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时探索知识之海,曾读到一则康德箴言:“位我上者,灿若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震撼之余我更觉困惑,宇宙人生之奥秘,该往何处去探寻?
师曰:“大学也。”
幡然领悟罢,疑窦又生: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模样?
寻寻觅觅间,我在云南大学(下文简称云大)用七载光阴找到了心中的答案:“理想大学者,有大师之谓,得求学之道,居美好之境。”
此刻东陆园中春光如许,寻一角清幽,就一杯普洱,我且将寻到的答案细细说与你听。
云南,一个时空交错造就的多彩秘境,因《滇略》中“彩云现于南中”之记而得名;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着“自楚蹻迄两爨”的久远;云南大学便是这秘境中的一所百年高等学府,坐落在终年朗润、温暖如春的昆明。
1922年,秉承着“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地方发展文化”的办学宗旨,在云南省长唐继尧将军,留美学生董泽(云大首任校长)等先辈的合力推动下,云南大学在荆天棘地的幽暗年月中诞生。尽管创业维艰,但先贤们仍精心选择,将校址定在了云南贡院旧址,既可传承悠悠文脉,又可枕商山而面翠海,有景物之盛,而绝尘嚣之气——惟愿学子求学于此,能“启文运而润芳华,以跃瞻观之壮,昭礼乐之隆”。
此后的百年岁月里,云南大学的发展历程曲折艰险,却能鸿儒辈出,名贤代起。从人才济济的私立东陆大学时代、国立云南大学时期,到名师荟萃的“双一流”高校建设时期,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硕果屡绽;从困顿中拓荒创业之艰苦,在战火中守成发展之匪易,到今日汇桃李芳园,擢贤能乐事之欢欣。云大以自由研究为教旨的学基渐厚,以学术兴校为核心的建设成果斐然。
时至当下,我幸运地成为一个在东陆园中身着春服的孩子,好奇地捡拾着一枚枚由百年古木上轻轻落下的甘甜果实。
在这有限却已然广博浩荡的空间里,我几乎拥有了无限可能的自由,以及广袤无垠的探索视野。
每当我伫立于棠紫樱红的会泽院前望古思深,唐公“世方万变,我自抱一”的校训便犹在耳畔;在庄严清肃的至公堂里静默怀想,闻一多先生“公理永在”的怒吼就撕开了密布的阴云;行走在银杏道飘飞的黄叶间,仿佛还能听到刘文典先生以自然均衡论庄子的“天均”之辩;每每从庆来堂前路过,那个在清华大学春风得意,却毅然返乡办学的熊庆来校长音容便跃然眼前;于图书馆中細读典籍,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费孝通和吴文藻先生在破旧的魁阁中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真切图景……
陶行知先生曾言,他心中理想却悬而未见的大学校园景观如是:雄伟,美丽,阔大,富于历史,便于交通。而当我在云大的校园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不断地路过,听到,看见,念及——便深知这里巍峨的历史建筑,秀美的自然景观,宜人的气候环境,无一不承载着先师们对一代代莘莘学子的真切关怀和殷殷期盼,亦无一不是被求学之道的文化与精神丝丝浸濡而绽放出包罗万象、自由开放的璀璨光芒。
今天的云大,已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呈贡和东陆占地面积共四千余亩的校园风光如画,图书馆藏书逾三百万册;雄厚的师资,使76个本科专业中的国家重点专业百花齐放,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成果斐然,30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跻身全国前70%,化学、植物学等学科还进入了全球ESI前1%;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领域科研平台群英辈出,硕果不断……一所立足地缘优势,优势特色研究显著,学科均衡齐全,人才密集的综合性大学矗立在春城温暖的阳光里,她有着我心中理想大学该有的模样:寻踪百年可得大师辈出之教化,数载芳华可寻求学立身之善道,四时晨暮可身处如诗如画之佳境。
在这理想的光风霁月之境中,我快乐地生活、探研、求索,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学科交叉渗透的良好氛围中完成了本科双学位的修读和研究生阶段的探索,和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们不断学习、突破、成长。
光阴弹指东流,回首往昔——远续钟楼晨晖,近承文渊英华;谐配东陆呈贡,锦缀会泽文津。新启楠梓楸桦,明远中山楼雅;泽湖晶莹朗润,文典庆来道远,七载不负耕辛。
一路走来,我从懵然无知的少年到心性成熟、情志日坚的青年人,云大的气质早已融入了我的秉性中,为我烙上了温暖和包容的特质,让我对深厚的学识、崇高的思想道德保持终生的兴趣与渴望。
在云大这方能够包容不同学派、观点、人才,能够自由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探讨的天地间,回眸史迹,耳濡目染,放眼未来,灿若星辰。
(文中图片均源自学校官网。)
震撼之余我更觉困惑,宇宙人生之奥秘,该往何处去探寻?
