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爷的金笔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YL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我参加高考时,用的是一支奇怪的旧钢笔。就是在当时也找不到这种古董笔了,黝黑的笔杆和笔筒没有任何花纹雕饰,但黑漆漆中透着光泽,似乎显示着看似平凡的高贵。笔杆笔筒摸起来很光滑,看似塑料,但掂起来沉甸甸的,又似是实木,出奇的是旋开笔筒后的笔尖。
  现在用的钢笔笔尖很细,和笔舌一起被包进塑料笔杆里,露出了的笔尖只有绣花针针尖大小。但这支笔的笔尖却有大拇指的指甲盖大小,整个盖住了完全外露的笔舌,虽然年代久远,但笔尖擦过之后依旧黄闪闪的。这是一支金笔,它是钢笔诞生之初的产品。这支笔是上个世纪初,外婆准备送给她唯一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公公的礼物,因为舅爷考取了上海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学。
  拿这支笔参加高考是外婆的遗愿。我清楚地记得,外婆在我上初中时就走了,外婆去世的时候外公陷入了昏迷,再也没有醒来,一周后,外公也走了。我是外婆和外公带大的,他们没有和我父母一起住在城里,而是住在一个河边的小镇。每年的寒假暑假,我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那是我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
  外婆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爷,一直是我最敬仰的神圣而神秘的存在。印象里,每年暑假的七月半,外婆就会带着我到河边。外婆在河边的沙滩上用树枝画上一个不封口的圈,圈子的缺口对着水流的方向,圈里是烧祭品的地方。外婆会边烧纸边哭,伤心地喊着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外婆的弟弟,我的舅爷。
  外婆为什么如此伤心,圈子的口为什么对着水流的方向,还有舅爷是谁,虽然这些问题我很好奇,但我不敢问外婆。我多次问过父母亲,他们不仅不告诉我,还很严厉的对我讲,让我不要问。
  外公外婆有很多的秘密,其中有一些伴随着他们的逝去,我的父母亲和我都不知道。外公外婆是从外地搬到这个河边的小镇的,那是在母亲还没出生以前的事情。母亲并不是外婆生的,外婆外公没有孩子,搬到这个小镇后,母亲一出生就过继给他们了。
  外婆外公的故乡是有名的将军县,而他们原来住过的那个镇子,不仅出过很多将军,还出过两个国家领导人,这是众所周知的。我在逐渐长大后的读书过程中也知道了很多,那里即使到了现在,仍不富裕,但外婆和外公家在那个地方是不穷的,这也是他们后来搬到这里来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成分”不好,也就是那时候通常所说的,不属于贫下中农。
  这支奇怪的钢笔,在我儿时的印象中,依稀见过,它放在一个非常精致古木箱里,木箱里的东西和木箱子一样古怪古老,不同的是擦过之后都是亮晶晶的、黄灿灿的。古怪的是样式,而这些物件几乎都是金银制成的,那是外公外婆小时候头上身上戴的饰物,比如巴掌大小形态各异的几尊佛像,是黄金帽饰,还有挂着铃铛的手箍脚箍和挂在脖子上的大金锁。最熟悉的当然是银项圈,我在课文里插图画上闰土的脖子上见过,就是鲁迅笔下那个月下叉獾的少年。
  这些物件母亲也戴过,后来当然归我,可我才不喜欢受这些约束,于是这些东西就成了我的玩具。外公外婆一般不会顾及我如何玩,唯一不让动的就是那支古怪的钢笔。有一次我要拿出来玩,还挨过妈妈地揍,后来笔单独收起来了,也没怎么见。
  我逐渐长大,外公外婆和笔的主人我的舅爷的故事碎片般的陆续听到,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也有了一个大概轮廓:外公外婆结了门当户对的娃娃亲,在这个县还不是将军县时是县里的富户。外公比外婆小几岁,从小娇生惯养,啥都不会做,外婆照顾了他一辈子,外婆走了,他也跟着去了。外婆家好像比外公家还有钱,只是人丁不旺,只有外婆和她弟弟两个孩子,而且外婆的父母去世很早,两家是世家,外婆家里的事都是外公父母搭理的。
  关于我的舅爷,让他们无比骄傲也无比伤心。后来了解舅爷的每一件事,当然也是我的骄傲。比如舅爷的学习成绩一定特別好,要不他不会考到上海那么著名的学府读书。即使20年后参加高考的我,也无法考取那所学校,那需要全县状元级的高考分数,更何况在上个世纪初兵荒马乱的旧社会,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就更难考了。
