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回忆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5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如荣

  我于1920年5月生,山西文水县人,1951年6月赴朝作战。

从四川到吉林


  1951年2月,我团撤回四川,路经成都驻扎在永川县附近待命,参加了修建成渝铁路垫路基的任务约一个月。我在这里被提升为司务长(副排级)。我们在出发前补充了一部分新兵。
  1951年4月间,我团乘坐汽车到达重庆,乘坐“民权”号轮船历经三天三夜到达汉口,住在由政府早已准备好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待所。第二天,上级给我们安排了一场电影,片名叫《钢铁战士》。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也是第一次看战斗故事片,所以印象很深,对我的启发和教育都很大。
  第三天,我团就乘坐火车开赴东北。
  我们坐的火车不是客车而是拉货车。车厢内铺着稻草或草垫,以班排为单位,同志们打开背包铺在草垫上,脚对脚一个挨一个就可以睡觉休息了。班排长睡在车门口,白天还可以观看景色,战士们睡在里边,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偶尔到门口向外看一会儿,就得回到原位。因为其他同志也想看看外面。在这车里,你想坐就坐想睡就睡,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有个四川新兵,已坐火车一天多了,突然提问:“咱们出了四川没有?”大家笑着答:“早就出川了!”在车内自由自在,但想走动走动就没那么方便了。
  我们的吃饭问题,由团后勤处统一负责与车站军代表联系,说明以连为单位的人数和吃素菜的人数。军代表根据火车运行的速度和早午晚开饭时间到达的车站,提前向前方到达站的军代表联系报饭。军代表接到通知后就布置有关供饭单位准备,按时送到车站。我们的火车往车站一停,就看到高约30厘米、宽30厘米、长60厘米的镀铬铁皮箱,揭开盖子就是雪白的大米饭(据说大米饭是用电焖的),有肉菜有素菜,吃素菜的以连为单位集中起来吃。大家敞开肚子吃,吃饱吃好为止。吃完后由我打条子说明就餐的人数,并盖上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的连队长条公章给对方就算完事。每到一个车站饭菜的分配及给供方的手续,就是我在沿途行军中的职责。由汉口出发,经郑州、徐州、济南、天津、山海关、锦州、沈阳约7天的时间,到达吉林市的哈达湾后进行休整。

入朝前的休整


  在休整期间,我团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舟桥兵四团(又称渡河團)。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配备的苏式“恩二波”舟桥设备器材,对部队进行军事技术训练。
  这套苏式“恩二波”舟桥,包括舟、桥、础、桥桁、桥板、椽材、螺栓、螺帽等,全是苏联制作好的预制部件,以及牵引舟桥的气艇、载运舟桥的汽车,也是苏制的专用设备。舟桥各部的零件,无论是装卸还是架拆,均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绝不能乱来。架设一座河宽为100米的舟桥,只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通车,如果河床很宽,两岸可架设制式桥础,中间用汽艇牵引门桥,就可往返通过汽车、炮车和坦克。
  但官兵们准备入朝的装备就很简单。除常规武器外,每人一个挂包,一个水壶,一个小瓷碗,一块毛毯,还有一条粮袋,装炒高梁米或炒大米,一头还装点食盐,这就是入朝后的食品。饿了就吃炒米,渴了就喝冷水,秋冬天也基本上如此。有时供应不上,就得饿肚子。经过两个月的政治时事教育和军事训练,提高了官兵们的政治军事素质。