师曰:“大学也。”
幡然领悟罢,疑窦又生: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模样?
寻寻觅觅间,我在云南大学(下文简称云大)用七载光阴找到了心中的答案:“理想大学者,有大师之谓,得求学之道,居美好之境。”
此刻东陆园中春光如许,寻一角清幽,就一杯普洱,我且将寻到的答案细细说与你听。
云南,一个时空交错造就的多彩秘境,因《滇略》中“彩云现于南中”之记而得名;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着“自楚蹻迄两爨”的久远;云南大学便是这秘境中的一所百年高等学府,坐落在终年朗润、温暖如春的昆明。
1922年,秉承着“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地方发展文化”的办学宗旨,在云南省长唐继尧将军,留美学生董泽(云大首任校长)等先辈的合力推动下,云南大学在荆天棘地的幽暗年月中诞生。尽管创业维艰,但先贤们仍精心选择,将校址定在了云南贡院旧址,既可传承悠悠文脉,又可枕商山而面翠海,有景物之盛,而绝尘嚣之气——惟愿学子求学于此,能“启文运而润芳华,以跃瞻观之壮,昭礼乐之隆”。
此后的百年岁月里,云南大学的发展历程曲折艰险,却能鸿儒辈出,名贤代起。从人才济济的私立东陆大学时代、国立云南大学时期,到名师荟萃的“双一流”高校建设时期,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硕果屡绽;从困顿中拓荒创业之艰苦,在战火中守成发展之匪易,到今日汇桃李芳园,擢贤能乐事之欢欣。云大以自由研究为教旨的学基渐厚,以学术兴校为核心的建设成果斐然。
时至当下,我幸运地成为一个在东陆园中身着春服的孩子,好奇地捡拾着一枚枚由百年古木上轻轻落下的甘甜果实。
在这有限却已然广博浩荡的空间里,我几乎拥有了无限可能的自由,以及广袤无垠的探索视野。
每当我伫立于棠紫樱红的会泽院前望古思深,唐公“世方万变,我自抱一”的校训便犹在耳畔;在庄严清肃的至公堂里静默怀想,闻一多先生“公理永在”的怒吼就撕开了密布的阴云;行走在银杏道飘飞的黄叶间,仿佛还能听到刘文典先生以自然均衡论庄子的“天均”之辩;每每从庆来堂前路过,那个在清华大学春风得意,却毅然返乡办学的熊庆来校长音容便跃然眼前;于图书馆中細读典籍,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费孝通和吴文藻先生在破旧的魁阁中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真切图景……
陶行知先生曾言,他心中理想却悬而未见的大学校园景观如是:雄伟,美丽,阔大,富于历史,便于交通。而当我在云大的校园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不断地路过,听到,看见,念及——便深知这里巍峨的历史建筑,秀美的自然景观,宜人的气候环境,无一不承载着先师们对一代代莘莘学子的真切关怀和殷殷期盼,亦无一不是被求学之道的文化与精神丝丝浸濡而绽放出包罗万象、自由开放的璀璨光芒。
今天的云大,已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呈贡和东陆占地面积共四千余亩的校园风光如画,图书馆藏书逾三百万册;雄厚的师资,使76个本科专业中的国家重点专业百花齐放,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成果斐然,30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跻身全国前70%,化学、植物学等学科还进入了全球ESI前1%;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领域科研平台群英辈出,硕果不断……一所立足地缘优势,优势特色研究显著,学科均衡齐全,人才密集的综合性大学矗立在春城温暖的阳光里,她有着我心中理想大学该有的模样:寻踪百年可得大师辈出之教化,数载芳华可寻求学立身之善道,四时晨暮可身处如诗如画之佳境。
在这理想的光风霁月之境中,我快乐地生活、探研、求索,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学科交叉渗透的良好氛围中完成了本科双学位的修读和研究生阶段的探索,和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们不断学习、突破、成长。
光阴弹指东流,回首往昔——远续钟楼晨晖,近承文渊英华;谐配东陆呈贡,锦缀会泽文津。新启楠梓楸桦,明远中山楼雅;泽湖晶莹朗润,文典庆来道远,七载不负耕辛。
一路走来,我从懵然无知的少年到心性成熟、情志日坚的青年人,云大的气质早已融入了我的秉性中,为我烙上了温暖和包容的特质,让我对深厚的学识、崇高的思想道德保持终生的兴趣与渴望。
在云大这方能够包容不同学派、观点、人才,能够自由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探讨的天地间,回眸史迹,耳濡目染,放眼未来,灿若星辰。
(文中图片均源自学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