  这支金笔没能送给舅爷。舅爷一直在省城,除了求学外,还参加了很多活动。我后来逐渐明白,这些活动和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和农民运动讲习所还有京汉铁路大罢工有关,那个出席过中共一大的国家领导人,外公外婆和舅爷的老乡,舅爷在省城时,就是他的学生。
  舅爷忙着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考取大学后就直接去了上海读书,外婆一直等着他回来把笔送给他,可是,再也没能等到舅爷回来。外婆曾经指着河的下游的石拱桥说,舅爷在上海的大学里是学建桥的,不是这种桥,而是那种用钢铁做的很大很大的桥,中国那时还没有,外婆的公公婆婆已经为舅爷准备好了钱,等舅爷一毕业就送他出国,到国外去建大铁桥。
  舅爷当然没有到国外去建桥,他参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党领导下军队中的一员,就像现在的我一样。但他比我在部队里干得好得多,就如同他考的大学比我考得好一样,听说舅爷都当过团长。可是,舅爷牺牲了,成了革命烈士,还有革命烈士证书,这个证书,可给我的外公外婆帮了大忙,让外公外婆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少受了很多罪。
  但听妈妈说,虽然罪少受了不少,但家里的很多东西,包括外公搜集的很多古书,甚至是衣柜上的铜环,厨房里装腌菜的陶瓷坛子,都被大炼钢铁和破四旧时砸掉烧掉或没收了。只要运动一来,他们家的房子周边就会被挖地三尺。没有办法,外公外婆才搬了家,外公在这个河边小镇的一个扫帚店当会计。搬家后留下的东西,只有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个箱子,这是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藏起来留下来的,包括这支笔。不是说箱子里的东西和笔有多么的贵重,而是这些东西,承载的是亲情,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爱,是外婆对自己弟弟的思念。
  舅爷牺牲时很惨烈,这既是让外婆无比伤心也是小时候家人不愿跟我提起的原因。后来才知道,舅爷是在开会时被叛徒出卖而被敌人抓捕的,敌人把不屈服的舅爷绑到河边,割成一块块丢进河里。舅爷破碎的遗体,随着河水,流向大江,最终流到大海里,什么都找不到了,当然不会有坟茔。所以,外婆祭奠舅爷烧纸画的那个圈的圈口,对着水流的方向也是舅爷离开的方向。
  舅爷在我的心中,就是一座神秘而又伟大的丰碑,有着无数的秘密等着我去挖掘。而这些越来越清晰的印记,更让我崇拜和追随。寻找这些印记的唯一线索,就是这支从高考时就真正跟随我的金笔。
  我虽然学习也很努力,但依旧无法考进上海那所著名学府成为舅爷的校友,这是我永远的遗憾。但大学毕业后,我可以和舅爷一样选择了从军,我在中越边境的边防部队当了排长。七年后,我考取了上海一所军校的研究生,考这所军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在舅爷曾求学的大学旁边,在那里我学习了三年。这三年里,一有机会我就会去这所著名的学府,在那里听课听讲座,看书查资料。
  笔上刻着舅爷的名字,那是外婆让工匠刻上去的,当然和名字一起的还有外婆对舅爷的祝福语。我托人在这所大学的校友录里,找到了这个名字,但只有名字而已,其他的资料几乎都找不到了。研究生三年,我几乎给所有知名的党政军报刊都投了稿,发了文章,为此,毕业后我也没有再回边防,而是到了舅爷曾经跟着那个国家领导人老乡学习的省城,在那里的一所军校任教。
  军校在外公外婆和舅爷的家乡,也就是那所知名的将军县,设立了革命教育基地,所有刚入校的学员刚调入的教员都要先在这里接受红色的洗礼。我那年刚入校,我就被送到这片红色的土地,这也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红土地。在那里的时候,我好想给外婆外公打电话,倾诉我波澜起伏的心绪,但他们早已经不在了。我拿着这支笔,在学员们入伍宣誓的纪念碑前,默默地从几万个刻在基座上的名字里寻找舅爷的名字,终于我找到了。
  舅爷没有结婚,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母亲和我,再也没有任何亲人。这支笔,舅爷没能见到,但承载的是外婆对他的思念。我相信,如果舅爷在天有灵的话,一定能感到这种思念。外婆把无比珍视的这支笔留给了我,让我用它高考。外婆没有等到我高考的那一天就走了,更无法看到我穿上军装,手握钢枪在边防巡逻站岗,在将军的摇篮教书育人。但我能够感到,她一定无比欣慰我所走的这条路。我把她对舅爷的思念和对我的期待,化作了自己前行的动力,我正在完成舅爷没有完成的遗愿。虽然我没有舅爷做得好,然而,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力。我相信,如果舅爷和外婆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感到欣慰。