开赴朝鲜


  我团于1951年6月经鸭绿江大桥入朝后,夜间在定州下了火车,露宿在野外。二营营部驻扎在定州约2.5公里的一个村庄。敌机由南向北隆隆飞来,暗藏在村庄附近的特务向敌机“啪的”打了一个信号弹,敌机趁着信号弹的弹道俯冲下来,“轰轰”就是四五个炸弹。该村庄被炸毁,2营营部牺牲了17名同志,其中包括营长、正副教导员3人,其他受伤的同志还不在其内。大家都没有入朝作战经验,沉痛的、血的教训,引起了初入朝部队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1951年是朝鲜战争环境、条件最差的一年。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敌人是飞机加大炮,共42万人,我们是炒米(面)加步枪共20多万人。白天,敌人的野马式飞机(同志们叫他老油条)是三五成群,少则几架,多则几十架,一天不知飞来轰炸扫射多少次,飞得很低,发现有点目标就狂轰乱炸或扫射,气得同志们用步枪或机枪去打敌机。到了晚上,敌机也要来抛下一大圈一大圈的照明弹,不管有无目标,一个劲儿地轰炸扫射交通要道和十字路口。当时,我们的银燕(喷气式飞机)很少,在朝鲜上空和敌机空战的场面也不多见,高射炮更少,只有在安东(现丹东)驻有苏军的高射炮部队,守卫着鸭绿江大桥,因此敌机很疯狂。我部队晚上行动又不能开车灯,因为一开车灯就会招来敌机的轰炸扫射,所以,只能摸着黑前进。车距又不让太近,司机看不清道路,就需要有两个人站在汽车两边指路,慢慢地前进。到了清川江,趁天黑驾起浮桥(舟桥),让部队车辆通过,到天亮前就得赶紧拆除隐蔽起来。每次都是天黑架起,天亮前拆除。同时根据需要架设门桥,用汽艇牵引渡河。这种任务天天如此。为了保证军队通过顺利,大家又想出架设水下便桥的办法,就是将简易的木桥,架设在舟桥渡口的上游,保持一定的距离,桥面架设在水下约20N米深处,使敌机在上空不易发现。这样水下便桥就能较长时间保存下来,供军队往返通过。同时为了迷惑敌机,在渡口的下游架设假桥,有意使桥面暴露在水面上,专门让敌机发现,引诱敌机轰炸扫射,转移其目标。我4团除了保障渡河任务外,还要执行排除路障的任务,即要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将敌机在公路上炸下的大坑,抢时间填平;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要争分夺秒排除;敌机投撒在公路面上的蝴蝶雷(威力很大,一触即爆),一个一个引爆;敌机投撒在公路面上专门对付汽车轮胎的不知其数的“四通放气灯”,需要一个一个拣起扔到一边……总之,公路面上所有的障碍物必须迅速清理、排除,以保障公路的畅通。   从朝鲜战场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来看,的确是敌强我弱。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我军的武器装备虽不如敌人,但中朝人民和军队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政治觉悟,又有必胜的极高的战斗士气,在战斗实践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他们想出的防空绝招,如白天休息,夜间行动;部队沿公路每隔500米或1000米设一个防空站,前面的防空哨,听见有敌机来就开枪,后面第二个防空哨听见枪声也开始打枪,再后面的汽车听见防空哨打枪后就关灯停车,待敌机走后,赶快开启大灯加速奔跑。就这样地打枪、关灯、停车、开灯、快跑,弄得敌机毫无办法。再如,夜间敌机在主要交通要道和十字路口,不管有无目标,总是抛下一圈儿又一圈儿的照明弹,一个劲儿地轮番投弹扫射。我们英勇的汽车司机,到了此时此地就奋不顾身,不管敌机是否发现,开着大灯,踏彻油门加快车速往前冲。他们的口号是“打着是你的,打不着就是我的”。就这样,我们的运输兵把一车车军用物资送到前线阵地。

我的任务


  我是4连(连长是宋宪玺)的司务长,入朝前在吉林就已表态,为了保家卫国,入朝后不准备活着回国。我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全连后勤军需的供应。入朝后的供应,主要是粮食,要求尽量给同志们吃饱。要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多困难的。一是国内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供应;二是朝鲜境内的铁路公路不断被敌机轰炸破坏,即使有粮食也不能及时运送到各个需要地点;三是军用物资运入朝鲜后,许多被敌机炸毁;四是入朝的部队多,需求大。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粮食供应困难。但连队没有吃的要找我,吃不饱也要找我,缺少物资也要找我。而我对供不应求的现状非常清楚。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积极主动请示营团后勤领导,带上同志们千方百计找货源、寻兵站,能领多少就领多少。有时候是白跑了,什么也领不上。而有的时候接到上级命令,从祖国运来粮食等物资,要求部队迅速前往抢运疏散,以免遭到敌机轰炸。我必须立刻带领部队前往执行这些任务。任务完成后,上级也会让我们扛回来一些。当然回队时部队也不会扛得少了。扛回来的食品,有的印有“干咸菜”字样,打开一看,重的有几斤,轻的有几两。每个串串上面还拴着一个白布条,上面写着“××省××县××村××人”的字样。从干咸菜本身来说,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但这是祖国人民的心意,是祖国人民支援志愿军抗美援朝真诚的心,同志们吃上非常高兴。


