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学生口、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首先范读,给学生以示范
教学一篇新的课文,学生虽然在预习时可以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段,但是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所描写的意境缺乏理解,因而很难准确地读出应有的语速、语调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课文中书面语言向学生能理解的口头语言拉近,并声情并茂地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给学生强烈的感染,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朗读的样板,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朗读水平。在范读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提醒、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字词前稍作停顿或加重语气读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学生的记忆;当读到新词或难以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的提示、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的朗读方法和感情变化,从而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文时,学生对于梅花“魂”的深层含义很难理解和把握,这样,在读“我”不小心弄脏墨梅图,外公生气责怪妈妈的话时,就很难掌握好语速、语调和情感。教师在范读这段内容时,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给学生示范,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朗读要领,读出感情。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朗读的样板,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对于学生形成朗读的基本素养至关重要,因而要求老师慎重对待每一篇课文、每一次的范读。在备课时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层的内涵,准备把握文章表达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境,严格读好每句、每段,读准每字每词。尤其是文章的重点句段,课前准备时要反复朗读,读熟、读透,将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这样,在范读时才能抓住学生,带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引领下向作者靠近,才有利于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指导学生初读,把握课文大意
初读是学生朗读训练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和重点部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初读时,教师可以先设置悬念,提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把全文通读一遍,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还要求学生抓住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在教学《梅花魂》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准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点,这篇课文最关键的重点是哪一段,怎样理解课题中的“魂”这个字,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把握课文的大意。
初读是学生在学习一篇新文章时首先要经过的感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学习的内容只抓住一些枝节的东西。但是,老师不可忽视学生的这一自主感知的过程,因为这是学生用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感知所学习的对象的,此时他们接收到的是最贴合他们实际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是这仍是他们亲身实践的结果,教师要保护他们的求知与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发现。如果学生真的出现偏差与错误,老师就要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中不露痕迹地给予引领和纠正。
三、精读课文,抓住重点,突出中心
精读,是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会感情,积累语言,感受美的过程,是学生朗读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完一篇课文,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老师灌输的思想与情感,只有通过自己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反复咀嚼与回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更深地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更贴近。如学习《梅花魂》一文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精读外公所说的话,尤其是在临别送“我”墨梅图和船上送我梅花手绢时所说的话,深刻体会出一个老华侨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海外赤子无法落叶归根的深深遗憾。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能体会出课题中“魂”字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精读课文,也是学生模仿作者写作手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反复的精读课文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者描写事物、表达感情的词句印象深刻,积累好词好句。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自然地将其融入到习作中,从而丰富写作语言和表达手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在训练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以及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首先范读,给学生以示范
教学一篇新的课文,学生虽然在预习时可以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段,但是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所描写的意境缺乏理解,因而很难准确地读出应有的语速、语调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课文中书面语言向学生能理解的口头语言拉近,并声情并茂地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给学生强烈的感染,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朗读的样板,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朗读水平。在范读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提醒、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字词前稍作停顿或加重语气读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学生的记忆;当读到新词或难以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的提示、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的朗读方法和感情变化,从而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文时,学生对于梅花“魂”的深层含义很难理解和把握,这样,在读“我”不小心弄脏墨梅图,外公生气责怪妈妈的话时,就很难掌握好语速、语调和情感。教师在范读这段内容时,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给学生示范,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朗读要领,读出感情。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朗读的样板,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对于学生形成朗读的基本素养至关重要,因而要求老师慎重对待每一篇课文、每一次的范读。在备课时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层的内涵,准备把握文章表达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境,严格读好每句、每段,读准每字每词。尤其是文章的重点句段,课前准备时要反复朗读,读熟、读透,将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这样,在范读时才能抓住学生,带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引领下向作者靠近,才有利于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指导学生初读,把握课文大意
初读是学生朗读训练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和重点部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初读时,教师可以先设置悬念,提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把全文通读一遍,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还要求学生抓住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在教学《梅花魂》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准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点,这篇课文最关键的重点是哪一段,怎样理解课题中的“魂”这个字,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把握课文的大意。
初读是学生在学习一篇新文章时首先要经过的感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学习的内容只抓住一些枝节的东西。但是,老师不可忽视学生的这一自主感知的过程,因为这是学生用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感知所学习的对象的,此时他们接收到的是最贴合他们实际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是这仍是他们亲身实践的结果,教师要保护他们的求知与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发现。如果学生真的出现偏差与错误,老师就要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中不露痕迹地给予引领和纠正。
三、精读课文,抓住重点,突出中心
精读,是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会感情,积累语言,感受美的过程,是学生朗读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完一篇课文,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老师灌输的思想与情感,只有通过自己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反复咀嚼与回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更深地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更贴近。如学习《梅花魂》一文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精读外公所说的话,尤其是在临别送“我”墨梅图和船上送我梅花手绢时所说的话,深刻体会出一个老华侨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海外赤子无法落叶归根的深深遗憾。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能体会出课题中“魂”字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精读课文,也是学生模仿作者写作手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反复的精读课文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者描写事物、表达感情的词句印象深刻,积累好词好句。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自然地将其融入到习作中,从而丰富写作语言和表达手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在训练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以及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