杭州知州,经历过“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刘景文58岁,换作现在已临近退休,一腔抱负尚未施展,想必有些苦恼烦闷。
  《赠刘景文》里提及的荷、菊、橙、橘均是人们常见的意象,苏轼巧妙地加以排列组合,前两者和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十分传神,耐人寻味。宣泄完愁苦,诗人笔锋一转,提醒朋友也警醒自己:尽管荷、菊风光不再,但这是橙黄橘绿的丰收的好时节。橘樹是“嘉树”,橘子“可以荐嘉客”,作者以此赞颂刘景文不忘初心、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节操,同时也以橙橘为榜样,鼓励对方、勉励自己,怎可消沉、颓废呢?一句话:振作起来吧!原本萧索的深秋,顿时显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让人为之一振。
  这是一首完美融合了写景、咏物、赞人、激励等元素的诗歌,从中可见苏轼不同寻常的气度、胸襟。有人评论此诗“浅语遥情”——景象是普通的,用语浅显,不过所包含的情感却是真诚、深远的,恰到好处。苏轼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看到美就在身边,是衰败之景也掩盖不住的。
  苏轼一生,以诗文取得功名,也因此惹祸上身,但他却能借此排解忧愁,坦然面对命运的颠沛流离。写完这首诗后一年,打击又像暴风雨般降临,苏东坡越贬越远,直至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儋州(今海南)。当时,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幸亏苏轼随遇而安,看得开。他从未放下蘸着饱满真情的笔,奋力书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做一个人生记录者,流传后世。
  豁达胸襟,成就我们的文坛偶像
  人生可谓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对于苏东坡而言,起的次数少、时间短;落的次数多、时间长。发牢骚是难免的,然而他心中始终充满正能量,好似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晴天的阳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笑对世道的不平、不公、不顺,终于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千年之后,他依然是我们的“C位”偶像。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胜不骄、败不馁,犯了错要及时改正,遇到困难要想法解决,不要因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更别因抱怨连天而错过难逢的良机,得不偿失。
  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会吃会玩会说会写会激励人,谁不想跟苏轼做朋友呢?
其他文献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每一次读《大青树下的小学》,都要被课文中众多新鲜感的词句所吸引。尤其这段描写学生上学路上的情景,“从……从……从……”新鲜的句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写出了小学生之多,是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如果把“许多小学生”放到句子的前面,表达效果可
期刊
正方形方方正正,代表做人要正直。二年级时,有一天,我的校牌掉在了回家的路上,有一位高年级的哥哥捡到后,并没有将它丢弃或损坏,而是把我的校牌放在了我们班的讲台上。我觉得这位哥哥做人做事都很正直,我要向他学习。  说到三角形,我就想到了一句名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像是三个臭皮匠,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可以登上三角形的顶点。  梯形像一座山峰,人生如爬坡,在爬上山峰的时候有很多的
期刊
精句呈现  ①他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②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看见他們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的妈妈一样。  (选自《花的学校》)  老师赏读  “功课”指按照规定学习的知识、技能,句①中花孩子们关
期刊
精彩回顾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选自《秋天的雨》)  老师赏读  《秋天的雨》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如“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为什么趣味十足呢?这是因为秋天的雨,藏着非
期刊
《夜书所见》这首诗通过“梧叶”“寒声”“江” “秋风”“儿童”“促织”“篙落”“灯”这些景象,不禁动了“客情”——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诗一二句写景,写尽了深秋的凄凉。“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出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詩人的思乡之情。  诗三四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
期刊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元素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喜爱深秋枫林景色的情感。  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景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诗人用“霜叶”和“二月花”作对比,突出了霜叶的红,体现了深秋枫林的生机盎然。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為眼前这满山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
期刊
经历了特殊的寒假,我们更期待暑假能出去走走,领略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下面几位小朋友在暑假中,有的欣赏到了草原的辽阔,有的经历了快乐的游轮之旅,还有的去海洋公园游览了一圈,他们在旅行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呢?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徐一菲:今天,我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游玩。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像蓝宝石一样清澈的天空,有茂密无垠的树林,也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奔驰的骏马、憨厚的奶牛、穿着白
期刊
文题再现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吧!  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不能在文中出现他的名字,但是要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配合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  大手导写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写出熟悉的人身上的特点呢?我们先看几个片段描写吧!  “他的头发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竖着……”  
期刊
如果问我最想养什么动物,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小鹦鹉。  小鹦鹉的外形十分可爱,长着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羽毛,像披着一件美丽的披风,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弯钩似的小嘴,时不时地发出清脆悦耳的歌声。  鹦鹉特别聪明,是个模仿高手!上次我去动物体验馆,就有幸欣赏到了鹦鹉的精彩表演!那天饲养员对它说了句“早上好”,小鹦鹉也马上点了点头,说了句“早上好”;饲养员又说了一句“晚上好”,鹦鹉也跟着学了一句“晚上好
期刊
我家后面有一片小菜園,只有三垄地,宽不到三米,景色却很优美。  绿色是菜园的主题色彩,深绿的韭菜,墨绿的青葱,嫩绿的鸡毛菜……老韭菜顶端开着一朵朵小小的白花。一个个淡红色的番茄,挂在人字棚上,像一盏盏彩灯,你看它一眼,牙齿都会感到酸溜溜的。红绿绿的辣椒,小小的,弯弯的,像羊角。你碰它一下,手指会辣得发麻。烧菜时,放上一两个小辣椒,又鲜又辣。紫色的茄子,一条条,亮闪闪,真诱人。在夏天的傍晚,红霞满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