孟如荣立功证书

  1952年以后,各方面條件开始好起来,我军的装备有了很大的改观。高射炮在朝鲜境内到处都有,敌机一出现就打,吓得敌机再也不敢低飞了。我们的“银燕”也多起来了,每天能看到与敌机空战的景象。在一次空战中,我空军英雄张积慧将美空军号称“空中霸王”的戴维斯击落,灭了敌人的威风,长了我军的士气。敌机虽然还来轰炸扫射,但比以前少多了,也不敢那么疯狂了。部队主副食品的供应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运输食品的火车白天藏在山洞里,晚上就跑出山洞赶紧卸车,各个部队快领快疏散。我要求连排干部多去人多扛粮,尽量多保存。就这样保证了部队的供应,而且还月月有剩余。主食有大米、白面、高粱米、饼干等。副食也逐渐好起来,有花生米、鸡蛋粉、黄豆、白糖、豆油、猪肉、罐头……品种不少。

志愿军内部的“三反”运动


  1952年底,志愿军内部开展了“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我团(团长高万棋)开展的“三反”运动,首先从团、营、连层层动员,说明三反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然后大家学习文件精神,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教育。大家在自我检查中都说自己有官僚主义。连首长有连首长的官僚主义,排长有排长的官僚主义,当班长的也有官僚主义,我身上也有官僚主义存在。关于浪费问题,大家一致检查认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浪费。唯有贪污问题,大家认真剖析后,认为没有什么检查的。我也检查说,我虽管钱管物,但是没有贪污。经过面上的教育检查,认识提高后就告一段落,重点转入反贪污。以营为单位,把各连的司务长集中在营部,各营的供给员集中在团部。各连、营司务长供给员是重点,团后勤处是重点中的重点。按照上级的讲话精神,打老虎要上山,平川是没有老虎可打的。什么是“山”?有钱有物的地方就是“山”,管钱管物的就是“老虎”,打“老虎”就是要在这些人员中打。我们二营四、五、六连的司务长集中在营部,又从每个连各抽调了近十名骨干积极分子组成了所谓的“打虎队”,由教导员张源亲自领导开展专门的反贪污运动。三个连的司务长分给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司务长,司务长就是重点对象,就是“老虎”。小组长郝效信在教导员的领导下进行工作,根据进展情况随时进行汇报和布置新的工作,三个组各搞各的,司务长互相不让见面,要求各交待各的。
  我在小组会上再三说明我没有贪污的理由,但大家一致不相信我没有贪污,让我必须向组织老实交待。我没有贪污,当然什么也交待不出来。于是大家对我斗的劲头越来越大,火力越来越强。随后教导员和我个别谈话,说要我老实交待,否则就停止我的党籍。我不吭声,因为没啥可以交待的,随后他们在小组会上停止了我的党藉。我心想,自己没贪污,停止了党籍也没用。后来,组长郝效信和我个别谈话,让我反复考虑,向组织交待清楚,一句假话都不能说。我说:“我的党籍已被停止了,但我还是个党员,要对党和人民负责,我没有贪污,希望组织从多方面了解我,调查我。”最后教导员和我谈话,他从国内地方搞“五反”运动讲到我军内部开展“三反”运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决定恢复我的党籍,有什么想法可以提。我说:“司务长我不当了。”教导员说:“你已经经过了考验,你不当,让谁当?”并说“三反”运动很快就要结束了,让我回连队继续好好工作,不能因被误解、被批斗就影响工作。随后,教导员在小组会上宣布恢复我的党籍,并总结了“三反”运动的开展情况。我回连队后受到连长、指导员和同志们的欢迎。我这次虽受了些委屈,但心里还是感到很高兴。