其他文献
放生后  城里人返身,  驱车直接去野味馆,饱餐一顿。  月光发白,一条鱼浮出水面。  岸边,二月兰静静地开着。  一条抹去青涩的河流  初秋,为白鹭鸣过笛的这条河流,  除了涌现银白、淡蓝,还有无尽的黑。  这个时间点,具象离我们最近,  所有声音正在关闭自己。  靠近水岸的木槿,三两朵花,开着。  我开始怀疑此刻有人在多彩的世界里,  抹去了一个人的青涩。  我甚至确定昨夜之所以如此苍白,  
期刊
像任何一个被诗神所钟情的诗人一样,张琳从写下第一首诗开始就将诗与人自觉地结合为一个自然共同体,她的诗仿佛一块璞玉,不经雕琢就已经发出温润的光泽。  评论家吴思敬在一篇关于张琳诗歌的短文中说:“诗人张琳绝对是有一颗通灵之心的。”“读张琳的诗,你会吃惊于她对诗意瞬间的捕捉能力,她只要写出来,就带来了一个充满诗意情趣的美好世界。”  这无疑是对一个诗人写作准备与写作能力诚恳的认同。  我一直以为,艺术无
期刊
枣皮花开  像天外飞来的流云  用黄金的色彩与力度  铺天盖地砸向  秦岭的早春  枣皮花用绽放的金浪  以汹涌澎湃的节奏  淹没了故乡的沟沟垴垴  田垄和村庄  枣皮花开一束黄  像是用朵朵金簪  把春天的发髻攒住  耀眼的花蕊  簇拥着端坐枝头  用朵朵迷醉的幽香  招徕春天的脚步  蜜蜂与花朵  在花枝间轻声呢喃  交谈着彼此甜蜜的心事  舒展的枝丫如虬龙  向空中伸开双臂  想把太阳亲近 
期刊
远方  我们都是夜的精灵  两只不知疲倦的鸟  一只向南,一只向北  没有人看到他们的心  裹住红色的黑,有些骄傲  风也凄凄,星也隐隐  尽管这黑漆漆的夜,静得吓人  他们却坚信,只要飞,总能  相会  雨中鸟  我看见你,如同看见山野之兰  你突然的到来,是今晨穿过林间的曦光  是与梦同醒的飞鸟的歌唱  竟突然,忍不住悲伤  如同忍不住,自己的欲望  我如囚鸟,你似海棠  就让我消亡吧  梵婀
期刊
韩墨的诗  相见欢  放下所有的柿子,她谁也不认得了  连梯子和箩筐,都记不得了  记不得谁丢下的种子,谁飞过去  谁以翅膀给树苗扇风点雨  山很蓝,有人蹲在山顶缩着肩  等我长上来,柿树上没有一朵云  青核桃落了下来  自知愚钝,不接地气  卷叶吹笛,也吹不动夕阳  赖着不走的羊,看风滚草  许多青核桃,在黄昏后落了下来  像水里清洗过,有一分月色埋在土里  还有两分:白天吃草,晚上下雨  我只
期刊
约定  这一句轻轻的祝福  如今印在黑夜的深潭  现在轻轻的  流水似的  缠绕在耳边响个不停  在无边无际的山谷  嘆息似的各种渺茫  此刻悄悄地  布满星辰  涌现的浮影一再陌生  春天走了又来了  枯萎的枝叶复活泛青  你的每一句话  看似无意  实际上江河记住了回音  遇见  时光 总是悄无声息  降临再深爱上  像细雨遇上微风  微风拂过脸颊 夕阳西沉  彩霞满天 一切如斯  最要紧是遇
期刊
不平静的方式  那年春天相约去西郊划船  从午后划到黄昏,白鸽在水中盘旋  投食者不食,我们互为诱饵  一起下水,一起上岸  这些日子我们多像两颗蒲公英  飘落在暗相丛生的沼泽  生命,轻盈的从不停下脚步  你我享受等风的每寸空隙  时间停滞,水的波纹推着向前  有鱼穿上鳞片再层层剥开  没等到世界平静,彼此相爱  晚风和短笛就如约而来  不设防的孤独  夜晚就应该是这样子  任意挥霍,都是奇妙的
期刊
一  雨是在你脖子上提个醒就要全面进攻的,有点市井无赖的意思。不一会儿,地上的水就好像要冒出鱼来。  翠莲的机动三轮车开在聊城建设路上,后面划开的水线拖得老长。  她的心里是痛快的。这雨虽火辣辣地下着,然而终究像是替自己在争口气。中午女儿电话里说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的话,还脆生生地在后脑勺和肩膀间回响着。下着雨,路上的车到底是少了些。翠莲的眼睛一直犁着路边,看看能不能捡一两个乘客。  一对男女在路边
期刊
给秋天装一道门  给秋天装一道门  不愿看到多情的紫红  舞弄身姿 从岩壁  秋回大地  给秋天装一道门  想把嗖嗖的冷风阻于关外  让天边的彩虹 模糊着  大地双眸  给秋天装一道门  难以阻挡金黄的折扇  掰开缝隙 钻出来  一阵眩晕  给秋天装一道门  秋红的太阳倒悬在天空  白云恼人 门熔了  秋还在  种个月亮  游船把夜幕拖回港湾,  醇酒把渔村灯火点燃。  潮润,从湖面静静扑来,  
期刊
善乎,酒之移人也!  ——《北山酒经》  一  我在县城的陋室里听琴、煮茶  落日溶化于几十里外的黄河,月亮升起在 东边的善护山。  我知道,李白兄要來,陶潜兄要来,刘伶 兄要来  这些天上的星辰  即将光临我的寒舍:我们吟诗,我们饮酒。  群星合诵:“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上的尘世  发着微光。  曹孟德也将路过这崭新的人间,我得备好 一坛老酒  一醉方休。人之一生  不过是度过难忘的三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