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情、民生、民本早已成为党的工作重心,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党的工作目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理论,为企业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关注群众的利益,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提高企业职工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况,促进心理和谐,是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企业工会如何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缓解职工心理隐患,建立良好的心理帮扶来促进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理论,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运用心理投入原则,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投入是指“主动参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由于职工个体的需要、期望、理想和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对企业总体目标的认知也不可能一致,这就需要企业工会在正视职工个体心理差异的前提下,运用心理投入方法,让职工通过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法来参与与自己权益相关的重大事项,以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一是引导职工爱岗敬业,发挥自身潜力,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岗位适合自己的兴趣、智力和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通过民主生活会、职代会等多种方式征询职工意见和建议,创造一切机会为职工提供参与管理、展示才能的平台。三是加强企业民主管理。领导者要集思广益、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体谅下情,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放手让职工参与计划决策,对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被采纳的职工要给予适当奖励和鼓励,使职工感到自己的建议受到重视,使他们的心理投入能一直保持旺盛的活力,从而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最终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关心、荣辱与共的关系,使职工能自觉投身到企业的发展中去。
二、正确运用心理动力原则,激发职工的工作创造性
心理动力原则,是指党政领导、工会利用主观意识因素和客观因素,激发职工的心理动力,激励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认识水平和向往水平是一致的,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追求,个人的理想和目标越远大,工作动力就越大。但是,工作动力与工作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选择目标要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不宜过于容易或尖端,应该要求保持一种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向往水平。工会应当建议企业针对职工的不同岗位结构,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让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提高一步,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职工在培训的过程中价值观得到了提升,激发了他们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和创造性。同时,帮助他们在实现既定目标中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增强他们排除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从而保证了职工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正确运用心理平衡原则,创建企业和谐温馨环境
心理平衡是指人际关系的协调而形成的和谐心理状态,其反面就是心理冲突。职工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必然要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工会协调职工心理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调整各种矛盾,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变心理冲突为心理平衡。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心理平衡能力,使其对人对已都能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保持饱满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二是要端正领导作风,各级党政领导、政工人员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处事公正,使企业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要注重采用情理交融的方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真挚的感情,启发开导工作对象,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教育目的。因此,工会开展工作的前提必须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的原则。要把尊重、理解和关心体贴渗透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情理结合、情真意切,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创造一个充满情感和相互理解的企业氛围,使职工身心愉快。
四、正确运用心理暗示效应能量,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企业如果能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无时无刻都会给职工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职工就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企业也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积极情绪和人格,其体验包括满足、成就、愉快、乐观等,这些都与过去、现在、未来的需求满足相联系,因此企业要投入感情,关注和了解职工的需求,积极倡导企业的价值观和价值规范,强化“职工是企业主人”的价值观念,强调“共赢”的理念,同时更多地融入职工的智慧,让员工更多地参与。企业应自觉地做到“以人为本”,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培养人贯彻于企业文化建设和日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这样职工的积极情绪就能在企业建设文化中不断得到强化和暗示。通过知识培训和制度化鼓励使职工切实感受到参与和受尊重,强化职工的集体荣誉感,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
总之,职工既要有“薪”酬,更需要“心”酬。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工会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开展维权等相关工作,引入情感关怀理念,让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尊重与关怀,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一、正确运用心理投入原则,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投入是指“主动参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由于职工个体的需要、期望、理想和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对企业总体目标的认知也不可能一致,这就需要企业工会在正视职工个体心理差异的前提下,运用心理投入方法,让职工通过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法来参与与自己权益相关的重大事项,以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一是引导职工爱岗敬业,发挥自身潜力,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岗位适合自己的兴趣、智力和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通过民主生活会、职代会等多种方式征询职工意见和建议,创造一切机会为职工提供参与管理、展示才能的平台。三是加强企业民主管理。领导者要集思广益、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体谅下情,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放手让职工参与计划决策,对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被采纳的职工要给予适当奖励和鼓励,使职工感到自己的建议受到重视,使他们的心理投入能一直保持旺盛的活力,从而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最终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关心、荣辱与共的关系,使职工能自觉投身到企业的发展中去。
二、正确运用心理动力原则,激发职工的工作创造性
心理动力原则,是指党政领导、工会利用主观意识因素和客观因素,激发职工的心理动力,激励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认识水平和向往水平是一致的,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追求,个人的理想和目标越远大,工作动力就越大。但是,工作动力与工作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选择目标要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不宜过于容易或尖端,应该要求保持一种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向往水平。工会应当建议企业针对职工的不同岗位结构,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让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提高一步,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职工在培训的过程中价值观得到了提升,激发了他们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和创造性。同时,帮助他们在实现既定目标中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增强他们排除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从而保证了职工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正确运用心理平衡原则,创建企业和谐温馨环境
心理平衡是指人际关系的协调而形成的和谐心理状态,其反面就是心理冲突。职工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必然要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工会协调职工心理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调整各种矛盾,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变心理冲突为心理平衡。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心理平衡能力,使其对人对已都能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保持饱满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二是要端正领导作风,各级党政领导、政工人员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处事公正,使企业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要注重采用情理交融的方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真挚的感情,启发开导工作对象,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教育目的。因此,工会开展工作的前提必须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的原则。要把尊重、理解和关心体贴渗透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情理结合、情真意切,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创造一个充满情感和相互理解的企业氛围,使职工身心愉快。
四、正确运用心理暗示效应能量,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企业如果能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无时无刻都会给职工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职工就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企业也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积极情绪和人格,其体验包括满足、成就、愉快、乐观等,这些都与过去、现在、未来的需求满足相联系,因此企业要投入感情,关注和了解职工的需求,积极倡导企业的价值观和价值规范,强化“职工是企业主人”的价值观念,强调“共赢”的理念,同时更多地融入职工的智慧,让员工更多地参与。企业应自觉地做到“以人为本”,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培养人贯彻于企业文化建设和日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这样职工的积极情绪就能在企业建设文化中不断得到强化和暗示。通过知识培训和制度化鼓励使职工切实感受到参与和受尊重,强化职工的集体荣誉感,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
总之,职工既要有“薪”酬,更需要“心”酬。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工会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开展维权等相关工作,引入情感关怀理念,让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尊重与关怀,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