保管后勤物资


  在我离开的十多天,部队又领回来许多主副食品。主副食品领得多了是好事,保证了部队的供应。伙食能够调剂改善,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增强了体质,保证了战斗力。但领得多了,也有它的坏处。大米、白面、高粱米,四五百袋堆放在一起,没有仓库保管,又怕霉烂损失,一时吃不了,部队还要执行任务,于是我和几个炊事员利用树林中的树,搭起简易仓库,经常倒腾翻晒,有时还得防雨防雪。豆油扛下100多桶(每桶30斤),放在地面上,但又怕敌机轰炸扫射造成损失,我就和炊事员一起在地上挖下坑,一桶一桶埋进去。猪肉四五十包,每包50斤,到四月间还吃不完,当时发愁坏了。经过苦思冥想,我想出个办法,并得到连队首长的支持。我亲自动手,把猪肉用菜刀割成近一寸宽的片子,底部猪皮连着不要割透,把盐撒在肉缝中搓匀,腌上几日,然后吊在灶火口处,用烟火熏烤几日,就制成了土腊肉。这样,几十包肉不但没有坏,同志们还吃得挺香。1953年4月,团后勤处长申积庆率领团后勤干部到各连进行后勤工作大检查,结果认为全团四连第一,我的后勤工作搞得最好。不久,团后勤处又组织全团各连司务长来四连参观,让我介绍经验。


孟如荣立功证书

荣获三等功


  四连后勤工作搞得好的事迹引起了工兵指挥所(即军部,司令员是谭善和)的重视,派李庆和等2人前来四连进行考察,征求连排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临走时和我交谈,表示非常满意。1953年6月的一天,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突然接到上调工兵指挥所工作的命令。老实说,我实在是舍不得离开这个连队,但这是命令,不能不执行,只好含泪告别了生死与共、亲如兄弟、团结战斗多年的连队领导和战友们,前往工兵指挥所报到,分配在供给科(代号是钢字信箱9350号一排八班,科长王丕升)内设立的志愿军随军银行第197野战金库(主任李济相)任出纳、会计。1953年7月27日停战以后,全军进行了评比记功。原连营团转来了我的事迹材料,工兵指挥所批准给予我记三等功,并颁发了喜报和证书。喜报宽38厘米,高27厘米。喜报上的全文是:“孟如荣同志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壹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特向孟振声f我的父亲)先生报喜。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同贺。1953年10月14日。”公章是长方形的,印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关防。”与此同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我军功章一枚,颁有荣誉证书。

观看慰问演出


  停战前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对志愿军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慰问。第一次在停战前(1952年初),除我们收到好多慰问信外,还有慰问品。每人1条纸烟,1斤水果糖,l条白丝绸手绢,1个搪瓷茶缸。丝绸手绢上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间有个五角星,上面是毛泽东主席的头像,落款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敬赠”。搪瓷茶缸上的全文,一面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另一面是“赠给最可爱的人”,落款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停战后的一次慰问规模更大,我们除领到慰问品外,还看了两场好戏。一场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桧仓驻地),在邓华司令员致欢迎词、赴朝慰问团贺龙总团长作了慰问讲话后,由梅兰芳饰穆桂英,马连良饰肖恩,赴朝慰问团演出了京剧《打渔杀家》;第二场是在我们工兵指挥所驻地(军部),司令员谭善和带领全体军机关干部夹道欢迎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她为我们演出了豫剧《木兰从军》,演得非常精彩,看得真过瘾。演出结束后,全体立即使劲鼓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朝鲜停战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桧仓恢复了金矿生产。我工兵指挥所所在地距桧仓只有一山之隔,爬过山去就到。我们工指机关组织了一次机关干部参观桧仓金矿的活动。
  下井时坐的是下井电梯,和民用的电梯差不多,但没有那么好。矿井有多深说不清楚,下了好一会儿才到底。从坑道上遗留的金矿石看,有白金矿石和黄金矿石两种。
  上井后观看了金矿石加工。
  最后,参观已经开采过金矿的石洞。里面是用木料简易制作的凳子,一排一排地摆着,中间有走道,最里面还有讲话的主席台。据介绍能坐200余人。石洞的顶部凹凸不平,有的顶部还在滴答滴水。但这里很安全,从洞口外面看是一座大山,敌机轰炸是炸不透的。据说在停战前,志愿军司令部的领导就是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的。我曾經利用到后方勤务司令部办事的机会绕道去朝鲜的首都平壤看了看。平壤表面建筑物都被敌机炸成一片废墟,没有一座建筑是完好的,而只有平壤的牡丹峰地下室才是完好无损的。停战后,我国从国内抽调了大批建筑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前往朝鲜帮助重建家园,重建首都平壤,重建大同江等大桥。同时我志愿军已缴获敌人的一切武器装备和各种物资,以及从中国运去的各种物资等都通通无偿交给了朝鲜。
  我舟桥兵四团,根据上级的统一指示,于1955年春天,全团指战员全部出动,分别在各自分工的山顶上种植了一次苹果树,数量很大。如果这些苹果树能达到20%-30%的成活率,这将对朝鲜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和朝鲜百姓交流


