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在“问题、探究、实验”课题基础上进行深化的课题研究。只有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本文就对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途径做些总结。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广,“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程的综合型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因此,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既是迎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科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客观需要。
一、以问题为契机,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问题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不妨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想观念。
在教学《怎样预知天气》这课之初,我先是以一段视频导入了新课,以使学生对天气的变化对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直观感知。待视频播放完毕,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能从视频中发现什么?”“收看天气预报可以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下雨前天空会出现闪电,还会打雷。”“蚂蚁搬家了,接着就下起雨来了。”……接下来,我继续问道:“我们已经知道,天气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也会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改变植物的形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知天气呢?又怎样根据天气变化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的环境呢?”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如此一来,既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新课内容,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極性。
二、以情境为载体,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置于相应的场景或氛围中,才会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学习内容的探索活动中。基于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贴合教学内容恰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良好合作学习氛围的感染下,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到合作探究之中,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放大镜》这课时,我向学生问道:“除了我们科学课上使用放大镜,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呢?”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讨,对以上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比一比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快。接下来,我结合课本和课件,边示范边讲解了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正确方法,并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其中两名学生先用眼睛看下自己的手背,再用放大镜来观察;另两名学生先用肉眼观察一块布,再用放大镜来观察,并将新发现记录在科学记录单上。如此,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以探究为手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任何科学的进步都起源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当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猜想和质疑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与构想,并据此设计实验过程,以使学生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规范实验的过程与步骤,并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识升华与学以致用,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制作磁悬浮笔架》这课时,我先是通过“悬浮起来的磁铁”引导学生衔接旧知识,理解环形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并体验了通过“同性相斥”产生的磁悬浮现象。接下来,我向学生明确了探究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悬浮笔架。首先,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分别担负“项目经理(组长)”“材料员”“工程师”和“发言人”,并分别规定了各自的职责。之后,我向学生简要讲解了制作磁悬浮笔架的一般步骤。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以引导学生自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勇于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在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对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以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冯新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8(10):120.
[2]肖尧平.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15(13):75.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广,“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程的综合型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因此,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既是迎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科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客观需要。
一、以问题为契机,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问题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不妨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想观念。
在教学《怎样预知天气》这课之初,我先是以一段视频导入了新课,以使学生对天气的变化对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直观感知。待视频播放完毕,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能从视频中发现什么?”“收看天气预报可以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下雨前天空会出现闪电,还会打雷。”“蚂蚁搬家了,接着就下起雨来了。”……接下来,我继续问道:“我们已经知道,天气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也会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改变植物的形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知天气呢?又怎样根据天气变化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的环境呢?”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如此一来,既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新课内容,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極性。
二、以情境为载体,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置于相应的场景或氛围中,才会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学习内容的探索活动中。基于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贴合教学内容恰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良好合作学习氛围的感染下,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到合作探究之中,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放大镜》这课时,我向学生问道:“除了我们科学课上使用放大镜,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呢?”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讨,对以上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比一比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快。接下来,我结合课本和课件,边示范边讲解了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正确方法,并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其中两名学生先用眼睛看下自己的手背,再用放大镜来观察;另两名学生先用肉眼观察一块布,再用放大镜来观察,并将新发现记录在科学记录单上。如此,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以探究为手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任何科学的进步都起源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当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猜想和质疑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与构想,并据此设计实验过程,以使学生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规范实验的过程与步骤,并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识升华与学以致用,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制作磁悬浮笔架》这课时,我先是通过“悬浮起来的磁铁”引导学生衔接旧知识,理解环形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并体验了通过“同性相斥”产生的磁悬浮现象。接下来,我向学生明确了探究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悬浮笔架。首先,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分别担负“项目经理(组长)”“材料员”“工程师”和“发言人”,并分别规定了各自的职责。之后,我向学生简要讲解了制作磁悬浮笔架的一般步骤。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以引导学生自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勇于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在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对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以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冯新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8(10):120.
[2]肖尧平.小学科学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15(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