  我们在三所里发现,村里老年人多,少年儿童多,青年男女基本不见。因语言不通,说话听不懂,就写汉字互相询问,才知道18到40岁的男人都当了兵,而18岁到30岁的妇女也当了兵。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偶然见到一次朝鲜兵,整连都是女兵,她们穿的军衣和男人民军的军衣一样,班排连长也都是女的。她们每人装备的常规武器一律是苏式的72发子弹的转盘式冲锋枪。不知她们在前线杀敌如何,但是从现状看来也还是威武雄壮,像个军人的样子。   我们看到,朝鲜老百姓在农村的住房也很简陋。泥土墙两面出水,稻草盖房顶,方格窗户,推拉门,进了门地小炕大。地不到一米宽两米长,炕能脚对脚或头对头睡下两个人。房内也没有什么摆设,朝鲜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有所不同,穿的衣服是袄小裤长,穿的鞋是橡胶帮底的浅脸鞋,和中国的小木船样式差不多。吃饭用的是黄铜碗,很重很结实,一敲当当响。他们不习惯喝开水,一年四季喝凉水。他们吃的主食多是大米饭和玉茭面饼。大米和玉茭子也是朝鲜的主要产物。妇女们的头很“硬”,无论是顶水还是其他东西,一般都是用头顶,一头能顶40-50斤,这在中国是没有的。朝鲜的栗子树也很多,产栗子,每棵树上结的栗子很大,一个就有中国的两个大。熟吃生吃都可以。煮着吃很绵,生吃很脆也很甜。我们一有空隙时间就去找朝鲜老大爷和老大娘闲聊聊,说话不懂就写中国汉字互相交谈。在地上,在土上,用指头或树枝写字。我问他答,他问我答。从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得知,他们认识汉字和懂汉语的人还不少呢。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后,朝鲜活动一般常用的见面问候的一些语言基本上都掌握了,还学会了唱《金日成将军之歌》,可惜现在都忘光了。

伟哉!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第三次战役中,我军前线部队俘虏了一批美国官兵,送到后方来。在志愿军司令部,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与其中5个连长通过翻译谈了一次话。谈话内容如下:
  洪问:“你们谈谈对志愿军有什么看法?”
  有一个连长把大拇指伸出来说:“你们是打仗专家。”
  洪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说:“打仗没有你们这样打法的呀!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也参加了,我们的打法是把大炮排好,火炮先轰,飞机轰炸完了,步兵再上去。可你们打仗怎么跑到我们屁股后面来了呢?怎么从后面儿打呢?我们从来也没有打过这样的仗呀。”
  洪说:“你们的打仗是平推,我们的打仗是穿插、迂回、包抄。”
  他说:“我很讨厌这种打法。”
  洪说:“那说明我军的战术有效。”
  另一个连长说:“你们的士兵勇敢,我们的士兵都是成群的,一个连一个营的,你们怎么三五个人就干起来了?”
  有的连长说:“中共的士兵能独立作战。”
  另有个连长说:“我们打仗讲集体,训练就是那么训练的,单兵作战的能力不如你们。”
  还有个连长说:“打仗都是白天打,晚上休息呀!你们怎么晚上也打,闹得我们坐卧不安,都不知道你们是从哪里出来的。”
  洪说:“不管什么方法,能充分发挥我军特长,能战胜你们就是很好嘛。”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军队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军队。我方是中國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战场上,其兵力密度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敌空军轰炸密度和某些战役的炮兵火力密度也大大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然而,1950年10月8日诞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0年10月19日赴朝作战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历时2年零9个月,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歼敌72万人,连同朝鲜人民军3年零1个月的战绩,共歼敌109万人。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地区,迫使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捍卫了我国的安全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严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1898-1976),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战时期,周恩来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领导艺术,科学地将外交理论和科学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了国际统一战线,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以谈话演讲文章形式做好外交统战  抗战时期,重
期刊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塑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游山西,就是在读民族融合发展史。山西地处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错带,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战国伊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创民族融合、风气改革之先;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在平城大同开启汉化改革,推动五胡融入中原;洪洞大槐树更是见证了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时而金戈铁马、时而驼铃‘胡’舞的民族融合壮丽画卷。” 
期刊
陈赓  陳赓将军抗日战争时期在沁源驻扎了三年多,担任太岳区军区司令员兼三八六旅旅长。他为人坦诚,乐观好动,说话诙谐,有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在太岳区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传说,这里讲述的是他战斗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陈赓司令员不见啦”  陈赓将军住在闫寨村时常爱串门,和群众关系很好,大人小孩都爱和他拉话,人们讲起他的趣闻轶事一串一串的,能逗人发笑。  一天,村里人见陈赓将军的警卫员跑得满头大汗,慌慌
期刊
抗战史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量相关档案文献资料的数据库开发和建设,更加推进了这一领域的纵深发展。不过,就已有研究成果而言,我仍愿把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Mark Selden)著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视为经典之作,推荐给读者。书中指出,《延安道路》一书以地方和地域的研究方式,既可从最基层到地域、民族和全球的视角,也可从国际体系到根据地、县、村庄和家庭的微观
期刊
一汾阳中学旧址  朝鲜战争爆发后,学校组织了“抗美援朝宣传小组”,利用每周六下午带领部分同学到农村进行宣传活动,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霸占台湾,轰炸我国渔船的罪行。1951年7月,为响应党中央、政务院“爱国青年到前线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刚刚初中毕业的我毅然放弃了考高中升大学的梦想,投笔从戎参军参战。  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家庭问题,因为父亲辈兄弟四人只有我一个男孩,我又是独子,如果
期刊
偶然结缘  2018年4月17日下午,有一位叫罗佳妮的女士加上我微信。她介绍自己说,今年72岁,是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退休教师,祖籍是介休市张兰镇西北里村,曾祖父在清末时迁徙到了晋南稷山县杨赵村。清明节曾到村里寻族人无果,有位朋友说可以找陈全帮忙。罗可桓  我脑子里开始飞转,一瞬间想到了清末民初的罗可桓先生,便问道:“那么,罗可桓先生可是您的祖父?”  罗佳妮老师激动地说道:“是啊!您知道我祖父
期刊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其父李吉甫曾官至宰相,所撰《元和郡县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李德裕又是唐代中晚期“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当时不少诗人如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等的人生命运、诗文创作皆受党争的影响。李德裕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一度入朝为相,封卫国公。在任期间做过不少吏治改革,被后世评价为“唐中世第一人物”(
期刊
明大同镇的怀仁城,如今已成为一座同名县级市。1989年朔州城由县升格为地级市,2018年怀仁县改市,是迄今大同长城沿线唯一的县级市。  怀仁在秦时为云中地,汉在此置沙南县,辽置怀仁县。“怀仁”一词,出自晋王李克用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议和,据县志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与晋王李克用会于东城,有“怀想仁人”之語,于是取名怀仁。这对怀仁来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更大范围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期刊
民国年间,太原县(今晋源区和小店区)有四所著名的小学,即太原县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二区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三区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四区高等小学校。当时,这四所小学是太原县的高等学府,优秀校长倍出,著名教师云集,勤奋学子齐聚,办学理念先进,教育质量较高,从1920年至1937年,短短十几年时间,培养了好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太原县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一  清末时,坐落于县城后街的桐
期刊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一大”)后,根据大会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之第七条“每个地方,凡是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必须成立委员会”的规定,因山西省境内当时没有共产党员(有一山西籍的共产党员高君宇当时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故没有建立“地方委员会”,而是由李大钊任书记的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领导山西省党的工作。  1924年5月,中共北京区委员会委员长李大钊派高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